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钱荒”来了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钱荒”来了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最近在上海某外资企业工作的沈先生浏览网络时,发现近期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不断上涨,同时,网上出现了光大银行在银行间贷款偿还时,出现违约,未能及时还清贷款的传闻,随即又有中国银行发生资金违约事件的传闻。

沈先生感到非常紧张,担心银行会否发生挤兑,自己的钱取不出来,连忙跑到某银行询问,银行工作人员叫沈先生不用担心,表示存在资金紧张问题的只是少数银行,受影响的也是银行与银行之间,与普通用户关系不大。同时向沈先生推销各种理财产品,介绍到近期收益率高于平常水准,而且现在存款还有各种优惠活动。但是沈先生仍然表示十分担心,不能确保自己的资金安全。钱一直是商业银行犯愁的最重要因素,近来各家商业银行揽储“绝招”频出,利率上升,存钱送大米,存钱送油,每存1万元返回几十元现金,鼓励客户通过网银把其闲置资金“归集”到本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也比平时要高,不少银行为了归拢资金甚至是亏本出售。商业银行为了揽储都是不遗余力,这些情况反应的是商业银行资金全面紧张的事实,“钱荒”似乎已经发生。

真“钱荒”还是假“钱荒”

“钱荒”的发生始于6月6日,当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飙升,隔夜利率从6日的5.98%飙升至8.29%,七天利率升至6.66%。 6月20日,银行间银行拆借利率继续大幅上涨,隔夜拆借利率大幅上升578.40个基点至13.44%。一周拆解利率上升292.90个基点,达到11.00%,创下历史新高。 于此同时,交易所国债回购同样大涨。

每逢月末、季末、年中时候,银行间市场都会出现紧张局面,“钱荒”年年6月有,为何今年资金紧缺的情况尤为严重。首先,必须搞清楚的一个问题是“钱荒”究竟出现在哪里?很多人认为是中国出现了“钱荒”,其实这种说话是不准确,与基本事实不符合的。在过去十年内,中国货币发行量增速居高不下,目前广义货币M2余额已经突破100万亿元,是中国GDP规模的近两倍,相比10年前M2余额不足20万亿元的数额,增长了5倍。

近年来,关于中国货币超发的批评声一直存在,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产生“钱荒”显然违背基本逻辑。从最近的情况看,资金紧缺的情况主要出现在一些银行。实际情况是,并非中国出现“钱荒”,“钱荒”仅仅发生在中国商业银行领域。

银行业为何会产生“钱荒”?从宏观角度来看,首先要谈到的是近年来一些商业银行奉行“规模扩张”的原则,各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严重扩张,业务铺得越来越广,步伐迈得越来越大,其中一些甚至远远超过自身资本实力。当出现资金不足的情况时,唯有向同业拆借资金,实行“短贷长借”。

银行在金融市场拆入和拆出资金的过程中可以实行套利,同时,同业间的拆借利率一般较低,将拆入的资金投入到其他行业还能获得不俗的收益。金融机构之间的这种空转套利现象,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会融资规模,资金在金融体系内不断空转,但在支持实体经济上却大打折扣。

某股份制银行广州分行投行业务负责人表示:“结构化融资本质上就是影子银行,但它是向监督机构报备过的,正规合法的影子银行业务。”“影子银行”是指银行监督体系以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督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机构。

在银行间市场近年来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金融机构逐渐发现,通过同业拆借往往可以以很低的成本从其他金融机构快速获得大量资金,再通过杠杆投资和期限错配,这些资金可以帮助其在其他市场(如影子银行、房地产)上获得更高的收益,只需合理安排好到期资金计划,通过循环往复的交易,就可以实现无风险地套取可观的利差。另外一点尤其重要的是,同业业务占用的银行资本极少,在资本监管越来越严格的银行业,同业业务逐渐从不起眼的边缘业务发展成为诸多大中型商业银行的重要业务甚至是核心业务。

海通证卷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市场上的流通性其实非常充裕,只是大量资金停留在金融系统内空转套利;而热钱流出和货币政策从紧,尤其是央行对于银行间市场的态度与此前明显不同,导致不少金融机构误判,没有及时,足额准备好本月到期资金安排,进而出现了短暂的流动性枯竭甚至出现了违约,加上市场恐慌情绪蔓延,终于使得市场资金利率飙升。

从微观层面来讲,一般情况下,年中钱紧与银行业务考核关系密切。银行的上半年考核占全年任务考核分的大部分,存款又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考核标准。这导致了部分尚未达到考核标准的银行就需要揽储。

同时,根据央行公布数据显示,5月份新增外汇占款为668.6亿元,较4月份的2944亿元大幅下降,为年内最低。这是因为美联储议会会议透露出缩减债券购买规模,逐渐退出量化宽松的倾向所导致。美国经济的复苏使得美国对全世界资本的吸引力增强,造成新兴国家资本外流,中国也不能避免。

造成这次“钱荒”风波的最重要原因是央行的冷眼旁观,往年来遇到资金紧张,市场流通性紧缩的情况下央行都会投放资金,平抑利率。但是这次央行并未如以往投放资金,而是袖手旁观,从而使得商业银行资金显得格外窘迫。这次风波从根本上可以说是央行对于四大行以及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压力测试。央行近期坚持不做逆回购注资,反而收缩流动性,强迫金融机构去杠杆。央行希望各商业银行和其他信贷机构明白一点,无节制的信贷扩张,特别是通过影子银行系统实现的信贷扩张是不可容忍的。

“钱荒”的影响

回到沈先生关心的是否会发生挤兑事件,按照惯例,挤兑不大可能会发生在国内。但是“钱荒”短期内可能对股市不利,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讲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可能会相对上升。

长期债券,股票市场和商品期货市场纷纷大幅度下跌,6月24日沪深两市早盘双双低开,开盘后在金融、环保、地产等权重股打压下一路下行,“钱荒”对于股市的影响主要有几方面。由于央行将持续货币紧缩政策,未来一段时间内货币投放总量将下降。从资金层面来讲,未来一段时间股市资金将持续紧张;从市场来看,未来一段时间难有大行情。同时传统产业将进一步遭到冷落战略性新兴产业可能获得支持,新的货币政策将继续遏制传统产业信贷投放,将有限的资金更多的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更快的推动经济结构转型。

关于“钱荒”产生的流动性问题,安信证卷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认为市场将会迎来三波冲击,余震会不断。第一次冲击波震源很浅,主要发生在银行间市场,表现为短期的银行间市场利率飙升得很高,这次冲击波还远远没有结束,未来将发生多次余震,但是最大的冲击在6月20号应该已经过去。这次冲击波不可能是银行金融机构的破产,但会出现银行类金融机构对自己的短期借款出现违约压力,部分商业银行的管理层可能受到处罚,资产负债表和很多业务可能被派驻工作组整顿。

第二波冲击波将主要出现在票据贴现市场和理财市场,这里存在大量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例如信托、证卷公司等。主要表现为商业银行被迫大量收缩表外资产和票据融资。票据和理财市场会受到强烈冲击。主要问题存在于几个方面,杠杆比例极高;期限错配极为严重;风控严重不足,未经受系统性压力测试;央行基本不会救助非银行金融机构。因此票据融资规模缩减,票据贴现利率大幅度上升的时候,这个体系清偿能力和流动性会遇到严重问题,可能会导致一定范围内的体系坍塌和机构倒闭。

第三波冲击将是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影子银行规模的缩减,票据贴现利率的上升,在基本面仍然很弱的情况下,一定会加速经济的大幅度下滑。 企业的偿付能力将出现问题,尤其是地方政府的偿付能力会经受考验,因为其杠杆比例异常高,同时涉及大量短期融资支持长期资产,而且地方政府很多项目没有现金流,无法应对短期融资成本的大幅浮动。收入的下降和地方政府刚性支出的矛盾,使得风险只能由融资融券承担。

影子银行体系将会面临极大的清偿和流动性压力,这又会对理财市场、信用债市场乃至股票市场产生冲击,产生雪上加霜的作用。最早出现问题的会是一些过于激进的中小型银行和机构,从现在的票据贴现利率来看,冲击波还没影响到这个体系,但是冲击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商业银行必定会收缩表外业务。

从长期来看,流通性缩紧产生的“钱荒”必将戳破金融市场的泡沫,使得更多资金回流到实体经济中,短期内的阵痛不可避免,但是从长远来看,有利于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从创业者的角度来看,应更多的将目光投向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使服务业引领实体经济升级中转型。

“钱荒”何时解除,如何解除?

以沈先生为代表的普通用户关心的是“钱荒”何时能解除?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资金面紧张趋势短期难以改变,“钱荒”至少会持续到7月中旬,甚至9月份都会有阶段性问题暴露。6月末存在稳定性存款等因素,7月初则需补缴存款准备金,不过到时会有部分表外资金回归表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金紧张局面。

根据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在6月21日的报告,将有1.5万亿元人民币理财产品在6月剩下期间陆续到期,中国银行间拆借利率将再次面临更大的上行压力。

瑞银证券认为金融市场的“钱荒”将持续到7月中旬,主要有几大因素对资金面造成冲击:一是五大行年度分红需要2400亿元;二是年中时点银行理财产品、超短期基金理财产品遭遇净赎回,或将给货币市场带来更大的融资压力;三是金融机构杠杆率偏高,未来一个月内偿付压力很大;四是银行将在7月初补缴约8000亿元准备金;五是7月中旬财政存款上缴数量再度增加,预计冲击规模约为4500亿元。

面对“钱荒”央行继续保持“淡定”是根据现今货币政策的做出的决定,长期的货币供应量高增长使我国的M2占GDP的比重过高,如果继续增长,有泡沫破裂的风险。同时,现在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是结构问题而不是速度问题,是隐藏在高增长身后的低效率,是各种结构矛盾的体现。如金融货币追逐虚拟投机,制造泡沫,背离实体经济,中小型企业生存困难。一边是低利率,超速增长的货币供应量,另一边却是融资成本上升,资金紧张。

央行货币委员会第二季度例会提出,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稳定性、连续性的同时,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更扎实的做好金融风险防范。

而一个月以来,总理三次提到盘活存量资金,在5月13日的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电视电话动员会议上,曾指出:“在存量资金够大的情况下,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较高。要实现今年发展的预期目标,靠刺激政策、政府直接投资,空间已不大,还必须依靠市场机制。”在6月8日主持环渤海省份经济工作座谈会时,他再次提到“要通过激活货币信贷存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种种迹象显示,中央政府可能已一致表达了容忍更低经济增长率,提前解决金融风险的态度,并希望市场和地方放弃中央再出手的幻想。有专家分析国务院的用意是以金融之手,通过市场的调节让资金流向最该去的地方,恢复经济结构平衡,实现中国经济升级版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