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启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陶行知先生历来强调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创造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华,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光辉。当前的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更加彰显出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时代前瞻性和永久生命力。研究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对当今的高中语文教学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创造教育;高中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他在教育实践中对创造教育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和总结,留下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国家对创新型人才日益重视的今天,重温和学习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大意义。文章针对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对当今高中语文教学的启示,谈几点认识。
一、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内涵
(一)创造教育的内涵
陶行知先生认为传统的中国教育,只有思想,没有行动。先生教的是死书,学生学的也是死书。这些教育只是理论上的书本教育,而不是行动的教育,创造的教育。陶行知先生因此指出创造的教育要发端于行动,他认为行动的教育都可以称作创造的教育。陶行知“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的理论,也可见他对实际行动的重视。他也从世界上许多科学家的传记中了解到,牛顿、爱迪生、法拉第、弗兰克林等科学家的创造发明都是以行动开始来不断地产生思想和验证思想。所以,陶行知先生强调创造教育就是要进行行动的练习,并在行动的反复练习中不断感悟,不断创新。
(二)创造教育的目的
陶行知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创造教育的目的进行了认真的研究。陶行知先生根据不同时期的历史情况,赋予创造教育以不同的内容。但“手脑双全”却始终贯彻在各个时期的培养目标中。陶行知先生在1931年冬写出《手脑相长歌》:“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老。” [1]这首诗表现出陶行知先生在创造教育思想中,对行动和思想两者结合的重视程度。
(三)创造教育的内容
陶行知认为创造教育的内容是生活的教育。陶行知先生不否认书本知识,但他认为以生活为内容的教育,才是创造的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陶行知认为生活中的环境、气候、田地等都可以作为创造的场所。灵感往往来自于生活实际。实际生活中的实践,是创造的源泉,也是获取真知的良好渠道。陶行知强调生活中具体实践的重要性,是切实可行的,也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
(四)创造教育的方法
自动、自助、自导是创造教育的方法。“所谓自动、自助、自导,即个人也好,团体也好,创造的宗旨,在求个人和团体本身的自动,其余的自助、自导,只是个人和团体的赞助和辅导”。[2]在对学生进行创造教育的培养时,就要做到解放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并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要培养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自动探求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设疑辨难问题的能力。另外还要善于在集体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要综合运用自动、自助、自导的教育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今的新课标强调,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已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的积累,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探究意识和兴趣的培养,注重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基于实践和经验基础之上的思想升华,其创造教育思想不但对当时的普及教育运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对提高我国全体人民的文化科学水平,加速培养强大的科技队伍层面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仍旧可以运用其创造教育思想来增强高中生对问题的探究意识,促进高中生创造能力的发挥。
二、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启示
(一)从高中语文课本入手,培养高中生的主动探究意识
课本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教育的载体,也是学生产生疑问,进行知识探索的重要工具。高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本,从入选教材的一篇篇美文中,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体味语文教材中的人文色彩,并从教材中去探索未知的知识领域。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值得学生去探讨思索的问题。例如,从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二的《我有一个梦想》课文中,学生了解他人的梦想之后,下意识地会思考自己拥有的梦想。教师可以从马丁・路德・金的梦想出发,问及学生的自我梦想,并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来创设属于学生的独有精神花园。教师应该激发和鼓励学生勇敢说出自我的梦想,并鼓励学生朝着梦想而奋斗。当学生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也是在不断地进行自我实践、自我感知、自我突破的过程。在这个逐梦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奋斗精神都会得到很大程度的增强,学生的自我创造力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又如,在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五的《边城》课文中,教师一方面可以带领学生在环境感知中领略湘西边城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风土民情,使学生在环境中获得审美的体验和再创作的灵感。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对《边城》的结尾进行续写,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发挥,得到具体的运用。
(二)从高中语文课堂着手,强化学生的互动探究意识
实践出真知,行动产生创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彻底转变教学观念,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和自我发展创造的主体,激励并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创设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尝试、探索、实践和创新。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师生之间的合作。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就论述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到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教育思想。韩愈强调教师也应该虚心向学生学习,从而做到教学相长。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也指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的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3]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语文教师可以对班级学生进行小组划分,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集体创造和发现。
(三)创设高中语文兴趣小组,使学生在兴趣小组中探究创新
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高中生智力因素的开发培养,还要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开发和培养,以挖掘学生自身所具备的各种潜在能力,促使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有研究表明,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正是创造力得到培养的过程。学校或教师组织创造兴趣小组支持学生进行发明创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进行实践活动的平台,是一种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方式。所以要充分利用课外兴趣小组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高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开展写作经验交流会、课文质疑交流会等形式的兴趣小组。给学生提供自由探索的氛围,在小组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恰当的引导来促进学生发散和辐合思维的整合,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习惯。学生在参与兴趣小组的过程中,能不断地获得学习成就感。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成就心理,鼓励学生将自己在语文学习中的兴趣爱好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主动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上出现较大的发展和进步。另外在兴趣小组中,高中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之间对问题和经验的探讨和交流,增强学生的互助合作意识,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发挥。
(四)让课堂对接生活,使学生学以致用
陶行知先生认为创造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生活教育,主张学校教育要贴近生活。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也应该把课堂扩展到生活中去,把课本的知识教活,使学生学会把课本知识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学会学以致用。
高中语文教材的许多课文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创作,都是生活的一个缩影。高中语文教师应把语文课堂中对教材的讲解生活化、人性化,使学生从课堂的学习中领悟生活的真谛,获得创造的灵感。例如,在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的《道士塔》这篇课文中,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把王圆道士对敦煌莫高窟的文物破坏迁移到我们现实中对古遗迹的破坏中来。王圆道士对敦煌莫高窟的文物破坏值得我们愤怒,那么当我们在旅游景点的文物上刻上“到此一游”的字时也是对文物的一种破坏,也会引起他人的一种愤怒。所以当语文教师把王圆道士的形象与现实中某些不文明游客的形象进行对比之后,学生们在老师的思维引导下就把书本知识学活了。学生们则容易联想到自身是否犯过类似的错误,自身的行为是否正确合理。当教师把课堂的知识无形之中迁移到实际生活中来时,更容易引起学生们对文化知识的一种共鸣,也使学生们的创新思维意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锻炼。高中语文教师把语文课堂与生活对接之后,学生们则会注重从生活中挖掘创新的素材,从生活中体味创新的快乐了。
三、小结
教育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造。当今的时代是呼唤创新型人才的时代,我们当今的教育也应该兴创造之风,务创造之实。在高中阶段,学生已具备了独立思考,独自发现问题的能力,我们的学校,特别是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并引导学生去进行发明和创造,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乐园。
参考文献
[1]江苏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研究室.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478.
[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298.
[3]高谦民.陶行知与中国教育改革[J].江苏教育研究,2009(10).
作者简介:张晓阳(1989-),女,汉族,河南洛阳人,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2014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