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巧“链接”,促积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孩提时代是知识储备的黄金期,广泛阅读、开阔视野是提升小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巧妙地将课本知识与课外积累紧密“链接”,让低年级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同时与古诗词、历史典故、自然科学等亲密接触,感受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开放性。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低年级学生 阅读教学
语文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对学生的阅读量做了明确的规定:小学生六年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其中低年级学段不少于5万字,要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而现实生活中,多数孩子热衷的是网络游戏、卡通漫画,即使阅读,通常也是图片多于文字,阅读范围、知识储备率受到一定的冲击,因而在课堂上,当老师问及某些课本以外的相关知识时,多数小朋友一脸茫然,一问三不知,弄得老师哭笑不得,感觉现在的小朋友知道得太少了。
如何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引导低年级学生触类旁通,感受语文天地的“无限大空间”呢?
一、由课文延及诗词,让学生徜徉于漫漫诗海
唐诗宋词是我国灿烂文明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涌现出众多的诗词大家和数不胜数的千古名篇,不少诗人的趣事佳话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教学古诗时,我总会想方设法让学生透过这简短的二三十字,了解诗词背后更多更好的人与事。
如在学习了《春雨》、《春晓》这两首古诗后,我设计了三个小练习:(1)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散文、诗歌也可以)(2)擅写山水的诗人有哪些?找到他们的代表作。(3)你最想了解哪位诗人?练习讲一个有关他的小故事。学生们通过收集、查找,抄下了不少名篇佳作。课堂上,我除了设计“古诗竞背”、“古诗知识小问答”、“诗人趣事佳话”等环节外,还将朱自清的散文《春》中的片段与《咏柳》、《小池》等诗句对照着朗读、吟诵。这样,诗人惜春爱春的情怀、作家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在师生互动中相辅相成,在学生心中碰撞、交融,诗使文更为雅致,文使诗更有韵味,正如大作家雨果所说:“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二、由课文延及典故,让学生漫步于历史长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学生尤其爱听故事,我就抓住这一契机,从“趣”入手,由此及彼,引领学生走进历史,扩充知识。
在学习《花木兰从军》之前,我告诉学生:这是一个好听的故事,你想听吗?在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后,我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了解花木兰,或观看影片,或向家长询问,或翻阅书本,或上网查找资料。在学生的大脑“储备库”里预先有了影像或文字信息后,课堂上学生结合课文词句主动交流,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朝廷征兵的要求,从而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花木兰为什么要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个问题。在学完课文后,孩子们兴致未犹,又补充介绍了花木兰从军的历程,吟诵了《木兰辞》。这时我又由课文内容衍生出以下几个问题:(1)我国古代历史上还有哪些女英雄?谈谈她们的故事。(2)除了“木兰从军”,你还知道哪些历史事件?说一、两个听听。(3)谈谈成语故事,了解更多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三、由课文延及自然科学,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好
1.结合课文,引领学生欣赏祖国壮丽河山。
每学期课本中都会安排“秀美山川”单元,旨在让学生了解祖国秀丽风光,激发学生爱国热情。这一篇篇课文宛如一颗颗珍珠,如能适当加工巧妙串接,必是一件光彩夺目的稀世珍宝。
在学习《鸟岛》、《台湾的蝴蝶谷》之前,我让学生大量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课堂上,小朋友们各显神通,朗读背诵、交流补充、即兴作画、当场表演。美丽的青海湖鸟岛、迷人的台湾蝴蝶谷令他们赞叹不已、流连忘返。随即,我话锋一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许多美丽的风景区、野生动物保护区,你还知道哪些?”我的设问,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引向了另一领域。秀丽的风光、可爱的动物令他们兴趣倍增,一时间,人人争相介绍,个个不甘落后。
2.结合课文,引领学生了解民俗民情。
我们的祖国人口众多,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学生对本民族或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应当有一定的了解。在学习《识字1――传统节日》时,我要求学生“沉入”课本,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生活实践,交流“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这四个节日的来历以及自己的见闻、感受,单一的词串立刻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接着我又要求学生将课本延伸下去:查询我国其他的传统节日;了解少数民族特有的节日和传统习俗。这样一拓展,使得一篇识字引出多篇书目,学生既丰富了课外阅读,又了解了祖国多民族文化的共生与和谐。
经过长期实践,低年级小学生的阅读量、知识巩固率大大提高,课堂上不再死气沉沉,“你方唱罢我来和”的场景天天都有。这变化告诉我们:教师要学会不失时机地、千方百计地钻教材的“空子”,做学生阅读的“导航仪”。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课内课外的结合、交融,能让低年级学生感受到语文天地的宽广,感受到学语文、多读书的无限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