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位骶骨肿瘤刮除应用泰绫填塞止血效果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位骶骨肿瘤刮除应用泰绫填塞止血效果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R7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9-0282-01

【摘要】目的:观察高位骶骨肿瘤刮除手术应用泰绫止血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外二科高位骶骨肿瘤行刮除手术治疗患者15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9例,采用泰绫填塞手术切口;对照组6例,采用明胶海绵压迫止血后常规缝合手术切口。均于术后第1、3、5天观察伤口渗血引流量;结果:采用泰绫填塞的手术切口,术后引流量明显降低,较之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P< 0. 05) 。结论:应用泰绫填塞手术切口,可有效减少骶骨肿瘤刮除术后的渗血量。

【关键词】泰绫;骶骨肿瘤;刮除术

骶骨肿瘤包括脊索瘤、骨巨细胞瘤、神经鞘膜瘤、骶骨色素细胞瘤、神经纤维瘤以及成骨肉瘤等。绝大多数骶骨肿瘤对化疗、放疗不敏感,常需手术治疗。由于骶骨肿瘤病理的多样性和解剖部位的特殊性,进行外科手术时常导致大量出血。控制出血不力,容易导致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因而,控制出血量是骶骨肿瘤切除术成功的关键[1]。我院在高位骶骨肿瘤行手术时,应用泰绫填塞止血,对减少术出血量具有显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 1 研究对象:高位骶骨肿瘤行刮除手术治疗患者15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9例,男6例,女3例;对照组6例,男4例,女2例。

1.2 方法

1.2 1 手术方法前后方联合入路或先行血管栓塞再单纯后路行高位骶骨肿瘤刮除。前后方联合入路:经腹部横切口,结扎双侧髂内动脉及骶中血管,关闭伤口后,再行后路骶骨肿瘤刮除手术。行血管栓塞者于手术前1~2天内进行血管造影,然后栓塞双侧髂内动脉、骶中动脉以及肿瘤滋养血管,之后行后路骶骨肿瘤刮除手术。通过后路“Y”字形切口,开放骶管,分离出骶神经并用橡皮条牵开保护,迅速刮除肿瘤组织,以大纱布块填压瘤腔一段时间后,再做第二次及第三次清理。高位骶骨肿瘤刮除后,进行相应的止血处理。

1.2.2 止血处理方法按止血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具体方法为:实验组:将泰绫(每片规格为5 cm×8 cm,根据肿瘤腔隙大小,填塞数目不等)按切口大小填塞手术伤口,伤口放置引流管,接负压引流袋;对照组:将明胶海绵压迫止血后常规缝合手术切口,伤口放置引流管,接负压引流袋。

1.3 观察指标:分别于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观察手术切口情况,每日记录引流量及伤口渗血量。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术后引流血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两种手术方法术后伤口引流量的比较见表1。术后5天平均渗血量。

3 讨论

骶骨是一个形似“倒金字塔”形的松质骨块,属于软骨内化骨,为脊柱的支撑体。骶骨及其附件的血供主要来自髂内动脉、骶正中动脉及其腹主动脉、髂外动脉的侧支循环。由于双侧髂内动脉和骶中动脉之间有广泛吻合支且与臀上动脉吻合,同时伴行静脉形成静脉丛,加之肿瘤供血管增生、增粗,内部及周围血池形成,吻合支及静脉血管广泛,肿瘤部位与大血管距离短,其供血血管及病变区内血压高,髂总静脉或髂内静脉以及骶前静脉丛可因肿瘤压迫而充血,操作中很容易破裂,因此行骶骨肿瘤刮除术时,切口暴露大,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大,处理非常困难,极易出血过多所致的手术失败,甚至危及患者生命[2]。

高位骶骨肿瘤是指S3椎间盘以上的骶骨肿瘤,临近解剖结构复杂,位置深,病灶大,手术创面大,出血量较多,难度高[3]。止血是否完善,是手术成败的关键。目前常用明胶海绵止血。但对于明胶海绵止血不完全的病例,我们应用泰绫填塞止血,效果确实。使用泰绫期间切忌反复寻找出血点,反复缝扎,这样会导致更大量的出血。从临床实践效果看,对于高位骶骨肿瘤刮除术中或术后大出血,应用泰绫填塞止血是一种确实可行的方法,值得推广。

泰绫使用经验分享:

在高位骶骨肿瘤刮除术中,因骶骨属松质骨,行刮除术后,会有广泛渗血现象出现,一般产品很难控制,此时应用泰绫填塞,可有效控制出血,且大量减少术后引流量;如果在肿瘤床创面喷洒抗肿瘤药物后,再将泰绫覆盖其上,还可起到固定抗肿瘤药物,逐步缓释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 骶骨肿瘤的外科治疗进展[J]. 航空航天医药, 2010, 21(1): 92-94

[2] 高国勇,镇万新. 控制骶骨肿瘤手术出血方法的现状与进展[J]. 中国骨肿瘤骨病, 2004, 3(4): 242-245

[3] 张晋煜,建波,袁涛等. 手术治疗高位骶骨肿瘤[J]. 临床骨科杂志, 2010, 13(6): 608-609

作者单位:511340 增城市新塘医院外二科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