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西哲中的幸福思想与马克思幸福观的真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西哲中的幸福思想与马克思幸福观的真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幸福问题一直是哲学和伦理学中重要的研究议题。在这个幸福感越来越低的时代,如果不理解幸福的真谛,又怎能追求幸福,拥有幸福的生活?本文首先追溯西方哲学中的幸福思想,接着重点分析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幸福观,并指出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旨在从马克思的哲学话语中揭示出幸福的真谛

关键词:幸福;至善;马克思;实践;异化;人的本质

亚里士多德曾说:“幸福是人类存在的唯一目标和目的。” 1人生如白驹过隙,无疑每个人都渴望生活得幸福。然而幸福究竟是什么,却难有一个明确统一的答案。也正因为如此,它一直是人类追寻和探求的永恒主题。

一、幸福——人类永恒的主题

幸福是什么?有人说,幸福是人生的重大快乐,是欲望得到满足的心理体验,或者只是精神无限向往的一种超验维度。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过关于幸福的讨论。可以说,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探索幸福的历史。

1.至善的幸福观

善,即幸福。苏格拉底的思想奠定了这种理论的思想源头,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则完成了其最初的理论构架。柏拉图特别谈到,善代表了一种整体的和谐,而这也就是幸福。也就是说,至善的存在确立了幸福的真实性。柏拉图认为,唯有用善的理念才能找到真实的幸福。亚里士多德的看法是对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思想的发展。他指出,幸福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其次,思辨是最高的幸福。他将思辨置于极高地位,认为思辨活动是最强大的,它比任何行为都更持续不断。所以,古希腊时期的幸福思想强调的是最高的善,也就是至善性。

2.德福一致的幸福观

在康德看来,道德和幸福要达到统一。他的道德哲学基于人的道德性与自然性的关系,他将人的意志在遵循自己的义务时的道德性意向和力量概括为德性, 将幸福限定在人作为自然存在者所不可避免地要追求的状态上, 从而构建了德性与幸福一致的结构, 即德性与配享的幸福相致的结构。道德首先告诉我们的不是如何才能幸福, 而是配得上幸福的前提和条件,即德性。那么至善如何可能呢?康德通过一种尘世上的至善的理念把它呈现出来。这种至善的理念既把我们所应有的所有义务和对义务遵循相适应的幸福结合在一起并包含在自身之中。

3.感性的幸福观

费尔巴哈以感性为基础,建立了庞大的幸福思想体系。他公开对宗教神学进行批判,否认来世、天国,提出人们应该关注现实的社会生活幸福。他的幸福思想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追求幸福是人的本性;第二,幸福是道德的基础和源泉;第三,在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关系上,人们自身享受幸福的同时不能剥夺他人的幸福。费尔巴哈认为,宗教道德鼓吹禁欲主义和自我牺牲是完全违背了人的本性,是一种冷酷的、空虚和残酷的道德。人们物质生活条件是幸福和道德的基础与前提,只有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实现生活中的快乐和幸福,才能产生道德,也才能维持和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

4.其他两种典型的幸福观。

禁欲主义幸福观:诅咒人的感官满足,鄙视人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认为要得到幸福须抛开一切欲望而去追求一种精神上的满足。这种精神的满足是脱离现实生活的,结果并没有使人们体验到多少幸福,而其真正的后果在于严重扭曲了人性,暴露了它的虚伪性,即对民众要求窒欲,自身却在倾向另一极端。

享乐主义幸福观:幸福在本质上是一种尘世生活的快乐,即现时性的物质欲望的满足。享乐主义以人的自然本性解释人的需要,以个人利己主义追求个人幸福,这既是片面的,也是行不通的。在阶级社会里,享乐只能是少数有钱阶级的特权。

二、马克思实践的幸福观的真谛

马克思的幸福观, 是对前人幸福探索的总结和超越。可以说,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才有了真正科学的实践的幸福观。

1.实践:马克思幸福观的根基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对幸福的追求是人的本性,是在实践活动中展开和实现的。实践是人独特的生存活动,是人最根本的创造自我价值的活动,是人特有的超越自我、追求幸福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一方面,改变了自然的原初形态,把自己的目的、追求和本质力量作用于对象上;另一方面,人在不断地改造自然界的同时又不断地创造着自我。所以,人的“现实生活世界”是由人的实践生成的,实践活动是人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通过人和自然的统一表现出来,而且也正是在这种统一中体现着实践的价值性,体现着人类对幸福的追求。人类历史是人在现实生活世界的提升和跃进中不断走向自由解放的历史,也是人追求幸福和实现自身本质的历史。正如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

2.劳动异化:马克思幸福观的批判视域

异化是指人的物质,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变成异己的力量,从而转来反对甚至支配、统治人本身,因而人原来具有的正常人性和本质被压抑、扭曲、甚至否定。异化条件下,人成为物的奴隶,任由物来驱使。人的幸福、快乐与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不在于物质财富的多少,而在于人与物的关系。然而,物只是工具,为物所役无乐可言,只有重己役物、消灭异化才能真正拥有幸福。

马克思认为,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却发生了异化,所以劳动异化即人的本质异化。异化的根源在于人类实践的双重效应。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旧式分工基础上产生的人剥人,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是导致人的本质全面异化的决定性条件。生产力的普遍发展是消除资本主义异化的前提,而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和社会关系的革命是其必要条件。所以,异化作为社会现象是自然形成的,但异化的消除则要依靠作为主体的人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

3.生活世界:马克思幸福观的现实领域

在社会主义的人看来,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梳理马克思关于这一双重意义的世界历史过程所做的经典论述,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所谓的生活世界是以实践或对象化活动为基础的,他所理解的现实生活世界就是人类所生活的现实社会及一切交往活动。他把现实生活世界作为人类幸福的真实根基和现实领域,在生活世界中建立起来的幸福观,既克服了在自然世界中把幸福看成是单纯的肉体感官享受,又克服了理性主义和宗教神学中人类幸福受“绝对精神”和上帝支配的命运。这样的世界是有意义的世界,是人类创造的、实现人类自身发展的世界,是人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是能够体验到人的幸福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