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是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3+1”教学模式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尝试,它结合学校和企业优势及需求,能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文章以常州大学怀德学院计算机专业3+1”教学改革为例,展开讨论,探索一条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

关键词: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3+1”模式;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0-2384-02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及其模式的重要创新,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同时又缓解了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1]。独立学院所培养的学生与普通高校本科学生相比,应更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应用技术能力。因此,独立学院应走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路子,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上,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近年来,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供需矛盾凸现。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为找不到工作而发愁,另一方面是企业为招不到高素质人才而着急,形成了“就业难”和“人才荒”并存的现象。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工程技术类专业,为了消除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鸿

沟,培养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创造意识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我院对计算机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模型的改革和研究,探索出一个具体可行的计算机专业“3+1”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1 “3+1”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的改革

“3+1”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在于“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重视工程,提高素质”,4年制本科的前3年在学校进行系统的教育培养,完成工程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训练,第4年到企业结合生产工艺和科研开发实际,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工程实践培养模式,由学校与企业共同指导学生的工程实践,最终完成毕业设计[2]。

“3+1”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方面,按照课程学分及内容不减的原则,优化重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内容模块化。根据长三角地区特别是常州及周边城市计算机行业的特点,制定面向行业方向、课程群模块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我院设立了嵌入式系统方向和软件工程方向。其中,嵌入式系统方向主要的专业课有:嵌入式操作系统、Linux程序设计、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和嵌入式系统结构与设计等。软件工程方向主要的专业课有算法分析与设计、软件工程、软件测试技术和统一建模语言等。

随着计算机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产生了一些新开课程,但是一些传统的主干基础课程又不能丢掉。为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又能引入新的学科发展方向和技术,我院在专业建设上采取了课程群建设的方法,将相关的几门课程组合起来构成一个群,设置主要的知识点,去除课程中重复的部分。例如,将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课程归为一个课程群;又如,将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汇编语言、单片机等课程归为一个课程群。对课程群进行整体设计和优化处理,形成前后连续的课程,一方面节省了教学资源和课时,同时也提高了教师和学生对相关课程融会贯通的能力。

2 “3+1”人才培养模式下实践环节的改革

实践环节是学生理解理论、创新创造的重要平台,通过实践环节可以拓展学生知识领域,训练操作技能,培养创新精神[3]。我院计算机专业“3+1”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中突出实践环节的重要性,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一个关键的环节来抓。每门专业课程都设置相应的实验学时,实验学时根据不同的课程性质来决定,如计算机动画设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课程的实践性比较强,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其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的比例安排在1:1;如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结合性较强,根据其特点,其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的比例安排在2:1。一门课或一个课程群学习结束后,还设置课程设计或实习,如C语言课程设计、软件实习和硬件实习等。

此外,在实践教学方法上不断优化,采用“开放、多练”的教学方法,逐步建立开放型实践教学模式,即实践教学应在时间和空间上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学与用相结合,以适应毕业后就业岗位的需要。

3 “3+1”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合作的改革

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应该是多方面的、多阶段的合作。一是安排企业技术,管理人员给学生授课,二是学生到企业实习,三是高校教师与企业进行科研合作。

我院聘请企业相关的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作为课程的兼职教师和创业导师。一些专业课程由高校教师进行理论教学,而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师负责指导实践环节。此外,我院还不定期地请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开设讲座,给学生们讲授他们项目开发或管理的经历与经验,和学生们交流最前沿的成果、最新的行业动态。

学生四年级进入企业,进行实地科研开发并完成毕业设计是“3+1”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这一年学生主要在企业实习,论文题目由企业依据企业实际项目选定,让学生在技术人员及校内指导教师的共同帮助下完成,最后,由企业和学校共同组成的委员会负责学生的答辩。这样,学生用一年的时间在企业以准员工的身份开展工作,能够掌握大量专业工作的基本技能,同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学生长了见识、增了才干,培养了创新创造精神,而学生获得的工作经历和人际关系,也为毕业后择业打下基础。

与此同时,高校教师在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也可以进行科研合作。我院鼓励教师去跟踪当前最新技术,与企业合作搞项目,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知识得到提高和更新。借助于校企合作平台,校企间的科研合作也将呈现新局面。

4 “3+1”人才培养模式下创新创业课程的改革

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动力在于创新创造,计算机行业也特别需要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我院在计算机专业教育中渗透和贯彻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学生低年级时主要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基本常识,启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学生高年级时主要采用模拟演练的方式,使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院开设多门选修课,专业教师从专业的角度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

目前,学科竞赛已成为检验大学生创新实践的重要平台[4]。为了激发学生科研创新精神,我院每学年都定期组织一系列科技活动,每年上半年举办软件技术大赛包括程序设计、flas制作、三维动画制作、平面设计4个主题,每年下半年举办电子信息技能大赛包括计算机组装、电子设计、PLC控制系统设计3个主题。在此基础上,学院还积极完善科技活动的场所和设备,为科技活动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5 “3+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

面向社会,服务社会,满足社会的需要,是计算机专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独立学院根据自身特点,开展的“3+1”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把学位教育与职业训练相结合,旨在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不仅适应市场的需要,而且可以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的共赢。随着“3+1”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的不断深人以及各种制度的日益完善,其推广应用价值将会进一步显现。

参考文献:

[1] 罗旋.独立学院应用型计算机人才培养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3448-3449.

[2] 程艳林.应用型人才培养的“3+1”模式初探[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5):126-127.

[3] 崔亚楠. 独立学院以项目为指导的计算机教学改革与研究[J].现代计算机,2011(5):101-104.

[4] 丁辉,潘操,徐守坤. 基于多层次学科竞赛平台培养IT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6):3890-3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