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等教育岂能只为就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年来,在大学生就业难的整体背景下,高等教育要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但令人不解的是,一些“热门”专业,在众星捧月式的追逐中转眼变为“冷门”。
日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联合人力资源蓝皮书《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11~2012)》。蓝皮书指出,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主要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二是劳动力市场保护不平等,非正规就业现象仍然严重。
近年来,在大学生就业难的整体背景下,高等教育要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来调整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呼声不断。在这样的呼声下,我们看到不少学校确实增设了“热门”专业,比如经管、法学等专业,同时减少了传统学科的招生规模,比如历史学、哲学、理学等。但令人不解的是,这种调整并没有改变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结果却是,一些“热门”专业,在众星捧月式的追逐中转眼变为“冷门”。
问题出在,高等教育对社会“需求”的理解,出现了严重偏差,以为“需求”就是“就业需求”“经济”需求。而实际上,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仅有就业需求、经济层面的需求,还有为社会提供思想,发展人文的需求。当然,高等教育出现这样的偏差,与政府部门的理解和社会舆论也有密切关系。我国政府近年来一直以就业率来考核各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而社会舆论也高度关注高校的就业状况。
认为能让学生在毕业时“好就业”的大学就是好大学,公众这样的判断必然出现两方面的结果。一是所有高校都以就业为目标进行教育教学,大学变为职业培训所;二是什么专业热门、好就业,就一窝蜂开设什么专业,大学缺乏自己的特色。
其实,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是多元的,高等院校应该有不同的办学定位。而对应这些不同办学定位的高等教育,应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
国外高等院校就有这样的例子。其中有两类,很值得我国内地发展高等教育时借鉴。一类是“供给者导向”,即以办学者为主,确定学校的办学定位,开设相应的学科、专业;一类是“需求者导向”,即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灵活的开设求职者需要的课程。
前一类其实就是精英教育学校,这类学校坚持自身的办学特色,并不追求社会热门,比较典型的是上世纪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金斯曾谴责人们把大学看作“服务站”。他认为,凡是不具备“创造性思维的内核”的科目都不配在大学课程中出现,此外,任何职业教育(商业、法律和医学)的应用部分必须放在学术部分之后。后一类则是职业教育学校,这类学校追求的就是给学生找一份好工作的技能。
过去10多年中,我国高等教育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高等院校被称为是象牙塔,与社会保持着距离;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起,高等教育大扩招,在教育产业化观念的指引下,学校办学变得极为功利,非职业化、技能化的课程在大学逐渐淡出。
最近,研究生教育备受社会关注,调查显示,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已达到50多万,是10年前的两倍多。研究生教育可以说属于精英教育。精英教育能如此快速地扩大规模,在全世界都是比较罕见的。这源于我国大学错位地“积极满足”社会需求,满足人们对高学历的需求。所以,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下降,就业情况有时甚至不如本科毕业生,也就在意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