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怎样上好一节语文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怎样上好一节语文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9年河南省中学语文优质课高中组评选活动已经圆满结束,反思36节课,我们看到了课改春风带给高中语文教学的喜人变化,感受到了广大语文教师在新课程下对课堂教学所付出的探索,同时也发现了诸多问题。下面择要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每一节语文课都要有合宜的教学内容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存在着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语文学科也不例外。“教什么”在其他学科中问题并不突出,而在语文学科里却是极大的问题。因为语文教材多是文选式的,所谓的语文知识及语文能力的构成,并没有一个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的教材体系相支撑,它们全都“隐藏”在一篇篇文章里。而每一篇文章都是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思想情感、结构章法等的综合体,每一篇文章该生成什么样的教学内容,确实值得思考。这需要教师具备较好的课程意识,对语文能力或语文素养的构成有清醒的认识。

一堂阅读课,该生成哪些合宜的教学内容,一般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1.要考虑一篇课文在教材和单元中的地位。一篇课文纳入到教材或单元中,便具有了教材编写者的思想,它要服务和服从于教材要求和单元要求。以《故都的秋》为例,我们完全能够以这篇文章为例子,去分析、讲解郁达夫独特的人格气质,学习体味鉴赏一种独特的悲凉美。但是在教材中,这种教学内容就不太合适,因为该单元是“学习写景状物散文”,教材要求我们“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体会作者所描述的美景……对文中精彩的语句,不妨做一些圈点批注……对那些美妙的段落,要反复朗读,熟读成诵,逐步增强对散文的鉴赏能力”。因此我们的教学内容必须围绕此来生成。

2.要考虑一篇文章的文体特点。不同的文体教学内容自然应有所区别。如果把实用类文体等同于小说、散文等文学类文体去鉴赏语言,挖掘主旨,或者把小说、散文等当做实用类文体来去提取信息,概括要义,那都是不合适的。讲授《飞向太空的航程》一课的教师,把该文当做散文来去着重地鉴赏分析语言,那教学内容就有些偏离了。

3.要考虑文章自身的独特性。在内容上,要找寻到该文本独特精神、情感价值的内容,并把它提升为教学内容。如《故都的秋》中,作者对清、静、悲凉的独特感受;《囚绿记》中,作者对绿色近乎着魔、几乎疯狂的热爱;《中国建筑的特征》中,作者对建筑拘束性、灵活性、可译性等观点的提出,体现了作者在建筑这一领域的高屋建瓴,对艺术的深刻理解与独到见解。上述内容因具有情感、思想上的独特性,都应该成为该节课的教学内容。因为从审美的角度来说,情感越独特,审美价值越高。审美的特点就是挖掘作者特有的、与众不同的感情;而从思想性上说,思想的深刻性从某方面说来,也是表现在独特性上。而思想越深刻,越助于启迪心智。在文本形式上,个性的语言风格,新奇的布局结构,都应该成为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或学习内容)。比如,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不学习本文带有浓厚情感的语言行吗?在《飞向太空的航程》中,不学习“写一则新闻消息,不诉说正在发生的,而是用90%的篇幅讲述背景”这一特殊的写法行吗?

以上关于教学内容的建构,有一个基本的特点,那就是唯一性:情感的唯一,语言表达的唯一。这种唯一如果在本课中无法学到,那么学生们在其他课中就难以找到这些内容,这些宝贵的课程资源就会与学生失之交臂。而对每节语文课独特性的挖掘,也会使语文课上知识能力的学习和培养出现一种层递和累积,而不像目前的语文课,课与课之间出现大量简单的重复,以至于出现语文课对学生来说,少听几节多听几节好像无所谓的奇怪现象。

二.教师对文本要有深度解析的能力

语文教师在各学科教师中,其专业素养表现得最不充分,这造成好像人人都能当语文教师,人人都能听得懂语文课。顾明远先生曾经说过,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规律,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如果一个职业是人人可以担任的,则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我认为核心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对文本独立的解读能力,较为出众的写作能力。对阅读教学来说,前者更为重要一些。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内容上能看出它的言外之意,二是在形式上能捕捉到它的个性表达并深刻分析出其表达之妙。我们的语文课在对文本的理解上常常显得粗糙、浅薄或者不实在,大多与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不够有关。

对一篇文章的解读,主要从哪些方面去着力呢?我们可以试着去解决这样四个问题:一是文章写了什么。主要让学生明白文字所写的内容。在教学中,往往在整体感知环节解决这个问题。二是文章怎么写的。即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文字面貌是什么样的。目前的语文教学在这个环节,多是让学生指认文字上修辞手法的使用、或是对表达内涵上的简单说明,教学内容上的粗浅显而易见。三是文章为什么这样写。它需要我们更多地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写作目的,以最大限度地还原他(她)写作时的真实状态。四是文章写出的这些文字,我们该如何理解。这里有一个以读者之心灵接近作者之心灵的过程。

如果我们在解读每一篇文章、设计每一课的教学内容时,都能够想到上面四个问题,那么在授课深度上一定会有所改善,教师讲课不能深入文本,多在文本表面漂浮的现象一定会有所改善。

三.要提高语言教学的效率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语言教学,但目前课堂上语言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如果做一个大致的描述,语言教学环节多是这样进行――教师提问(或者由学生自主确定):课文中哪些语句是你最喜欢的?请找出来并说明喜欢的理由。在此次河南省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中,像《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故都的秋》《囚绿记》《飞向太空的航程》《中国建筑的特征》等许多课都涉及有这种类似的环节。

但是,这种不教给学生欣赏方法,不指明从哪些角度去欣赏语句的教学环节,最终的教学结果,往往出现以下两方面的情况: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对这句话再诉说一遍,只是稍微加上对这个句子内容或主旨的分析。如对《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在……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在怒放”一句话的鉴赏,师生经常会这样进行赏析:“通过形象的对比,表达了生命的顽强和抗争”等诸如此类的意思。而第二种方法,是把要作为赏析的“这一个”句子放在一边,却把“这一个”句子在修辞上所代表的一类句子作为一个类概念去理解,去体味,用大家对语言共性的认知替代这一句个性的赏析,用静态的语言修辞手法的确认替代动态的言语生成规律的探索。在课堂上师生经常使用的赏析语言是:这句话用了什么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准确(生动、形象、活灵活现、艺术、诗化)地写出了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具体的语言赏析应该深入到语言内部,探索表达的艺术性,揭示言语生成的规律。仍以鉴赏“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在怒放”一句为例,我们看到这句话写到了两个景,即A景“废墟”或“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B景“雏”。它告诉我们,可以用在描写上具有强烈反差的两种景物的叠加,来表达某种强烈的情感。如黑与白的对比,大与小的对比,生动与呆板的对比,活力与僵死的对比等等。而为了突出两种景物上的反差,在描写上要用修饰词、细节描写等去强化它。于是在这句话中,我们看到了一边是毒气室和焚尸炉的“废墟”,另一边是雏在“怒”放。虽然原句子改成“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旁,雏在开放”基本也能表达作者的意思,但加着重号的“废墟”和“怒”强化了两种景物的反差,因此也强化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在语言鉴赏时,应该做这样的细致品味,才能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产生帮助。

四.要提倡能够深化文本赏析和理解为目标的拓展

目前的语文公开课,几乎没有无拓展的课堂了。从某个角度看,这应该是语文课的进步。因为对文本的赏析,大多离不开同类或异类作品的对比,只有在比较中才能发现语言表达的奥秘,在外来信息的补充中,才能感受本篇文章的语言之美、之准确、之新巧。但很不幸的是,目前课堂上的拓展,在形式上往往是课文学习结束后独立出一个板块,内容上往往是对主旨的所谓升华,或生硬地结合当今现实,结合自我,做某种政治上的表态或道德上的追问。

语文教学的拓展,目的应该是为学生学习语言服务,为让学生更加深刻、准确地理解文本服务。思想情感教育要落实在语言学习的层面上,它在语文教学中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依附在语言的学习中。语言的鉴赏、品析、学习结束,思想情感的教育也随之得到升华和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也随之结束。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此次优质课大赛,《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课中引入“即使明天世界毁灭”这首小诗的拓展是合适的,因为它能为更好地理解那个“为着美好而隐秘的梦想”的姑娘的形象服务;《故都的秋》中介绍郁达夫身世的拓展是合适的,因为它有利于对全文悲凉、残败美的理解;《师说》中引出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的拓展是合适的,因为它能让我们对《师说》一文的主旨有更深刻的理解。而许多课最后出现的那些“光明的尾巴”,大可以毫不留情地一刀砍去。

作为母语教学的语文课,时时处在课程改革的风头浪尖。它的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广泛性常常让我们殚精竭虑而难以有有效的解决办法。因此面对此次省级的优质课大赛,我们所抛出的这些粗浅的看法,只是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对语文教学的深思,以期有识之士能够一同上路,去面对,去解决高中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李青峰,丁亚宏,语文教师。本文编校:左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