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创新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创新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0年已经过去,回顾这一年的招生,发现许多高校已经走向了开始创新思维的新模式――自主招生。这一模式打破了旧的常规同时也为了那一批思维活跃敏捷的学子开辟了一条更轻松的道路。与此同时,对于中国的新型人才的培养这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又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当中,但对于这个话题,我国的教育体系和制度至今也没有任何过大的突破和进展。

在此,让我们一起回望一下我国的教育体系和制度,此时也会想起一个以创新人才而闻名的国度――美国。

美国的中小学生几乎是生活在没有压力的幸福天堂里的,从小,生活在美国的孩子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一些益智性的游戏,就是进行一些手工劳动,其余时间全部由自己支配。然而这种方式在现在我国看起来是行不通的,在广大的家长眼中,也变成了浪费时间的典型,完全的忽略了挖掘学生的潜力。另外,美国的小学非常重视学生对科学的理解,他们将科学教研室以及训练当做考试的科目大概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生都会被安排有实验任务,实验内容也相当的广泛,其中它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市场商品的质量等等。题目自拟,例如,物理热、光、熔点;生物观察种子发芽的温度过程等。在试验中,孩子不可以请家长代劳,最后会用文字和多媒体的方式报告,最终让自己的论文与自然科学的论文几乎如出一辙。但是同龄的中国孩子,可能正被父母压着上补习班。这也就是造成了同龄的学生中,为什么中国学生在中小学时拿的奥林匹克的竞赛的奖杯高出国外那么多倍。

进入中学的学习后,两国学生所受的教育的差异就能清楚的体现出来了。

在我国,初中和高中的学科科目难,内容经典,高中通常都是苦学两年,然后用尽全力的用最后一年准备高考复习,其目的进入好的大学。一切都是为了高考,并且所考的内容单一,让学生缺少自由发掘的空间,为了应对机械的考试,又何谈创新呢?

在美国,却十分注重学生的创新,会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发挥自己的长处,而且他们的考试没有标准答案,这样,学生的潜力也就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和证明。

从两国教育和考试体制的不同来看,中国注重的是学生对数理化等科学基础的培养,因为像重工业防线的人才必须有坚实的数理化基本功,在这一点上,中国教育胜过美国的教育。而且从一些华人的诺贝尔奖得主的经历来看,他们都在中国打好了坚实的基础,之后在国外深造,所以他们可以得到成功,这与国内对基础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是为什么国内的大学生,没有出现过诺贝尔奖项得主呢?这值得我们深思。学校的设备和资金也是不可或缺的。

大家都知道美国有一个吸引着全世界目光的比赛―ISEF,在这个全球规模最大的中学生科技竞赛者,曾经诞生过7名诺贝尔奖获得者,2位菲尔兹堂吉奖获得者。每年全球有一千多名中学生角逐400万美金奖金,即便最终没有获得奖金,而对以后申请哈佛、耶鲁这样的世界名校也有很大的帮助。

在刚刚结束的TSEF中,最终获奖者有两个华裔学生,而在制造这个荣耀的人选上,似乎只能是华裔,而不是本土的中国人。

其实中国也会创办自己的ISEF――青少年科普知识竞赛,但是好像开始的初衷没有带来好的结果,一场科普竞赛可以说是一场抄袭大赛,换句话说,由于在比赛中可以得到好的名次就可以在高考证加分,一场科普知识大赛就成了“捷径”。试问,这样的竞赛,怎么选的出人才呢?

据报道:清华大学举办的创新教育研讨会,一个来自伊利诺伊州数理中学的老师笑着谈起了他的学生是如何使用磁性量子细胞自动取代晶体管的。如何让建立能源转换实验室时,对于在场的中国教育家们如同天方夜谭一般。

在教育者将错误归结于大学时,我们是不是也应该理性的思考一下,问题到底在哪?

创新不仅仅是与学习好坏有关,是否有创造的能力,与家庭教育也是息息相关的。

很多家长都是在孩子出世的时候,将自己不能实现的梦想寄托于自己的孩子身上,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前景,家长们便不约而同地用“未来”去“教育”孩子。但是用这样的逼迫方式,只会让他们更激化更叛逆,在这样的高压政策下,大多数的孩子不得不选择妥协,刻苦学习,重压之下,放弃自己的梦,已经苟延残喘的学子,哪里还有力气去创新呢?

金钱观的观念也都深入人心了,好好学习,就可以找一个好的工作,然后有很多钱,诸如此类,那么,从根本上,孩子从一开始不知道,学习是为了推动社会的发展,是为了创造,而就认为,学习就是为了造钱。美国的高中学生被组织去非洲当志愿者,公益活动层出不穷,当然也会学会如何理财。这样在一开始价值观的培养上,家庭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难道中国在创新方面永远都要在人后?又该如何改变这一现状确实值得深思。

环境的创造,现如今很多中小学开设了校本课程,他们已经在有意识的模仿着国外的教育,可是力度如何,还是一个问号。学生在休息的时候,干的最多的事情大概就是上辅导班、休息、上网。有机会和父母聊天的时候,谈得最多的也就是学习。学生很累了,学校安排了很多课程,而加入了创新模式的校本课程,看起来是要学生有创新意识,就像前文说的一样,在那么多课程的压力之下,学生已经是苟延残喘了,哪里还有力气创新。

而现在的现状便是,中国一大批书呆子,只会学习不懂得创新的“人才”,不会创造是中国世界工厂这个称号的具体表现。而这个称号,我们还要背负多久?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安市第三十中学)

指导教师:苑文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