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空白”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空白”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 “空白理论概述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1.“空白”理论概述

“空白”是根据老子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变化而来的绘画术语。空白不是苍白,不是一无所有,正如“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一样,“无”不是没有的意思。它比有还多,比大还大。绘画艺术上所讲的空白的运用俗称“留白”,“空白”留给人们空间和想象,因此一幅作品会使人们产生丰富的多元的理解。

在西方接受美学中,伊塞尔首先提出了文学中的“空白”理论。文学文本总有许多空白,等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调动想象力去填充。而每一个读者都是按照自己独特的审美经验的期待视野来阅读作品的,因此就会呈现出对同一部作品的多元理解。

2.“空白”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以上的“空白”理论,是从艺术和文学角度去诠释,持此理论观点的学者认为作品应该看成是由读者和作者一起创造的,读者拥有合理阐释作品的权利。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这一理论对英语课堂教学有重大的启示: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应该越俎代庖,把语言嚼烂了喂给学生,而应该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适当预设“空白”,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填补“空白”。这种意义上的空白,召唤着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的才能,使学生在填补“空白”的动态过程中,促成了课堂的动态生成。学生在动态生成中发散了思维、操练了语言、锻炼了能力。“空白”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也就会有机会实现叶澜教授所描述的“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3.“空白”理论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笔者认为将“空白”理论应用到初中英语教学中具有重大的意义。

(1)“空白”给学生提供发散性和创造性思考的空间,学生在“填白”过程中,不断的思考,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2)“空白”留给学生想象的机会,多元理解的相互碰撞,生成复杂的、动态的、即时的、丰富的语言。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知识与应用紧密相连,实现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使知识活起来”,学生语言的应用能力得到了发展。(3)“空白”的未知性促使课堂随时生成“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给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契机,课堂教学完全是活的,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4)“空白”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最大限度为学生提供了自然语言环境和学生交流机会,有助于第二语言的习得。

二、 “空白”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学者王建华归纳了“空白”运用的原理:(1)人脑对物质元素的信息处理、理解力;(2)想象能力。在英语教学中需要适当的“留白”,引导学生利用他们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他们对物质元素信息的处理能力、理解力以及他们的想象力,让学生产生多元的理解,生成多彩的、丰富的课堂。笔者根据“空白”理论的启示,将其应用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取得很好的效果。

1.课前预设“空白”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空白”需要教师精心预设,才能使“空白”做到“比有还多,比大还大”这样的效果。笔者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兴趣点及其英语原有的水平来设计“空白”,同时要设计不同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填补“空白”的热情,给学生搭起填补“空白”所需的支架,且引导学生用目标语言来“填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

【实例一】新课标八(上)第六单元(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的比较级教学中,笔者在预设前先对学生现阶段喜欢的动画片进行了调查,了解《喜羊羊和灰太狼》是他们目前最喜欢的动画片之一。于是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兴趣,笔者预设了这样的“空白”:呈现喜羊羊和懒羊羊的图片,通过预设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填补“空白”。

问题一:What do you think of them?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对喜羊羊和懒羊羊性格、外貌地描述,使用目标语言:I think Happy/Lazy is …不同学生就可发表不同的意见,最大限度地应用已学过的形容词,为比较级教学做好铺垫。通过这样的预设,笔者相信学生生成的形容词远远比笔者教给他们的要丰富得多,精彩得多。问题二: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在幻灯片上呈现这样的支架式句子来帮助学生“填白”:“In my view, I think ______ is ______ than______. ”引导学生能用目标语言,如I think Lazy is lazier than Happy 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因为学生对人物非常了解,在笔者搭建的支架下,应该能用目标语言生成各种观点,学生在表述自己的观点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目标语言。用这种方法“填白”,第二语言习得也充分地体现出来。

【实例二】新课标八(上)第九单元(When was he born?)的”When did…start/stop doing…?How old was he/she when he/she could…”的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的心理,抓住学生对笔者儿子的成长好奇的兴趣点,选取了笔者儿子成长过程的系列照片,预设问和猜的小组竞赛形式填补“空白”。竞赛一:看哪组讲的成长经历的动词最多。学生在照片的提示下,再加上他们自己的成长经历,应该能生成许多与成长有关的动词。笔者会将学生所说的动词罗列在黑板上。竞赛二:问和猜。在学生生成一定数量的动词后,让学生以“问和猜”的形式讨论笔者儿子的成长情况。笔者给学生搭建的语言支架是:When did he start ______? How old was he when he could ______?学生在黑板上动词的提示下,在好奇的驱动下,会产生许多的问题。当一个学生生成问题,就会有许多猜想的答案。在生成答案时,学生将在笔者的帮助下逐渐准确应用目标语言“He started …could…./in/on/at the age of…/when he was …years old.”在学生充分操练目标语言之后,笔者公布答案,然后学生做Pairwork. 这个Pairwok能进一步扩大操练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加强了新的目标语言应用和巩固。

以上的两个“空白”预设,是一种留给教学足够空间的预设,是一种包含着丰富生成性的预设,是一种宽容偶然性、突发性、促成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预设。紧扣目标语言,话题有趣,学生有话可说,同时给学生搭建了合理的语言支架,相信学生通过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小组“问和猜”的竞赛,能精彩生成多彩课堂。

2.课中填补“空白”,精彩动态生成

有了精心预设,教师在课堂上也就胸有成竹,游刃有余,“空白”留得恰到好处,更好地把握生成的时机,让教学减少遗憾,接近完美。如【实例一】中,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填补“空白”。当学生看到可爱的喜羊羊和懒羊羊时,他们感到兴奋和惊奇,在问题“What do you think of them? ”中,学生就生成了许多形容词。在生成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发生了碰撞,生成的词越来越多。由此,学生不仅复习了已学的形容词,还拓展了未曾学过的。学生生成了以下的形容词:lazy, happy, funny, lovely, hard working, serious, calm, heavy, young, outgoing, strong, clever, smart, cute, nice, great, athletic, popular, big (eyes), small (eyes) 等。笔者将学生生成的形容词写在黑板上,并有意地按形容词比较级变化规则分类地板书。在问题“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中,学生在笔者预设搭建的语言支架上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填补笔者预设的“空白”。如:“Lazy is happier than Happy. Happy is more hard working than Lazy. Happy is calmer than Lazy. Happy is more serious than Lazy.”等等。学生用本课时的目标语言发表观点,实现了用中学,学中用,学生在“潜意识”的状态中,在轻松的语言环境中应用语言。在笔者激励性的评价中,学生的发散和创造思维达到了最高峰。课堂上,学生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对比句子,学生即时的、发散的、丰富的生成给笔者提供了归纳形容词比较级变化规则的机会。这种对“空白”的填补,具有即时性、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从而演绎出精彩的动态课堂。又如【实例二】中,学生在“填白”过程中的生成让笔者感到兴奋和感动。学生在相互思维的碰撞下,在短时间里蹦出了如“speak, sing, walk, dance, ride a bike, learn English, read, run, help mom, draw, watch TV, play sports, play computer games, go to school, become a middle school, swim, play the piano…”等的动词及其词组,许多动词生成于笔者意料之外。这种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动词的大量生成为下一步“问和猜”形式的“填白“做了坚实的铺垫。“问和猜”的“填白“过程更加精彩。学生始终在用目标语言问和表达猜想,如生1问:“How old was he when he could walk?”生2就猜:“I think he could walk when was 2 years old.”生3问:“When did he start learning the piano?”,生4猜:“I think he started learning the piano at the age of 7.”等等。在笔者即时性、激励性的评价下,学生激情又一次被点燃,他们焕发出的热情完全使知识“活”起来了。在这样的动态“填白”过程中,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激情来参与课堂活动,课堂被学生的智慧所充满,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地彰显,课堂上勾画出“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景图”,生成了“比有还多,比大还大”的动态课堂。

3.课后再留“空白”

笔者认为,课后作业的布置要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原则出发,让学生再次拥有运用语言的机会及其热情。那么作业的“留白”就极为重要。除了听读作业外,笔者都会留给学生“填白”作业。比如【实例一】中,笔者留给学生的作业是篇书面表达,题为:My_______ and I。学生可以取My mother/brother/sister/cousin and I。在【实例二】中,笔者给学生的也是一篇书面表达作业,题为:My________ growth。学生可以取My father’s/mother’s/teacher’s/cousin’s growth。两篇都特意留了一点“空白”,让学生自己填补,这种开放性的书面表达作业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三、 “空白”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空白”理论带给英语教学的启示,具有重大的应用意义。但不是滥用,而是需要一定的原则。笔者根据实践的体会,归纳了以下的原则。

1.“空白”预设原则

(1)“空白”预设时,要根基于英语课程目标,把握课堂教学方向

在预设“空白”时,教师要紧扣英语课程目标,即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笔者在观课中经常会看到如此场景:教师为了调节课堂氛围,紧紧抓住某个小插曲而大加生成,虽然学生踊跃参与,但由于偏离了目标语言,偏离了课堂的教学方向,这种动态生成占据了课堂宝贵的时间,往往结果适得其反。如一位老师在上八上第九单元When was he born?的复习课时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教师的幻灯片上出现了三个rooms,要求学生说出这三个rooms分别有什么名人。学生生成的都是名人的名字,没有使用任何本节课所需的目标语言。而生成名人名字对后一环节的教学没有任何作用。时间却整整花了3分钟。这种“空白”预设就失去了意义。精心预设是为了使课堂教学朝着一定的目标行进的。

(2)“空白”预设时,要为学生搭建合适的语言支架

学生的语言障碍往往不是学得不认真,而是教师没有为学生提供可以攀爬的语言支架,让学生变得无从入手。“空白”预设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搭建合适的语言支架。有了支架,学生便能轻松开口说英语,便会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3)“空白”预设时,要为学生开启兴趣之门

“空白”预设要注重素材的选用和教材的处理的趣味性和情境性。令人感兴趣的和具有情境性的素材和话题能引发学生说的欲望,他们想在公开场合说,就必定想说好,想说得更好,就必定要思考。正如李希贵所说“我想说,才会想”。所以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填白”,在想说的驱动下,又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2.课中“填白”原则

(1)留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来“填白”

“空白”是需要时间思考来填补的。老师们期待学生能沿着一个目标填补,这就需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所以在“填白”之前的同桌或小组讨论就尤为重要。笔者观看美国的一堂英语词汇教学课的录像,教师只是呈现一个单词“restaurant”,要求学生说出与“restaurant”有关的词汇。老师设计的第一个步骤就是同桌讨论,继而相互补充。学生生成的词汇大大出于笔者的意料之外。

(2)教师要倾听与等待

课堂上,学生“填白”时的语言会充满多种“色彩”:错句、断句等不符合老师要求的语言,此时,教师必须做真正的倾听者。在课堂上,倾听是一种热情的期待,倾听是一种欣赏和尊重,倾听是一种宽容和包含……同样,学生的“填白”不一定都是顺利而流畅,教师的等待就尤为重要。网络上有句笔者欣赏的话:教师要耐心等待,花儿就要开了!在等待过程中,教师要用肢体语言或激励性的即时评价给予学生鼓励,撩拨激情对话。笔者在许多课堂上观察到,许多教师为了已经预设好的步骤,见学生有些结巴就放弃,“花儿”失去了绽放的机会。

(3)教师要控制话语量

课堂时间十分有限,老师们要将每分每秒尽量用在学生身上,让课堂成为学生演练思维体操的舞台。在笔者例举的两个课例中,笔者仅在课堂中用微笑、大拇指、简短的激励性评价等来激励学生“填白”,尽量控制自己的话语量,学生在课堂上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4)教师要注意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最能体现教学的艺术,它为师生提供了思想碰撞的机会。高质量的问题会产生一系列的巧问妙答,给人以启迪,激发兴趣,激活讨论。从问题的产生、发展和结果来看,教师应着重把握好问题的设计、控制和反馈等策略在“填白”中的运用。

(5)“填白”方法多元化

教师针对不同的“填白”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有些可以直接引导个别学生“填白”,有些需要学生分析、探究、思考后才能“填白”。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和适当的提示下,学生通过同桌或小组协商、讨论,他们的“填白”就会沿目标语言框架发展,课堂气氛就会热烈、有序、有效,从而达到全面正确地理解和应用英语目标语言。

3.课后“留白”原则

笔者认为,设计开放性的作业是巩固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途径。开放性作业对可预见的、结论确定的封闭性作业而言,它生动活泼,灵活多变,答案具有多样性和不可预见性,要求学生通过联想,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课后“留白”式的开放性作业,生成更多的精彩。

参考文献

[1] 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 王建华.“空白”论与语文教学.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17(8).

[4] 本站会员.从不确定性谈《边城》的翻译[EB/OL].www.省略/papers.asp?papers_id=475488,2008-7-16.(责任编辑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