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农村信用社改制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农村信用社改制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前各地积极推行对农村信用合作社(以下简称农信社)的改革,改农信社为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农商行)是目前普遍探索的一条路。本文主要认为目前农信社发展不能适应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改制为农商行势在必行。针对改制过程中,农信社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不良贷款率过高、支农作用削弱和人事改革落后等,给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信社;改制;农商行

一、农村信用合作社现状及改制必要性

2003年6月27日,国务院印发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

在我国经济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农信社的工作都紧紧围绕党和政府在农村牧区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农信社不断加大支农力度,积极支持农村牧区经济发展,为繁荣地方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农信社自身发展却经历了坎坷不平的道路,特别是由于历史包袱沉重、不良贷款比例高、潜在风险比较大、而服务对象又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三农”,严重制约着农信社的可持续发展。现阶段农信社的发展进入瓶颈,长期经营上的漏洞与政策制度上的不完善,阻碍了农信社的进步,对农村金融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为了更好地推进农信社发展,农信社向农商行的改制势在必行。

农信社作为农民自己的金融机构,与“三农”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在农民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但是,现代化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对资金和相关金融配套服务的需求在不断扩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要求也就更高。适应我国社会主义“三农”发展,唯有将农信社改制为农商行,才能提高农信社的金融自,才能更加灵活自主的为地方经济提供金融服务,进而增加农民收入、刺激商品生产流通、促进工商业快速发展。

农信社改制不仅是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需要,更是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增强抗风险能力的迫切要求。农信社改制为农商行将进一步健全“三会”制度,完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三权分立,公司治理架构得到完善,更符合现代金融企业的组织架构,有利于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最终建立合理、有效的营运和管理机制,真正实现“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

另外在组建农商行的过程中,需要在诸多方面达到商业银行的标准,尤其是对于不良贷款的清收更是重中之重,资产质量会大幅提升,抗风险能力将逐步增强。目前,农信社的很多经营活动受到政策性歧视或者业务范围的影响,导致农信社不能享受银行业的“国民待遇”,改制后,农商行牌子更响,增强城乡客户的信赖感,增加资金来源,提高资金实力,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二、农信社改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良贷款率高

1.历史沉积贷款。过去农信社为响应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号召,发放的诸如兴办农村教育、乡村道路建设等形成大量不良贷款。目前乡镇企业大部分关停倒闭,导致贷款不能清收处置。

2.设施农业贷款。受地方行政干预的影响,一旦出现农村基础设施工程资金不到位等一些资金投入问题,政府往往以各种方式要求农信社发放贷款,这部分设施农业贷款以担保贷款为主,担保机制不健全,对农户贷款到期后约束力不强。

(二)支农作用削弱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农信社组织存款更为困难,农信社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曾占农信社绝对优势的“三农”业务也被削弱。农村信用社在对农业扶持的同时,受到的却是各种歧视性的政策的对待,有一些部门甚至明文规定系统内资金不得存入农村信用社。例如,财政部财办库【2006】12号规定原则上各级财政国库部门应当在国有、国家控股银行开立财政资金专户。这些歧视性规定直接影响了农信社的发展,也弱化了农信社的支农作用。且随着股权改造的推进,小额股东被逐步清理,其中主要就是农牧民,从参与到淡出,农信社在农牧民心中的定位削弱,也必将影响对农村牧区的金融服务。

此外,农信社改制成农商行以后,将实行商业化经营,因此政府对农信社的各种优惠政策也将逐渐取消,这就更削弱了农信社的支农力度。

(三)人事改革落后

1.专业人才的缺乏。由于受地域的影响,农信社职工素质普遍较低。一部分人员未接受过国家正规院校教育,没有经过正规的职业培训,还有一部分职工是靠顶替或照顾内部职工子女就业和各种关系进来的。在职工文化素质、业务水平、经营意识等方面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很不适应,加之信用社在学习、进修和培训等方面的薄弱环节,造成了整体队伍素质偏低,缺乏专业人才,制约了农村信用社业务的发展。

2.人员安置问题。在过去,经常有个别高管人员以指标考核或农贷竞争为由,通过政策导向、人员安排等手段,忽视甚至有意掩盖风险放贷,追求表面文章或是私利。很多老员工们都担心在农信社的改制过程中,他们过去的待遇会被削减,甚至由于没有专业知识不能胜任工作可能会被清退,所以在农信社的改制过程中遭遇到很多的人员阻力。

四、相关问题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清收不良贷款力度

1.责任清收,通过建立清收台账,责任到人,加大违规贷款的问责制度,从贷款的调查、审核、审批到发放各个环节上严格把关,遵守权责分离、授权审批制度,分清责任,加大贷款的责任认定,并严格执行惩处措施,提高贷款违规违制成本。

2.债务重组,这是搞活企业,盘活资产的重要途径。机构对农信社实施并购重组和帮扶,要注意农信社法人地位不变,服务三农作用不变,过注入资本金和提供资金发放社团贷款等办法,消灭历年亏损挂账,处置不良贷款增加收入能力。

3.资产管理公司打包不良资产。对农信社的不良资产打包出售,不仅可以解决高不良资产的问题,也可以通过购买者的追查约束债务人偿还债务。这样的创新金融产品,既可以降低农信社的高不良,也能使购买者获利。

另外在政府方面,应帮助农信社协调公、检、法、财政等有关部门清理化解不良贷款。其次,在村集体拖欠和因政策性原因形成的不良贷款化解方面,政府可以出资或给予土地置换。

(二)政府给予政策支持

由于农信社的改制中存在政策歧视和支农作用削弱的问题,所以地方政府应该给予有力的政策支持。支持农信社的发展就是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农信社的发展必须要有政府的强力支持。

1.尽快落实国家对农信社的各项优惠政策。应进一步明确地方政府的责任和义务,明确有关建设贷款的归还进度,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确保真正落实国家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提高农信社支农的积极性,如:税收优惠政策、不良贷款核销税前扣除政策、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贷款损失准备税前扣除政策和村级债务化解政策等。

2.取消歧视性政策。政府把农牧林水资金、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账户开立在农信社,既可以发挥财政资金对农村经济的反哺作用,支持农信社又好又快发展,又可以方便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及各类涉农资金的发放,给农牧民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务。

3.要进一步优化农村信用环境。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农户信用档案和信用评价体系的建设工作,完善农业保险,推进农村地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立,降低农信社的经营成本和风险。通过加速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担保体系建设,解决农户和农村集体组织抵押难问题,从而切实防范和化解农村信贷风险。

(三)加快推进人事改革

1.首先要努力营造吸引人才和培养人才的机制,特别要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学习培训。通过引入人才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建立调动所有人员积极性的薪酬奖励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加强全员思想教育,确保改制工作的健康发展。统一全员思想,提高执行力。明确改制方向,端正改制态度,要让员工认识到改制为农商行,各项经营及管理的要求标准会更高,管理会更合理、规范,资产质量会得到较大提高,经营成果将会更好,员工们自身将会受益。

总之,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众多农户、小企业贷款需求的增长,目前农信社改制为农商行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在改制的过程中,不同地区农信社的情况各有不同,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分析,不能“一刀切”,在充分考虑可行性及农信社的意愿下慎重推进。

参考文献:

[1]黄秀梅.农村信用社改革成效与金融支农现状分析.现代金融,2011(4)

[2]苏村,李万超.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成效、问题及对策建议.金融时报,201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