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财会“双证”培养模式的问题与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财会“双证”培养模式的问题与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财会专业学生培养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相结合之路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具体运行过程中,存在学生学业压力巨大、师资不足、教师管理困难以及课程体系衔接不顺等问题。需要通过加强质量监控体系与学生管理,提高教师素质和完善教学激励机制给予解决。

关键词:学历教育;国际职业资格证书;教学管理;课程设置

作者简介:李歆(1973-),男,壮族,广西崇左人,重庆理工大学会计学院,副教授。(重庆 400054)胡元佳(1964-),男,壮族,广西崇左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艺术系,副教授。(广西 崇左 5322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5-0036-02

本文所称的财会“双证”培养模式指的是将国际职业资格证书教育融入财会专业学生学历教育的一种培养模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劳动者。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不仅应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应具备实践操作能力。学历教育为劳动者提供了理论知识基础,而实践操作能力需要通过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给予保证。在我国,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是两种不同的培养制度,它们在人力资源培养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财会人员作为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组成部分之一,其人才培养的过程也面临同样的难题。如何将学历教育与资格证书教育纳入传统的教育系统中,是目前会计教育急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财会“双证”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1.财会“双证”培养模式是法律法规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6)明确规定:“职业教育要根据实际需要,与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对应,要实行学历证书与培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教育制度。”

2.财会“双证”培养模式符合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不少专业已经出现供过于求,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技能要求也就水涨船高。如果学生在圆满完成学历教育并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还考取了一个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无疑会增加自己的就业筹码。以财会专业为例,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学历和能力都有更高的要求,更看重学生的动手能力。CGA、ACCA等国际职业资格考试注重对学生实务操作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这些证书考试标准全球统一,具有较强的公信力,更能迎合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因此,拥有CGA、ACCA证书的学生在企业招聘时,具有明显优势。

3.财会“双证”培养模式符合会计国际趋同的需要

2007年以前,由于我国会计准则在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很大差异,阻碍了我国企业的全球化进程。2007年以后,我国准则已经与国际准则基本趋同,但会计人员的素质还参差不齐,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会计人才还非常缺乏。这需要从人才培养的源头上解决。如果在财会本科学历教育中引入ACCA、CGA等高水准的国际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将有利于学生掌握国际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为我国会计信息实现与国际接轨扫清人力资源方面的障碍。

二、财会“双证”培养模式的探索

以财会专业为例,ACCA较早进入中国职业资格考试,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中国设有考点,南京审计学院、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大学、暨南大学等院校开始培养ACCA学生。进入21世纪,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在中国得到迅猛发展,不少高校纷纷开设AIA、ACA、CIMA、CGA等专业方向班,修订培养方案,实行学历教育与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联合培养模式。

培养方案历来是专业教育成败的关键。以ACCA为例,目前国内高校在ACCA培养方案上,大多以学历教育的要求为基础,重新整合专业主干课程,将ACCA课程分层次、分模块引入相应学历教育课程体系中,实现学历教育和资格教育有机融合。学生在修完所有课程后,获得学历证书。同时,如果能够通过ACCA全部课程的考试,还获得ACCA证书,成为ACCA的会员。

在教学实施方式上,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由本校教师承担全部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课程,采用这种模式的高校多是师资力量比较强的211、985高校;由学校与外部培训机构合作,主要由外部培训机构承担教学任务,学校负责招生和学生的日常管理,采用这种模式的多是地方一般高校。除上述两种模式外,还有一种介于两种中间,即由本校教师组织日常的教学,在考前聘请经验丰富的老师进行串讲。

三、“双证”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学生语言能力不足,学业压力巨大

语言障碍会一直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关键问题。国际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学一般使用原版教材。因此,对中国学生最大的挑战是语言问题。不少高校的ACCA方向班学生来自于各个不同专业,入校后通过选拔考试进入该班学习。由于学生来源复杂,发展不平衡,英语基础比较差。学生为了更好地消化课程内容就必须花很大的力气来补习英语,有时会出现舍本逐末,花过多的时间在语言上,而对知识理解和掌握时间投入不够。与其他学生相比,国内 ACCA方向班学生时刻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语言上的障碍,二是专业理论知识理解的压力,三是与国内课程不同的教辅资料、教学方法和考核要求。所以,学生学业压力大。一旦课程成绩不理想,部分学生会自暴自弃,出现迟到、早退、旷课现象,对良好的学习氛围造成严重影响。

2.师资不足

“双证”培养模式要求任课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而且还应具备流利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通常情况下,没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很难承担这一重任。而现状是不少高校双语教学才刚起步,能够满足上述条件的优秀教师还十分缺乏。不少高校“双证”实验班在实际教学中使用全英文教材和全英文PPT,但讲授则以中文为主、英文为辅,这样的教师队伍难以胜任财会“双证”培养的教学要求,难以保证项目的质量。

3.教师管理困难

在目前部分学校的“双证”培养模式中,由学校与外部培训机构合作是一种常见的运行模式。教学由外部机构承担,学校则负责学生的管理。由于任课教师是由合作培训机构而并非学校委派,学校对其监控力很弱,造成这种模式下可能出现外聘教师不服从管理,对一些教学质量不高、不遵守学校教学管理要求的外聘教师,学校只能进行说服或向合作外方投诉,却无权更换,这不仅降低了教学质量,而且也会给其他老师带来不好的示范,给教学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4.教与学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合作培养模式下,外聘教师一般流动性较大,教师的频繁更换不利于他们准确掌握学校和学生的状况,学生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适应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习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

5.学历课程与职业资格考试课程衔接不顺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如何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实现学历课程与国际职业证书课程的完美衔接是“双证”教育成功的关键。在学历教育中,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等知识模块均有其比重的要求,将职业证书课程嵌入大纲中,势必冲击其他课程的开设。有的学生甚至为了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而放弃其他课程的学习。另外,部分课程安排与职业证书考季存在冲突,使得课程安排出现两难局面。按照中国的学制,每年春季学期大约是2-7月,秋季学期大概是9月到次年1月。许多国际资格证书考试的时间大概是在上半年的6月或下半年的12月。如果在当学期结束后立即参加考试,由于复习时间短且课程多,通过率一般不太理想。但如果顺延到下一次考试,又可能会对下学期正在开设的课程造成影响。

四、完善财会“双证”培养的建议

1.加强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

建立健全“双证培养”的质量监控机构,科学设计教学质量监控的指标体系,进一步理顺环节与流程,明确实施原则、方式方法,及时预警与有效调控办学过程中的不良行为,力争做到“课程开设有计划、计划调整有审批、教学过程有管理、教学质量有监控”。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健全“校—院—系”三级教学督导机制,对任课教师的各个教学环节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督促教师及时整改;二是建立健全学生评教制度,课程运行到一半要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对课程的意见,特别是外聘教师的意见,并及时与当事教师沟通,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对于工作认真负责、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应给予表彰奖励,而对于评价结果不合格或不服务学校管理的外聘教师,应与合作方协商拒绝其来校任教;三是在教学管理中引进激励竞争机制,把教学质量引入到教师聘任、工作量计算、课时津贴等方面,从而促进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活动。

2.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一是在班级管理上,“双证”班的学生要与其他学生有所区别,最好能做到教室相对固定,这样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通过完善考勤制度,狠抓课堂纪律,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搞好班风建设,通过班风促进学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二是应在学习过程中引入淘汰机制,每学年结束后,应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对于专业课程不合格门数达到一定比例的学生,应建议其转入其他专业学习,或者要求其留级,通过淘汰机制给学生一定的学习压力,并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将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双语教学能力和水平

财会“双证”培养模式需要一支外语水平高、专业知识广,并且具备企业管理经验的师资队伍。为此,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第一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国外进修和访学,一方面提高英语水平,另一方面也加深了教师对专业课程的理解。第二,要认真做好外聘的培训和指导工作,让其了解学校的教学管理和课程要求,尽量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影响。第三,有计划、有目的地聘请相关资格证书的教育专家来校授课或培训,不断提高本校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师资交流方式,有步骤地实现教师队伍的国际化。第四,通过完善教学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双语教学面临教学方法等各项教学环节的探索,较之中文授课,教师往往要付出几倍的精力和时间,用于查资料、备课、研究教法等。为鼓励教师开展“双证”教学探索,应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比如,给承担双语教学的教师一定量的课程启动费,或以立项的方式资助教师进行双语教学的改革。新事物的出现,需要耐心扶持,特别是教育领域的新事物,育人的效果显现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需要克服急功近利的工作方式。可以先选择一两门课程进行试点,待政策和制度运行完善后再推广。

4.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完善课程体系

一是设立专门的教学改革项目,研究“双证培养”的课程设置问题,比如有的高校将一门课程分拆为两个学习阶段,第一学期打基础,第二学期进一步提高并参加职业资格考试,较好地实现了学历课程与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课程的衔接。二是各合作院校联合起来,建立教学信息共享平台,通过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提高“双证”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许圣道.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其监管与规范[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53-156.

[2]宋红艳,李蕾,战可涛.浅析双语教学管理工作诸要素 构建双语教学管理体系[J].高等理科教育,2007,(3):160-162.

[3]李建红.中外合作办学的探索与思考[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8,(1):84-86,90.

[4]侯强,王慧颖,刘虹.基于可拓理论的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