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目标教学”理论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目标教学”理论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靠的是质量,而提高质量的唯一的、最根本的出路,就是合理策划课堂40分钟,优化教学设计,形成有效课堂。文章提出以“目标教学理论有效教学理念为基础,通过构建目标教学有效课堂教学课时模式来构建有效课堂。

关键词: 目标教学 有效课堂模式 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是素质教育”,实践证明,课堂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和主要渠道。

我国目前的中学教学有几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一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二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三是目前仍有一批教师摆脱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经验型、讲解式、大题量等,教学中的盲目性、随意性随处可见;四是在中考、高考“两大战役”中,许多考生由于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导致“考前――不知所措,考中――不知所解,考后――不知所得”的无效或低效教学的结果。不少学生依赖教师,被动地学习,视参考答案为至宝,天天记、月月背,甚至披星戴月,形成“考前背条条,考中默条条,考后忘条条”的暗淡局面,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问题出现的根源不外乎两个:一是教育大环境方面,主要表现为社会舆论对教育导向的负面影响,导致无休止的升学竞争;二是学校内部方面,主要表现为教师素质偏低和不平衡。因此,我们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如何才能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本文提出了构建有效课堂教学课时模式的理念。

二、“目标教学”与有效教学简述

目标教学是借鉴美国教育改革家布卢姆学派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目标分类系统、掌握学习策略和科学的教学评价理论,并结合我国实际而提出的一种教学策略。布氏学派的理论体系主要由以下四个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构成:

1.学生观:布卢姆指出,教育工作者长期使用正态曲线来给学生分等,总是奉行着一种错误的信念:只有少数学生才能学好功课,使学困生的出现、学生成绩的分化成为必然现象――这是旧的学生观;布卢姆认为,上述错误的基本假设,“是当今教育系统中最浪费、最具有破坏性的侧面”。事实上,学生成绩的分布,可以呈负偏态,即大部分学生的成绩可以聚集在高分端,大部分学生能掌握必须教授的事物,并达到掌握的水平――这是新的学生观,这是学生观的更新。

2.学困生观:学困生是弱智能造成的,因此无法避免――这是旧的学困生观:布卢姆认为,学困生是积累造成的,防止了知识的负积累也就避免了学困生,学困生是可以避免的――这是新的学困生观,是学困生观的更新。

3.评价观:评价是为了区分,亦即分等,便于择优――这是旧的评价观;布卢姆提出,评价的主要功能不应当是分等,而应当是改善,即用于改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是新的评价观,是评价观的更新。

4.教育观:教育是为了选拔,即选拔少数,淘汰多数――这是旧的教育观;布卢姆提出,教育是为了发展,即使95%以上的学生都获得充分发展――这是新的教育观,是教育观的更新。

目标教学强调教学应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来设计和实施,目标教学的任务恰好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即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首先,目标教学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每堂课学生达标率必须大于95%以上。其次,目标教学的难点(也是特点)就是“导学达标”环节。这一环节必须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样的教学方法,又恰好做到了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目标课堂教学的四环节:一是前提测评:测评学生原有基础知识能力。此环节从表层看与传统教学的“复习课”相类似,实质不同。二是认定目标:在测评的基础上,认定新课教学目标。上面所说的“质不同”,主要是指前提测评的“前提”既有“认知前提”,又有“情感前提”,两个“前提”都使学生到位,才能“认定”所学目标。而一旦“认定”,便能做到方向明确,有的放矢。这个“的”,是指必须使95%以上的学生当堂课达标。三是导学达标:此为中心环节(如同传统教学的“讲授新课”),难在“导”与“达”上(目标教学的关键是“导学达标”。我认为应通过构建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的课堂教学模式来突破以往的教学风格。)。“导”是手段,“达”是目的。“达”的群体作用发挥得好,达标人数才能理想地达到95%以上。而这个群体作用的发挥,还得靠老师“导”的本领。一句话,教师决不能代替学生,“导”决不能代替“学”。教师的脑子里必须时时装着“学生参与”四个字。四是达标测评:这是检查教学效果的环节。目标是否达到,一测便知。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它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可以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1]

三、目标教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流程

在教学方式需随教学条件的不同而改变的观念[6]指导下,我课题组历时三年形成的目标教学有效课堂教学课时模式流程,如下图:

本目标教学有效课堂教学课时模式特点如下:

从纵向看,它以教学目标为核心,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学生等要素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体现了师生围绕教学目标所展开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进展及其相互关系,是课时目标教学阶段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排列,反映了课时目标教学的一般过程和规律,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可以为不同水平的教师所运用。

从横向看,它从教与学双边的角度规范了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体现了目标教学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达成教学目标上这一指导思想,同时指出了每一环节教与学应起的作用和产生的功能,较好地反映了师生双边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对那种只从教的角度来排列组合教学中诸因素的只反映教的活动结构的教学模式是一次根本性的改造。

本模式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把文字、声音、图像、音像、动画等传播媒体集于一体,赋予教学信息传播以交互功能,改变了传统教学基本靠教师囗授、板书、演示的局面。师生在民主、宽松的气氛下,发散思维的动机必将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最终产生强烈的创新意识。

本模式对教师的教学而言,是一种创新(教者的这种创新无疑会对教育者产生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它使教学重点由传授知识技能、技巧转向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对学生的学习而言,是主动发展(多媒体提供了尽可能多的知识信息,扩大了学生视野),它使学生在最佳的情境中学习。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本模式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而且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本模式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本模式关注可测性和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检测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

四、目标教学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使用效果

从全国教学改革的成效看,参与目标教学研究的大多数教师都克服了过去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实现了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控制,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3]。从目前我校教学改革的成效看,我校构建的目标教学课堂教学课时模式是一种能成功实施有效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手段。[2]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张华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2]郑林聪主编.个旧第一高级中学.目标教学与素质教育(论文集).内部资料未出版.

[3]张映雄主编.推广教育科研成果的开发性研究――目标教学的区域性推广之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9.

[4]崔振,刘子忠主编.素质教育的新探索――单元达标教学实验与研究.南海出版公司,1995.9.

[5]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校编.目标教学管理――以目标教学为中心的教学常规管理体系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8.

[6][美]Bruce Joyce,Marsha Weil,Emily Calhoun著.荆建华,宋富钢,花清亮译.教学模式.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1.

[7][美]Paul D.Eggen,Donald.Kauchak著.伍新春等译.学习与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