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学校德育回归生活的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学校德育回归生活的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德育主体置于生活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活”,“不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的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这就是说,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之中,不应该有脱离生活的道德。生活应该是最好的老师,生活是每个人切实的经历,它对人产生最直接、最深远的影响。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或者主要不是学校教育的结果,而是主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在解决一系列的道德冲突的过程中形成的。

道德教育贴近生活的意义已逐步取得共识,道德教育已开始从封闭式教育进入到开放式教育,从课堂理论进入到真实生活。青年志愿者、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文化、第二课堂活动等群众性道德实践的广泛开展,使学生在参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认识到社会生活的本来面貌,从而进一步学会怎样参与社会生活的改革与创新活动,这标志着学生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已不再是过去意义上的德育工作对象或是单纯的被动接受教育者,他已成为德育过程中的工作主体,在生活中主动把握道德教育的全过程,使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生活实践中得到提高,精神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充实,人生信念和信仰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确立。

二、德育目标贴近生活

人是社会的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正因为这样,德育目标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觉得目标就在眼前,只要通过努力就能做到,而不应该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德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解决人的思想实际,使人生活在世界上更加充实,更有意义。过去我们制定的德育目标、内容超越学生的实际,德育过程过于简单、形式,习惯于对学生进行“宏大叙事”或“绝对真理”的灌输,有单纯政治化、功利化的倾向,其结果是学生虚与委蛇,虽然学生学习了与德育有关的知识,但仍有可能做出某些不道德的行为。实践表明,德育不仅要指明政治方向,更要解决人生困惑和社会问题,提升人生境界,贴近生活理应成为学校德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

德育目标还应坚持广泛性和先进性相结合,要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引导学生不但能学会爱国、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还要学会审美、学会生存、学会交往、学会创造。

三、德育内容源于生活

德育的内容应顾及学生的需求与实践的意愿,其内容不应是抽象的,而应是具体的、生动的,德育的内容应取之于学生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学生个体。要让学生在了解教育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讨论、启发、引导,调动主观能动性,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较好地促使学生接受教育内容。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要面向学生的生活,把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纳入课程范围,根据新课程理念和东西方德育内容所表现出的共同趋势,我国学校德育内容应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与价值。

四、德育工作融入生活

首先,要体现“实践化”。班华教授认为:“开放的德育,就是要面向社会,面向生活。开放,主要是思想的开放,也就是让学生冲破狭小的思想空间,在开放的社会实践中吸纳新的时代精神,锻炼思想批判力、道德选择力和创新力。开放的德育是生活的德育,德育应当以生活为基础,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实施,又引领生活,帮助人们过更好的生活。”组织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德育实践活动,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性,使学生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学校的德育实践活动应该与学生真实生活和具体情境相联系,增加道德人文关怀成分,善于在最现实、最本质的生活中,拨动学生心灵深处那根善良之弦,让正直之举、同情之心成为他们生活中再正常不过的生活行为。

任何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只能在德育实践活动中进行。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会激发相应的价值观、人生观、社会责任感等。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接受的道德知识才能转变为自身的思想道德,才能培养道德能力。

其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教育环境,并努力形成学校德育与家庭、社区德育一体化。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这三方面的教育,它需要三方面的齐抓共管。学校德育要力争社会化、生活化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这三者只有同步协调、形成合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才能为学生的成长营造健康良好的教育环境,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增强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能力。

总之,在素质教育中,德育的实施是关键。在知识经济的崭新时代,德育需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学校德育特别要重视崇高理想、务实精神、创新意识等时代精神的培养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