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反证法 第4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反证法 第4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初识反证法

关于反证法,我们先从一道常见的题目入手,来认识它.

例1 如图物体A放在传送带上,与传送带一起水平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试作出A所受力的示意图.

解析 本题表面上是一道作图题,但其实同学们感到最纠结的不是如何作图,而是无法明确判定物体A是不是受摩擦力!这也正是本题的难点所在.由于“吃不准”物体A是否受摩擦力,不少同学会作出如图2所示的两种错误示意图.

从常规的解题思路,即从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来判断的话,由于A与传送带一起运动,处于相对静止,两者之间没有相对运动,只可能存在相对运动的趋势,因此只可能存在静摩擦,但因为“相对运动的趋势”本身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所以从“有无相对运动趋势”去判断“有无静摩擦力”的常规思路在这里是行不通的.

换一种思路,若从题目的结论“是否受摩擦力”入手分析呢?

关于“物体A是否受摩擦力”,全部可能的结论如下:

假如A受水平向左的摩擦力(或受水平向右的摩擦力),则由于受力不平衡,A不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这就与题设条件“与传送带一起水平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相矛盾了,因此可知,假设A受水平向左的摩擦力(或受水平向右的摩擦力)是不成立的!否定了A受水平向左的摩擦力(或受水平向右的摩擦力)的假设,则A只可能不受摩擦力!

上述论证“物体A不受摩擦力”的方法就是反证法(又称归谬法、背理法).反证法是一种间接证明方法,它不是对欲证明的结论展开直接论证,而是先提出和欲证明结论相反的假定――“物体A受摩擦力”,然后从这个假定中得出和已知条件(与传送带一起水平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相矛盾的结果(A不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来,这样就否定了原来的假定而肯定了所欲证明的结论.

由此可见,反证法是通过证明与论题相矛盾的反命题的错误,从而来确定论题的正确性的.反证法论证的基本步骤是:

1.反设.即假设结论的各种反面正确;

2.归谬.从这个临时假设出发,进行正确的推理,直至推导出谬误的结果;

3.结论.指出反设错误,确定原来论题是正确的.

反证法常常用于直接证明命题不易解决或不能解决时,在应用反证法解题时,一定要用到“反设”,否则就不是反证法.用反证法解题时,如果与所欲证明的结论相反的情况只有一种,那么只要将这种情况驳倒就可以了,如果与结论相反的情况有多种,那么必须将所有的反面情况一一驳倒,才能推断原结论成立.

二、再识反证法

在物理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反证法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许多著名物理问题的解决都曾借助于反证法,下面介绍两例.

我们知道,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自由下落的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因此,“物体越重,下落的速度就越快;越轻,物体下落的速度就越慢”.这一观察似乎接近日常生活的事实,因此两千多年来没有人怀疑过……直到伽利略在比萨斜塔用实验证明:一对同样大小的木球和铅球同时落地,从而确立了自由下落的物体,下落的速度与它的重量没有关系,这是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一个重要结论.

那么伽利略是怎么想到设计实验来挑战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的?其实在实验之前,通过反证法伽利略已经意识到亚氏学说的错误了,他的论证过程如例2.

例2 证明:重量不同的物体同时自由下落时,它们的下落速度时刻保持相同.

解析 1.反设:假设自由下落时,质量不同的物体下落的速度不相同,如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

2.归谬:如果把轻重两物捆在一起,下落得更快还是更慢?一方面,捆在一起后总体重量更大,应该落得更快;另一方面,因重物下落快,轻物下落慢,下落快的重物将向下“牵带”着轻的物体,使其下落加快,而轻的物体将向上“牵拉”影响重物,使其下落变慢,因而两物捆在一起的下落速度应介于两者之间,如图3所示.

3.结论:上面从不同角度进行的两个推理,其推理过程正确无误,但结论却相互矛盾,说明原来的反设是错误的!同理,若一开始反设“重的物体下落慢,轻的物体下落快”,同样可以归谬出两个相矛盾的结论.这样,关于物体下落时的速度,只剩下一种可能的情况,即重量不同的物体同时自由下落时,其速度是相同的.

我们知道,把小磁针放在磁铁的磁场中,小磁针受磁场的作用,静止时它的两极指向确定的方向.在磁场中的不同点,小磁针静止时指的方向不一定相同.这个事实说明,磁场是有方向性的,我们约定,在磁场中的任意一点,小磁针N极的指示方向,为那一点的磁场方向.为了形象地描述各点的磁场方向,人们可以在磁场中画出一些曲线,使曲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都跟这点的磁场方向一致,这样的曲线叫做磁感线.

例3 证明:任意两条磁感线不可能相交.

解析 1.反设:假设有两条磁感线a、b相交于P点,如图4所示.

2.归谬:由磁感线性质可知,线上某点的切线方向与该点的磁场方向一致.在P点,对应于两条不同的磁感线就有两个不同的磁场方向Ba、Bb.但磁场中某点的磁场只能有唯一确定的方向,不可能有两个方向.

3.结论:假设不成立,即磁感线不会相交.

三、精析反证法

从以上反证法的论证步骤可见,归谬是使用反证法论证的关键一步.如果我们在运用反证法论证物理问题时,不注意论证过程的归谬方式,就难以从反设中导出谬误,也就得不到论证的结果.用反证法论证物理问题,常用如下三种归谬方式:一是推出与原命题题设条件相矛盾的结论;二是推出与公认的现象、原理、定理、定义相矛盾的结论;三是推出两个相互矛盾的结论.

应用反证法时要注意:

1.归谬推理的过程必须完全正确.否则我们就不能将矛盾出现的原因唯一地归结于反设;

2.归谬推理时决不能忽视原命题的题设条件,否则要么推不出错误,要么不能断定所推导出来的结论是否是谬论;

3.在否定结论时,要分析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若有两种以上的情况,要否定掉所有其他情况,不能有遗漏.

下面我们再来尝试用反证法论证几个问题.

例4 一个封闭金属环加热后内径将增大.

解析 学生常有疑虑,热膨胀是向各个方向进行的,金属环应该向内、向外都膨胀,向内膨胀应使内径减小!怎么会变大呢?

1.反设:假设一个封闭金属环加热后外径增大,内径将减小;

2.归谬:把金属环看成由Ⅰ、Ⅱ两部分组成,如图5.两部分的交线L是第Ⅰ环的外沿也是第Ⅱ环的内沿,当把L看成是Ⅰ的外沿时,受热将伸长,由于它又是环Ⅱ的内沿,按反设1它将变小.同一个L既伸长又缩短这是不可能的;

反设2:假设一个封闭金属环加热后外径增大,内径将不变,同样可推导出“L既伸长又不变”的矛盾结论;

3.结论:反设1、反设2都不成立,只有一种可能,即封闭金属环加热后内径将增大.

例5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铺设楼房的楼板时,楼板之间应靠得很紧,不留缝隙

B.冬天架设电线时应比夏天架设时拉得略紧些

C.在一块金属板上挖一个小孔,在高温环境中这个孔会变小些

D.常温下刻制的钢尺,当在高温环境中使用时,其测量值会偏大

解析 本题中的选项C与题3相类似,在高温环境中这个孔会变大些,故选项C是错误的,正确答案为B.

例6 冰水混合物中冰与水的质量保持相对稳定时,其温度必定为0℃.

解析 关于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存在三种可能,即大于0℃,小于0℃,等于0℃,如果能否定、排除其中的两种可能,则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必然是剩下的第三种可能.

反设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大于0℃;

归谬1:这种情况下,其中的冰会熔化,冰的质量会减少,水的质量会增加,这与条件“冰水混合物中冰与水的质量保持相对稳定”相矛盾;

结论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不可能高于0℃.

反设2: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小于0℃;

归谬2:这种情况下,其中的水会凝固,冰的质量会增加,水的质量会减少,这与条件“冰水混合物中冰与水的质量保持相对稳定”相矛盾;

结论2: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不可能低于0℃.

结论:冰水混合物中冰与水的质量保持相对稳定时,其温度必定为0℃.

例7 如图6所示,某同学用8N的力F把重5N的木块压在竖直墙壁上保持静止,则:

①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 N,

方向 ;②当人手对木块的压力增大到12N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析 不少学生会习惯性地套用“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的结论,草率地认定压力增大时,摩擦力将变大.其实,这时的摩擦力是静摩擦,不适用“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的结论!假设摩擦力f随力F增大而增大的话,当f增加到大于物体重力mg时,物体就要向上跑,这就意味着我们用较小的力F时,物体还能压在墙上,用力大了物体反而压不住了还要向上跑,这种现象是不可能出现的!故假设是错误的,同理可证f随F的增大而减小也是不可能的.故压力增大时,木块受到的静摩擦力是不变的.

例8 如图7所示,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的小车上固定一块磁铁,一人用木杆吊着一块磁铁,始终保持两块磁铁之间有一定的间隙且不变.则小车的状态是( ).

A.向左运动,越来越快

B.向右运动,越来越快

C.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D.有时快有时慢的直线运动

解析 不少学生可能会认为,小车上固定的磁铁受到了另一磁铁的吸引力,因此小车会向右运动起来,并越来越快,其实这是没有全面分析小车受力所形成的错误判断!在水平方向上,除了受到另一磁铁的吸引力,小车还受到人(脚底)向左的摩擦力.

通过详细分析小车等各个物体的受力情况,来判断小车的运动状态,是常用的解题思路,但甚为繁琐!而运用反证法来进行排除,则简单得多!详细论述过程如下:

反设:假设小车运动状态如选项A(或选项B、或选项D);

归谬:由题设条件“始终保持两块磁铁之间有一定的间隙且不变”可知,小车、两个磁铁、人、木杆之间是保持相对静止的,因此可以把它们看作一个运动状态完全一样的整体,由反设又可知,这个整体的运动状态如选项A(或选项B、或选项D),由运动和力的相关知识可推得,这个整体应该受到非平衡力.

分析整体实际所受的力,整体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到外力(整体以外的物体施加的力)的作用,原来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称为内力),如两个磁铁间的相互作用,由于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且作用于同一个整体上,所以对整体而言,这样的两个力相当于平衡力.所以这个整体实际受到的是平衡力!

结论:假设小车运动状态如选项A(或选项B、或选项D)都不成立,小车(整体)实际受平衡力,应做匀速直线运动或保持静止.

同理,如图8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辆平板车,一个人站在这辆平板车上,用铁锤敲打车的右端.在锤的连续敲打下,这辆平板车也不可能持续地向左驶去.同样,人也不能揪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

例9 将阻值分别为R1与R2的两只电阻,第一次以某种方式连接后,两端加上电压U,这时R1消耗的功率是R2消耗的功率的4倍;若R1与R2第二次以另一种方式连接后,两端仍加上电压U,此时通过R1的电流大小为0.4A,R2两端电压为8V,电路消耗的总功率为4W.

(1)根据题意,通过计算判断后,在方框中画出两次电路连接的示意图;

(2)求电阻R1与R2的阻值;

(3)求所加电压U的值.

解析 这道电学题很特别,没有电路图,没有提供电路连接方式.而将“判断电路是如何连接的”设置为本题的第一个问题,十分新颖.

本题中两个电阻连接的方式只有两种,要么先串联后并联,要么先并联后串联.具体是哪一种,可以应用反证法的思路,假设某一种方式,按这一方式进行计算,若出现矛盾,则否定此方式,肯定另一种方式;若不出现矛盾,则肯定所假设的方式,而否定另一种连接可能.第一问的具体计算判断过程如下:

假设第一次为串联,第二次为并联.

串联时,由条件■=■,可得

■=■=■=■;

并联时,U1=U2=8V,则

P1=U1I1=8V×0.4A=3.2W,

由■=■=■,I1=0.4A,可得

I2=1.6A,

则P2=U2I2=8V×1.6A=12.8W,

P总=P1+P2=3.2W+12.8W=16W.

计算结果与题设条件“电路消耗的总功率为4W”相矛盾,故假设的连接方式不正确.应为第一次并联,第二次串联.电路连接的示意图如图10所示.

由并联时■=■,可得■=■=■=■.

由串联时I1=I2=0.4A可得

R2=■=■=20Ω,

再由■=■可得R1=5Ω,

U=U1+U2=8V+0.4A×5Ω=10V,

或U=■=■=10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