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倪瓒美学思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倪瓒美学思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倪瓒深受儒、释、道三家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风格。但是从其“写胸中逸气”、“不求形似”的绘画观点中,我们从中看出了与海德格尔相通的“气息”。本文试图以西方的理论分析一下海德格尔与倪瓒理论的相通处,并进一步展示倪瓒的理论价值。

关键词:老子;庄子;海德格尔;存在;主体;自由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0085-01

倪瓒自幼习儒,但是从其诗文中有体现了老庄思想,这种思想进而影响到他对于绘画的看法。海德格尔是西方传统哲学的反叛者和变革者,他对于“存在”的追问动摇和颠覆了西方的哲学传统。但是海德格尔和几千年的老子和庄子在许多对于世界、人生等诸多看法上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因此本文主要探讨老庄思想对于倪瓒的绘画理论的影响,进而形成了怎样的一种美学观;老庄思想与海德格尔理论的一致性在哪里;第三,就是用海德格尔的”存在理论“分析倪瓒的美学思想。

1依于老的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虽然期间曾一度动摇,但是儒家思想仍然以强有力的生命力,兼收了道、释两家思想。倪瓒作为生活在元朝的绘画大家,同样以儒为主,但是,仍然体现了依于老庄的思想内涵。倪瓒自幼习儒,是个儒者,但就他的诗来看,他与其友玄中真师在无锡所立玄文馆中“研道”并写了《玄文馆读书》一诗(卷一),叙述了他对于道的体验,实际上是一种对道家最求人生境界的一种体验。另外,倪瓒还曾经写过《康素子杂言一首》,表达了他对于老庄思想的独到见解:道德五千言,玄之而又玄……凡夫皆具仙真体,一扇仁风病即苏。这首诗能够充分的证明倪瓒对于道教有很深的了解。其中几句“蝴蝶栩栩观物化,濠鱼洋洋乐何似。壶丘弟子御风游,游仍有待曷足恃”都体现其追求自由逍遥的境界。道教主张炼丹修仙,但是倪瓒本人却从不从事此种。既然“凡夫皆然具仙体,一扇仁风病即苏”,又何需炼丹成仙呢?其实,倪瓒的“依于老”是依于庄子拜托人世烦恼,逍遥无为的人生境界,以求得精神的解脱。

从美学角度而言,老庄思想对于倪瓒的影响在于他反“矜持”,主张“不勉而自中”,也就是庄子所说的任自然。这种崇尚自然,讲求纯真,也是在追求“自我选择和自我把握的自由存在”。这在其绘画理论都有体现。

2海德格尔与老庄

海德格尔理论中的“存在”与道教中的“道”是一个哲学范畴。海德格尔说:“存在和存在者的结构超出一切存在者的存在,超出了存在者的一切可能的具有存在者方式的规定性之外。存在地地道道是transcedens(超越)。”而老庄论道也颇多的论及“道”的超越性,老子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庄子言“有先天地生者,物焉?物物者非物。”他们都认为“道”同样超越了天地万物的一切存在者。存在和道德本体意义,在于它的本源性、创生性。存在的原始意义,就是赋予事物本质,能使事物存在。“存在”和“道”无形无影,海德格尔认为“存在中隐藏着不得本质来历”,“存在中的能不者就是我称叫'无'的那个东西”。海德格尔和老庄都认为,无是一种至高境界,只能在一种神秘的生命体验中被领悟。这种领悟,海德格尔称之为“畏”,老、庄则称之为“玄览”、“心斋”。无论中西方怎样称谓,都是通过潜心修养达到无我两忘的精神境界。“无”是一般人所难以体察的。在老庄看来,真能洞见天机,领悟无之精神精髓,也只有“至人”、“圣人”、“神人”。海德格尔也认为“此在”在世界生存的基本机制是“在世界之中存在”,“世界”就是通过此在显现、出场的存在的澄明之所。世界就是人气息于其中的天、地、人,神的四重统一体。海氏的世界观和老庄“天人合一”的思想相对应,都认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向世界索取什么,而在于“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倪瓒与也好,海德格尔也罢都有认为以自然地、无修饰的东西去展现万物、宇宙的生生不息。

3倪瓒的“存在理论”思想

倪瓒在《金粟道人小像赞》(卷九)中说过:……逍遥户庭,名闾京师。忽自逸于尘氛之外,架扁舟于五湖,性印朗月,身同太虚,非欲会玄觉于一致,而贯穿于儒者耶?这里倪瓒提到的“忽自逸于尘氛之外,架扁舟于五湖,性印朗月,身同太虚”,是倪瓒眼中的“逸气”,是一种追求“逍遥”的道家境界。这正如海德格尔所认为的,“人作为一种亲在,不是孤立的主体,而是人生在世,也就是'在世界中的存在'”。倪瓒将艺术作品对于作者主体的认识放入其内。人生在世本为操心,这也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性。人只要活着,他就得操心。亲在不是一个主体,而是包含了“主体”和“世界”的“在世”。因此,这种操心在海德格尔来看不是人生在世具体过程中某个具体的事情的操心,而是为人生在世整体本身的操心。倪瓒的画有种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和探索,这也正是亲在在世的最基本显现。倪瓒认为艺术作品就因该是一种交感所产生的意境的物化,并走着一条物与主体,心相契合的路线。亲在在在世处于现身情态中实际上是处于“无”的状态中。当倪瓒绘画中真正形成“孤寂”的人生之意时,也就可以说,他或画家正处于日常生活的“沉沦”部分,放弃自我部分,开始追逐开始追求亲在在世的本真状态。倪瓒审美思想当中的“写胸中逸气”,其实就是将作者放入在世的复杂状态中,求主体和客体的心契,就是一种亲在在世的,跳出“沉沦”进入到“亲在”的追求本真的艺术过程。

倪瓒的“不求形似”是针对“写胸中逸气”提出来的主张,是说绘画当以“写胸中逸气”为根本的目的,而不应该以“求形似”为目的。本真“此在”与“真人”人格的实现,要靠领悟而非知识性的把握。倪瓒的“不求形似”正是要求超越“存在者”的存在,去追寻“亲在”的“存在”本身,那么,将海德格尔所说的“本真状态”理解为倪瓒的“不求形似,以写胸中逸气”也未尝不可。

倪瓒身处元朝这个民族融合时期,思想流派相互影响、汇合。他身受儒、释、道三家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风格。他的观点在老庄思想的笼罩下,显得格外独特。如果倪瓒“写胸中逸气”是在关注“亲在”在世的“本真”的生存状态,那么“不求形似”则是反观“亲在”的存在方式,进而探究“存在”本身及“本真存在”求得一种澄明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社,1987年第三版

[2]《老子》.[M].中华书局.2006年第一版

[3]《庄子》.[M].中华书局.2007年第一版

[4]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