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农村初中生抑郁与焦虑症状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农村初中生抑郁与焦虑症状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 为了解农村中学生群体中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抑郁症状与焦虑症状的发病率,探讨致病相关因素。方法 以横断面调查方式,采用美国国立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和由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对2所中学1349名1-3年级的中学生整群进行普查。结果 调查1349人,有22.61%的有抑郁症状,11.42%的有焦虑症状,有21.3%的有抑郁伴有焦虑症状,其致病原因与家庭经济状况,父母离异或死亡,学习压力有显著关系。结论抑郁与焦虑症状在中学生群体中发生率较高,罹患率22.60 %,其中男生676例,女生673例,男女之比无显著差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希引起全社会及家庭的关注。

【关键词】初中生 抑郁焦虑 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R749.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8-364-02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of rural middle school students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survey

He Xinchu He Xinyun Li Liwen Jiang Zhiyong Li HuizhiPengzhi EHexun

(Psychiatric Disease Hospital of Hunan Province, Hunan Anhua 413522)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secondary school population in rural mental health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anxiety symptoms, the incidence of disease-related factors. Methods to cross-sectional survey method, using the stream called the National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CES-D) and prepared by the Zung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the 2 secondary schools 1349 students in grades 1-3 cluster census. Results of survey 1349 people, 22.61% have symptoms of depression, 11.42% have anxiety symptoms, 21.3% of the depressive symptoms associated with anxiety, its causes and family economic status, parental separation or death, the pressure has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rning . Conclusions Depression and anxiety symptoms in a high incidence of secondary groups, prevalence 22.60%, of which 676 cases of male and female 673 cases, male to female ratio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students of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nd family hope aroused the concern of the whole society.

【Keywords】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depression and anxiety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可由各种原因引起,表现多样不一,轻者通过心理调节或减轻压力和改善环境可自行缓解,重者可发展为抑郁障碍或焦虑症。同时抑郁与焦虑常常共存。我院通过对2所农村初级中学1349名1―3年级的中学生进行了一次整群的抑郁症状与焦虑症状的流行情况横断面调查,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于2011年5月上旬,对我县2别所公办农村初级中学1-3年级的1349名在校学生作为本次整群调查对象,其中一年组级6个班256人,二年级8个班390人,三年级15个班703人,男性676人,女673人,男女之比1:1,平均年龄(14.5±1.5)岁。

1.2 调查方法与内容

1.2.1 调查工具,根据精神病学第4版及全国12个地区精神病流行病学调查程序与要求[1],采用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中“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Siyodff编制于1977年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和由Zung于1971年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二项问卷各有20项,每项有4种可供选择的答案,根据症状轻重,抑郁按0--3分、焦虑按1--4分分别记分[2],同时还自行编制填表说明及调查指导语。然后根据抑郁、焦虑症状评定标准,抑郁自评分已达16-19分的定为可能有抑郁症状,≥20分以上的定为肯定有抑郁症状,焦虑自评粗分在40分以上或标准分在50分以上的定为有焦虑症状[3]

1.2.2 调查方法与步骤:以横断面整群调查方法,选择二所离医院距离基本相等,当地经济水平、居住条件、生活方式基本相同的农村初级中学,采取整群式和量表自评自填方法,进行横断面调查。首先组织医院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专题培训,明确调查目的与要求,统一调查方法、步骤与标准,然后由受训人员下到学校各班组,将调查目的、意义、调查内容、填表方法、要求及注意事项按照统一制定的调查指导语逐一进行讲解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当即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对照相应的标准在相应的栏内打“√”。15分钟后,分班级收集表格,回医院进行分类统计。

1.2.3 统计与方法: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使用x2检验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P<0.01为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2 结果

2.1 本次共调查二所初级中学,发放表格1398张,收回1349份,无效未收回的47张。调查率96.6%,符合调查要求。

2.2 别本次调查发现,有22.69%的初中生学生有抑郁症状,其中14.6%尤为明显,6.99%的初中学生有焦虑症状。男女之间、年级之间无显著意义。(见表1、表2)

表2 中学生1-3年级焦虑SAS自评结果

2.3 从上所述两表可以看出,初中学生随着就读年级的升高,其抑郁症状的发生率随之增高,初一为10.94%,初二14.87%,初三15.79%。而焦虑症状的发生率随之减少,初一为7.42%,初二4.87%,初三1.28%。 2.4 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因素是初中学生焦虑、抑郁的主要诱发因素,本次调查显示,在有焦虑抑郁的初中学生中,存在不良家庭原因的占28.87%,学校因素引起的占34.50%,环境因素诱发的占24.13%,其它因素占 12.64%,(具体见表3)。

表3 中、重度抑郁症状发生与社会及家庭因素的关系

3 讨论

3.1 据有关资料调查发现,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发生率为42.3%,其中轻度为14.6%,中度为1.3%重度为12.4%,不同年龄存在差异[4],抑郁与焦虑症状在中学生群体中的流行情况不可忽视,因中学生都处在生长、发育阶段、青春期,其生理、心理、躯体的变化均易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的影响,从而产生心理卫生问题[5]。又根据候振成等人在北京对1397名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测试显示,有24.98%的中学生存在轻度不良反应,有6.73%的中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6]。我县通过对 1349名中学生的调查显示,与上述结果基本相同。

3.2 据调查研究,很多抑郁症患者,常伴有焦虑、紧张等症状,患者常常忧心忡忡,坐立不安,不断地走动等焦虑情绪,故焦虑与抑郁常是二病共存,如在WHO和美国的MchiganY文学曾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了两病的共病率达50%左右,临床上往往由于抑郁与焦虑症状的并存,有时难以区别[7],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在患有中重度抑郁症状的学生中有21.32%(41.3%)的学生同时伴有焦虑症状。这与国外的发病率基本相近。

3.3 抑郁症状的发生与发病年龄有密切关系,据有关专家研究发现,青春期、更年期及老年期是三个相对集中的发病年龄阶段,从本次调查发现,在青春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就读年龄的升高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如:一年级的学生发病率较低:10.94%;二年级为14.87 %;三年级为15.79%。居高的原因可能是三年级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加上学习任务的逐渐加重,升学压力的增加,而加重了中学生的心理负担。而初中学生随就读年级的升学高,焦虑症状渐减少,可能与他们知识面拓宽,社会交往增加等因素有关。

3.4 心理社会环境的影响与抑郁症状的发生有显著关系,根据本次调查,不利的社会环境对于抑郁症状的产生有重要影响。如与父母的离异、外去的留守儿童、学校及老师的频繁更换、师生关系不和、上网成瘾、家庭经济困难等因素显著有关(P<0.01)。

3.5 防治措施

根据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2002-2010年)的规划要求,目前的工作重点是,“力争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解决存在的公众对抑郁障碍的认识知晓率低、抑郁病人识别率、未治率和复发率高以及病人受歧视、回归社会困难等问题,提高精神疾病的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和病人的识别率、治疗率、降低复发率,促进病人回归社会”的防治目标。“广泛宣传,普级大众精神卫生知识,加强儿童、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完善精神卫生服务和保障措施,作好重点精神疾病的医疗和康复”[8]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同时在中学生期间,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请精神科医生定期开展心理卫生知识讲座,在升级升学期间,开设心理咨询热线电话,早期进行心理干预,是预防抑郁发作的重要一环,也是促进抑郁症患者心理康复的有效手段[8],其次,通过定期检查,早期识别与发现抑郁,早期进行治疗,是提高治愈率、减少费用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张维熙 ,全国12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分析。中华神经科精神杂志,1986,19(1);65~67.

[2]张明园,朱昌明,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8,2, 27~39.

[3]冯正直,张大均,中学生抑郁症状的流行病学特征研究。中国行为学学科,2005,14(3);7.

[4]张明园,朱昌明,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8(2);133.

[5]沈渔,张明园,舒 良,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卫生部疾病控制司,2003,8(1);.29.

[6] 候振成,贾海涛,郭汲源,1397名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现状调查。中国民康医学, 2006,17.

[7] 屠鉴源,李一云,伴抑郁症状的焦虑症与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的临床对照分析。井冈山医专学报,2000,04.

[8] 沈渔,张明园,舒 良,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卫生部疾病控制司,2003,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