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学生管理在赏识教育下的有效提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学生管理在赏识教育下的有效提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马洛斯的需求理论说被认同的理论是人的最高需求境界。赏识就是一种鼓励,对言行举止中的积极部分给予肯定与赞同。其特征是关注成长过程中的优点,并及时表扬和赞美,通过赏识教育让学生能发挥其长处,改正错误,戒骄戒躁,树立信心。把赏识运用到学生管理中,同时发挥家长的中坚作用,将对其教育工作起到标杆见影的效果。

【关键词】赏识教育 学生管理应用 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大千世界,里面的个体也是形形。这也给老师管理带来了难度。一个好的老师,如果整天把纪律挂在嘴边,天天盯着这个是否违纪,那个是否违纪是不能称为好老师的。优秀的教师应该从自身找出问题,顺应教改的潮流适时寻找符合社会发展的教育方法。把“赏识教育”运用到班级管理中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也是我们学校的特色。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必要而合理的“赏”会给学生带来一种满足感、幸福感,只要教师给予一定的赞美和肯定,学生就能发掘出潜能,并且对学习和生活充满自信,快乐成长,优秀毕业,对社会做出贡献。

1赏识教育的概念

赏识教育是通过相信、尊敬、鼓励、宽容、了解的心理暗示和行为方法对受教育者实行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对被教育者所显露出来的优点和积极方面给予肯定,沿着这一思维定势被教育者在“我是最棒的”,“我可以的”的过程中慢慢到达了成功的彼岸。赏识对于处于青春期和成长期的学生来说是有关重要,是一种隐晦的教育从另一种角度对学生的缺点进行了批评,但是又进行了教育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赏识教育能激发学生内在需求,在鼓励的过程中夹杂了批评,对学生的承受能力和毅力的培养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2赏识教育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2.1密切关注学生发展

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老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认清并承认个体的差异性。而且每个人看问题的方式也不一样,世界上根本不可能有一样的人即便是双胞胎也如此。人无完人,教师要清醒认识到班级里有差生是正常的,我们把学生了解得越多认识上面越现实,才会对我们的教育工作制定和实施越有利。关注学生发展是我们工作进行的前提,可以从以下几个着手:

2.1.1找出发光点

找到每一个学生的一样优点不管它是多么微小,通过这个优点树立他们的自信。老师每接手一个新班级,一群新学生时第一个要看的不是学生的成绩单,而是观察他们在学校的言行举止和学生家长进行交谈对学生进行了解。班里曾有一名男生成绩一直不理想,原因是学习没毅力,不肯吃苦。但是在校运动会乃至区运动会上长跑都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我对他说,学习和赛跑一样,你能用拼搏精神在赛场上取得优异成绩,只要你刻苦努力,学习上也一定会取得好成绩。从此,这名同学的学习意志越来越坚定,考试成绩也有了大幅度提高,现在他在安师大体育系就读。通过赏识教育可以让学生相信“我能行”,增强其自信心,可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2.1.2从细微之处入手

老师的赞美不要总是停留在成绩上,而是要走不寻常道路从细微处入手,来挖掘大家都没有关注到的优点。如学生一个人默默地打扫卫生,适时地给予表扬表现教师不同寻常的见解。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为了表扬而表扬,而是自己确实有这个优点值得被表扬。

2.1.3时刻面带微笑也是一种赏识

老师时刻面带微笑,会让学生感到很亲切,摆脱威严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从心理是感觉到老师应该是一个很好的聆听者。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愿意向老师倾诉,寻求老师的帮助。老师在学生倾诉时不时地献上微笑,表示老师愿意聆听学生的问题,并适时给予鼓励让学生不会在心理上被自己打倒。

2.2创造机会

从口头上的赞美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从口头上的矮子变成行动上的巨人。老师应该多创造机会和提供空间让学生发挥才智。

人人有事干,人人都唱主角。中国传统官爵制度影响沿袭到了班级中,一部分学生成绩和表现都很好,另一部分学生则是所有的东西都是一差到底。主要就是很多学生因为当上班干部,课代表等在思想方面要求积极进步,在成绩上也要成为领头羊;而其他学生则会产生这样的感觉自己在班级没地位,对一切都不关心。班主任的主要任务就是让每个学生感到自己是班级的一份子,积极要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可以采用班长,小组长轮岗制,谁如果在为同学服务的时候表现好,还可以利用意见采纳箱,让同学们把好的意见都写在里面,对于一些好的看法老师要积极采纳并给予表扬。

2.3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创造能力和成功意识

人的自信是建立在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基础上的。让学生形成自信心是培养学生自我赏识能力的前提条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来设计每周一次的课堂以及课外活动评语和学期成绩报告单上的总结来让家长和学生同时认清自己。评语是师生和家长进行三方面交流的重要组成形式之一。可以尝试将传统的按学生实际情况评定改为引导式和反问式的评语,让每个学生和家长都读懂,但是从中又能获取精神力量。在平时可以写:在期末的时候可以写这次比期中考试要好很多,继续加油奥!

某报刊载过这样一个事例:一个农民在田间劳动,儿子在公路上开着拖拉机,不知何因,拖拉机翻到在路边,父亲一见,不顾一切地跑到路边,用自己的双手托起了拖拉机,使得儿子得以从车下爬出来。事后,这位父亲重新去托拖拉机,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济于事。现代科学已证实,我们每个人的体内都存有这样巨大的内在潜能,只要条件适当,都可把自身的潜能转变为现实。问题是,如何促使学生的内在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能力呢?教师可以借助“赏识教育”的手段来帮助自己和学生实现上述目标的转化。

2.4发挥家长的中坚力量

赏识教育对于学生的管理不仅仅在于老师和学校,父母参与其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小孩有不少的时间和父母在一起。很多时候我们发现父母在一起谈的最多的就是我家孩子这个不行,那个不行,这个不如人家,那个不如人家,总觉得自己孩子因为成绩或其它原因低人一等,比着比着就觉得自己孩子不争气给自己丢脸了。左看右看都是人家孩子的优点,甚至有时会把孩子骂得不知所措,结果呢小孩也就更加肆无忌惮。在他们看来反正我不如人家这一形象将无法改变,坏毛病越变越多。所以家长要配合学校的教育,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再加一把力。通过家长日、家长、给家长发消息汇报小孩在学校近期情况等形式,让家长首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以及老师的一些教学理念,然后运用到家庭教育中。让老师和家长及时沟通,掌握孩子的动态,深入了解和表扬孩子,把精力放在发现和赞美美上,改变以往的不是打就是骂的暴力教育。通过赏识教育让学生知道他们犯的一点小错误对于他们的优点来说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只要改正他们是该多么的优秀和完美。家庭中的赏识教育作为学校里面的补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转第4页) 谈提升农村学生语文素养 刘海英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第八小学(730900 ) 在语文课程资源的平台上,乡村学校在条件性课程资源方面处于弱势,但在素材性课程资源方面有着自己明显的优势。《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纲要》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因此,我们乡村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特有的课程资源,弥补农村教学资源的不足,缩小城乡课程资源的差距,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教师怎样做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呢?

1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每所学校的课程资源都是丰富的,但不少教师却白白地浪费这些有用的课程资源。那么,教师怎样开发学校课程资源,使学校变成不只是学生读书的地方,而且是学生生活地方呢?

1.1广开思路,开发有限设施的多种功能。

在新课程的改革过程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根据各地和各学校的实际,广开思路,灵活多样,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开发有限资源的多种功能。以语文课程与科技活动课程为例,在科技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科技作品的多种功能。

如,第十册《理想的风筝》这一课中讲到:他的风筝各式各样??于是老师把学生们在科技活动课上精心制作的风筝请上了课堂:有最简单的“屁帘儿”,也有三四米长的蜈蚣,最妙的是三五只黑色的燕子组成的风筝??。

1.2激发热情,激活教材“二次生命”。

孩子们丰富的想象,独特的思维,独到的见解,已获验证的成功的学习方式,自己的游戏等都有可能成为教材“二次开发”的契机。

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学完后,有个学生不解地问:“青蛙什么时候出来呀?”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他们并不熟悉青蛙,但在农村青蛙是常见的“有益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于是,教师给学生布置课外兴趣作业:搜集有关“青蛙”的资料,可以亲自去田里看看,可以问爸爸、妈妈,也可以找找有关“青蛙”的图片、文字、故事、歌曲等。经过搜集,同学们不但了解了青蛙的生活特点,还知道了青蛙小时候是蝌蚪,是人类的好朋友,要好好保护它等等的知识。

1.3结合实际,开展丰富的课余活动。

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多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可见,新课程强调以活动教学为手段,由教室移向生活,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全体性活动中发展自己的情感、态度、知识和能力,在实际的环境中学语文、用语文。如我校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红领巾实践基地”即是其中一项特色活动,其包括“红领巾小记者队、红领巾导游队和红领巾小摄影队”,为学生开拓了施展个性的空间。

2合理利用家庭课程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事物的存在同发展必然同其所在的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同样,学生的发展同其所在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我们在使用学校资源的同时,还要发现、利用家庭课程资源。

2.1结合农家中的课程资源,使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相结合。

孩子们生在农家,长在农家,对农家的蔬菜、水果、玉米、水稻、山芋等作物再熟悉不过了,对它们的外形特点和生长过程自然有深刻的印象,但对城里的孩子也许只停留在“熟悉的成品,陌生的原体。”的表面。记得去年我的表姐带着她12岁的女儿到乡下探亲,她女儿指着路旁的禾苗问道:“妈妈这些水草为什么长得这么整齐啊?”同行的人不禁开怀大笑,这也许是她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城里的缘故吧。而禾苗在我们乡村田野随处可见。当教到一册识字㈠第2课时,文中的“禾”就可以结合学生所见,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外形特点以及种植方法(为什么要“整齐”)等。实践告诉我们,乡村孩子的见闻也不少,乡村特有的生活和学习语文结合起来,就能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2.2凭借学生的经历体验,使理解课文与切身感受相结合。

学生本身就是特殊的课程资源。他们有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家庭故事,如:旅游见闻、探险、急救,失学、父母打工、家庭离异,山崩屋塌……,也有做农活,捕鱼、逮鸟、种蔬果的体验和收获。这些经历和体验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能力的锻炼、合作精神的形成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利用,把学生的这些经验同课文的感悟结合起来。

2.3结合实际,开展丰富的课余活动。

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多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可见,新课程强调以活动教学为手段,由教室移向生活,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全体性活动中发展自己的情感、态度、知识和能力,在实际的环境中学语文、用语文。如我校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红领巾实践基地”即是其中一项特色活动,其包括“红领巾小记者队、红领巾导游队和红领巾小摄影队”,为学生开拓了施展个性的空间。

2.4欣赏自然景观,培养美好情感。

在学完《圆明园的毁灭》、《镜泊湖的奇观》等风景篇后,为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爱家乡、保护文物的思想感情,可作以下的课外延伸。将小镇划分为交通、旅游、田园风光等几个方面;再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运用图片、文章等形式分别对这几方面进行特写;最后让学的作品张挂在校园的展台上或编写成特写集,通过小导游队进行交流、宣传。

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需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同时,教师也是一种独特的课程资源,那睿智的谈吐、丰富的社会阅历、广博的文化知识、真诚细致的人文关怀、独特的人生感悟??都是学生终身受益、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让我们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发展我们自己,塑造我们自己,超越我们自己,让我们的乡村语文教育真正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真正地有效提升每一位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