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感悟“教育之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感悟“教育之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育是为了让人学会生活,让人懂得如何创造生命的价值、追求生活的意义;让每一位求知者在生命的历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实践;让人在文化的继承和超越中实现“自我对话”与“人的大写”。教育是一种生活,一种健康、纯真、充满智慧与诗意的生活。只有把教育视为一种生活,教育才能回到它的本真状态,教育者才能在教育生活中获得身心的健康与快乐。

“道”是万物的最深层本质所在,求“道”乃是对万物内在本质或规律的探求和把握。这种把握要合乎“道”,必须倾注一个人的生活热情和实践的勇气,投入真诚的智慧。教育之道是对教育活动内在规律的把握。这种把握不仅要求教师具备应有的职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执著的人生态度。生活需要奋斗,教育者需要不懈的追求,在追求中得“道”,从而拥有“德”;生活需要创造,因而教育者需要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学以致用,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终极指向与历史确定之间保持一种理性的张力,在不断自我批评和自我超越中把握教育的规律。“教育之道”不是某种说教,也不是人为设定的标准,而是教育者从生活中的体验、感悟、升华和净化中不断提纯的教育理念,是在永不停息的探索中获得的至真、至善、至美的精神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发展的状态是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人生态度或精神境界的反映,教师向教育奉献什么,教育也向社会回报什么。教师在神圣的讲坛上献上真诚与智慧,社会才能收获真诚与智慧;反之,如果播种的是敷衍和虚假,那么收获也只能是稗谷。为师者的教育理念、精神境界、人格形象、治学态度、行为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正所谓“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只有境界高尚的教师,才会带出境界高尚的学生。当代生活中,我们面对的浮躁的学习情绪或“厌”学的状态,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为师者“浮躁”的一种折射。

教育不应是“吹糠见米”,大学教育更不应急功近利,这是与“教育之道”相悖的。追求某种规模,履行一个过程,并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要创造出让学生成就自我,超越自我的生活,让学生在教育的摇篮中获得精神的丰富、生命的充实、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发育、品格的崇高。“尊重的教育”、“成功教育”、“愉快教育”、“生存教育”、“美育教育”……都是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供的理念,都是“教育之道”的观念表达,也都以不同的方式构建了风格不同的教育平台,都是要创造一种和谐而又平等的教育环境,回归教育的应然状态。

人类文明的延伸,需要借助教育去开启大众的心智;文明的创造,需要以创新教育培养出文明的创造者。大学教育承载着启蒙、求真、批判、预测的责任。大学人以大学文化的创造作为自己的类特征。一个优秀的高校教师应该确立自己的“岗位意识”或“角色意识”,把握大学的“教育之道”,在自省中获得大学教师的“文化自觉”,以文化自觉的心灵境界去创造一种健康、纯真、充满智慧和诗意的大学生活。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大学人应该有求真的学术精神。这种学术精神,是以社会责任为动力,为民族、为社会从事学术研究的价值信念,是为实现人类文明、培育创新型人才而探求的进取精神。不可否认,当代中国的高校教师,在价值选择中存在诸多困惑。当学术“理想”与现实相悖,人们难免会产生“忧患”。当教师们的“忧患”呐喊无力改变现实时,会令一部分人产生“失望”的情绪。“失望”又给学者们带来精神上的焦虑。可以说,作为高校学者,身处当下,从思想上讲似乎清明如镜但又似乎空灵无依。所谓清明,可谓学者超越现实所保有的心灵清醒;所谓无依,则是学者们面对无序或诸多现实问题,深感无为或无奈的心理匮乏。这或许是一部分高校教师的心绪状态,而这种情绪极容易影响到教育。生活就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生成与化解的过程。对于每一位高校教师来说,学术的研究、文化的拥有,不应是谋求生存或向别人炫耀的资本,而应该是教育的资源、育人的财富、创造的底蕴、人生的境界。

大学文化是人类自由文化的理性展示,其实质意义在于追求人性的真、善、美。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人所创造的大学文化展示着大学人的品格。人们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一种人格见照。大学教师的人格是大学人的心理结构与行为方式在教学与科研中的统一,是大学人的一种尊严、一种操守、一种境界、一种骨气,也是大学人“得道”而养成的“德性”。高校师德是大学人的文化修养,其人格的伟大在于它影响或造就着具有崇高境界的人。大学文化作为人类崇高的文化形态,应该展现“教育之道”的内涵,展现大学人的境界与骨气,体现高校学者的良知与正直,表现大学人的宽容与尊重,以成就大学生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教育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育人者首先育己。只有以对生活的真诚态度对待教育,才是教育之道的“自然”本意。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