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音乐元素的艺术效应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音乐元素的艺术效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李安是首位获得奥斯卡奖的华人导演,他的作品《卧虎藏龙》《色·戒》《理智与情感》《断背山》《推手》等深受影迷们喜爱。虽然他并不算一个高产导演,但几乎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受到影迷们的肯定。《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出现再次印证了这位导演的艺术功底,其中音元素作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影片整体故事的渲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点睛之笔,无论是情节效应上的推动还是艺术氛围的渲染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关键词] 李安;艺术;音乐元素;渲染;点睛之笔

一、影片创作背景

作为首位囊括奥斯卡、金熊、金狮三项国际大奖的导演,他也是华人导演的骄傲。这一次,李安首次尝试3D技术,给观众带来了一次视觉盛宴。电影界有几条“铁律”:不要碰小孩,不要碰动物,不要碰水。可这一次李安带着3 000人经过4年的时间,完成了对“铁律”的完美逆袭。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印度男孩派是一个同时信奉印度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孩子,他认为老虎和人类有着同样的思想。派一家人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踏上了远航的旅程,然而可怕的海难吞噬了一切,少年派成为幸存者,陪伴他的还有一只老虎——理查德·帕克。一人、一虎开始了艰苦的海上漂流。透过李安导演的镜头,我们看到了海上的神奇世界:大海时而静谧时而狂暴、发光的水母、成群的飞鱼、可怕的暴风雨。派凭借生存信念和老虎理查德·帕克的陪伴,神奇活了下来。可是回到文明世界,老虎理查德·帕克选择了离去,少年派万分悲痛。如果故事到此结束,观众念念不忘的一定是瑰丽的电影画面、特色鲜明的印度生活、神奇的人与虎的情谊。可是,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最成功的地方就是:派在日本海难事故调查员面前说出的那个“人吃人”的故事,让观众难以选择到底相信哪一个。人性,是大多数影片都要去探讨的话题,但人性太过复杂,如何表现得当是每个导演的难题,这一次,李安用炫目的技术将深刻的哲理呈现在了观众面前,一切都不矛盾,反而更加深刻。在炫目的3D技术支撑之下,导演在电影中所隐藏的深刻寓意才是最终想要达到的目的。

二、美轮美奂的异域音乐

影片开始出现的音乐就让人置身于印度风情的世界里,这种音乐风格既能充分展现印度古典音乐这种丰富而复杂的艺术形式,又能迎合市场的需求,印度古典音乐这种“有着神圣旨意、又能洗涤人心灵的美妙音乐”深深地、不可被其他因素影响地让人尊重。 近几年来,随着宝莱坞电影的风起,印度音乐因其美妙而不失神秘的旋律、表演者充满异域风情的服饰,再结合律动很强的印度舞蹈,已经俘获了不少观众的眼球。《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既深刻了解印度古典音乐内涵,又与电影故事本身巧妙融为一体。

电影音乐与电影的关系,就像车内的装潢与整部车的关系一样。虽然我并没有系统地接触和学习过电影,这是我自己理解的比喻。在我心中电影故事是整部电影的核心。真正让我感觉过瘾的电影是在引出冲突、发展冲突、爆发冲突和剖析(解决)冲突方面表达得好的电影。音乐是一种手段,电影音乐更是为电影服务的。画面、特效和配乐是做到极致的美轮美奂,让电影重新成为一件“艺术品”。你将看到的3D不再是一种捞钱的手段,而是真正地提升了观影效果。也许你会觉得同时拥有三种信仰很荒唐,也许你会觉得和一只老虎在海上漂了227天很荒唐,也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比那些还要荒唐的事情,但是,只要你相信,只要你坚持,只要你秉信前行,那些过程中意想不到的奇妙风景和独特感受,来日回忆,只有你懂。风雨之后,平静与豁达将伴你一生。影片3D效果出色;但最深刻的还是故事本身和对人性的思考:派讲述的两个故事,我选择相信有老虎的那一个,因为我相信人性。如电影结尾所提出的命题:一个故事有两种讲法,一种讲法虽虚假但美好,一种讲法虽真实但残忍,你喜欢听哪一种?电影里的作家选择了美好的讲法,银幕下的观众也多会选择美好的讲法,因为我们人类都喜欢故事,喜欢在故事中发现人性得到感悟。然后呢?我们会默默摒弃那些不好的信息,像猫用沙土盖住自己的粪便那样,用美好遮掩那些会让我们感到疼痛的残忍。其实无需劳累观众,李安已经替我们选择好了。一位有着安静心性的导演,他的镜头又总是那样清新开阔,作为艺术品的电影又有着强大的暗示性,人们会陶醉于人与虎的紧张交锋、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有人谈到这部影片是部有关信仰的电影,电影的确也有往这个方向引导的意图,但李安在他这部新作里并没有把信仰讲得很有力量感。我觉得影片更多的是在说人趋利避害的本能、讲人的天性中最美好的东西以及这美好被破坏后如何重建的问题。信仰是影片的外衣,成年后的派活得安静而幸福,不是信仰成就了他,而是他少年时用自己的天性救了自己,而成年后又用自我原谅救了自己——这和李安其他作品是一脉相承的,简而言之一句话:自己是自己的神。

在充满异域风情的印度音乐里一个漂流于海洋之上的少年,在他无助的眼神中,这音乐就显得如此到位。这时的音乐是强烈的对比参照物,一边是让人感到无比舒适的,代表人类最高艺术水平的天籁之音,一边是让人无所适从的流浪。在这样一种强烈的对比下,这一组镜头中,电影音乐虽没有演员表演那样具有决定性,使观众产生强烈的厌恶情绪,但在配合音乐的对比下,效果大增了。在漂流的间隙,加入一系列节奏轻快的音乐,使观众的心情在放松的同时又深深感到希望之光也许真的存在,对于主人公的命运也是高度关注。如果电影音乐之于电影好似车内装潢之于车的整体,那么,当车子驶进一片沙漠,企图让你感到外面炎热的天气进而产生焦躁的情绪,那么这时的车内装潢就变为红色,使人更加的焦躁和冲动。如果车子带你驶向海边,试图让你心情舒缓,那么这时车内的装潢就变为蓝色,心情也随之放松。

歌舞在印度有特殊的地位,是印度历史上最古老的经典,四部《吠陀经》就奠定下来,其中之一的《娑摩吠陀》,如果把拼音文字写出来大家更容易理解“sāmaveda”——人类文明、文化中以歌舞娱神或通灵的巫术魔法皆秉承了“娑摩”之名——萨满。这里的萨满是一种泛称,并不是专称萨满教。电影中也是特别在舞蹈课中强调了,其要通过舞蹈将自己的能量和神灵进行接触和沟通。所以也是巫女,萨满。阿南蒂是典型的东方传统,她和接受新派教育的派的差别,在动物园中显现出来。派认为老虎爱表现,就像舞蹈者一样,而阿南蒂则说,她是在用心聆听世界万物。老虎没有那么肤浅,而舞蹈也是一样。因此,一位萨满女巫为即将远行的派系上红绳,也容易被我们理解了,这是一种巫术、祝福,或者用更直白的说法:护身符。这里顺便揣测一下“阿南蒂”的名字,但仅是揣测,并不确切。“南迪”是印度舞蹈之神湿婆的坐骑和宠物,神明的伙伴,印度“圣牛”的代表。传说中每只圣牛的背上都有湿婆神的化身注视着人间。但是“阿”的发音却一般是否定的意思,但也不完全。阿南蒂的伏笔一直埋到后面出现的“食人岛”。

三、影像背后的隐喻含义

派的选择是正确的,因为他更加愿意简单地拥有信仰,始终抱着对生活的一种美好期望,所以他需要一个奇幻的故事来埋藏那些略显不堪的经历。他是聪明的,用那些动物代替人,自己则化身为一只生性残暴的孟加拉虎,而他这样的比喻,恰恰是想要说明在当时的非常环境下,那种极端情绪和阴暗面的宣泄,非真正想要承认的自己,他更想把自己当做是美好的化身,但是不得已的情况总是会让人情绪失控,所有这些仅有一只老虎代为演绎。最后猛虎归山,没有回头,也是表明了派从阴暗面彻底解放,重回人生轨道,再也不愿去理会当时如何不堪的自己,在他面前,是美好生活的开始,他可以继续崇拜那些神灵,继续拥有信仰。

派的父亲代表的是人性的理性的一面,派的母亲代表的是人性中感性的一面。在我们遭遇危难时,理性可以救我们的命,派不止一次说过,如果不是父亲,我可能早死了。但是当漂流在海面上,暴露在神的力量之下时,理性显得那么不堪一击,真正支撑派走下来的,是他内心仅存的一点希望。派与老虎争斗的过程,就是他自己的野性和人性争斗的过程,两者此消彼长。在凶险的环境中,人的野性会本能暴露;人性一开始完全处于下风,随后派不断地驯服自己的野性;老虎落水时,派举起斧子,但没有砍下去,因为他代表着人性,砍下去就意味着他输了;到最后派在暴风雨中喊老虎出来看神迹时,老虎吓得瑟瑟发抖,野性必然是无法同神性对抗的,只有人性才能感受到神。回到文明社会后,派的野性就不动声色走入了森林,消失了。无法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看成一部简单的冒险电影,就算这里面有着很多奇幻的想象。影片所表达的主题,其实相当深邃,并值得反复琢磨。拥有多种信仰的少年派,有着天生乐观的大爱主义,所以呈现在他眼中的世界,永远充满着光怪陆离;人与虎的共存,仿佛意味着某种友情,那种感觉说不出,尽管我们很郁闷,当猛虎走上沙滩,李安导演真的没让猛虎回头。猛虎回头,一切完满,便也成俗;即便猛虎不回头,观众也相信猛虎回了头。你相信吗?这是让人揪心的神来之笔。当少年派在那间小岛吹起了口哨,猛虎口衔猎物喜奔而来,那难道不是虎的回头吗?中年派回忆说,人生最让人遗憾的事情,就是没有办法好好道个别,父母如是,猛虎如是,但其实这都不再那么重要,因为,在我们心中,唯独能做的好像就只有放下。生命中有很多的浮光掠影,在走马观灯一样的时间长流里,时过境迁,感恩一切所经历着的。

四、结 语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画面拍摄得唯美,3D效果震撼,主人公强大的生存意志折服了观众,让我们体会到信仰的力量无穷大,我们跟着少年派和老虎的奇幻漂流,上了一堂心灵修行的课,很多对白和场景让人印象非常深刻,让我们现在还在体味和思考。李安让这部电影充盈着少年情怀与诗意,但他懂得仅有这些电影难免飘忽轻浮,因而他在电影结尾时有意呈现出令人意外的残忍。

[参考文献]

[1] 姜燕.由电影音乐发展史看电影音乐功能的演进(摘要)[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

[2] 龙秀敏.论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内涵与意义[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

[3] 陈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音乐情景教学[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

[4] 白艳群.浅谈在音乐教学中自主性评价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

[5] 陈晓伟.台北市非创作职业乐团之音乐空间建构[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

[作者简介] 王文娜(1977— ),女,河南洛阳人,硕士,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