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的高校资源配置与管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的高校资源配置与管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是现代大学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与高校传统管理体制完全不同的新体制。在这种新型管理体制下,高校资源如何配置与管理是各高校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就如何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实现高校资源配置管理从配置原则、具体措施和考核评价等方面提出几点看法。

【关键词】 校院两级管理; 高校资源; 配置与管理

一、现阶段高校资源配置与管理模式

高校目前资源配置与管理结构主要是“统一管理、条块结合”模式,即校领导分工为条,校级职能部门为块的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下,资源的配置与管理权责落在学校行政,二级学院没有相关的管理权责和绩效意识。

这种管理结构目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各职能部门只重视资源的配置,对资源后续管理缺少动力;管理不到位。同类资源分块管理,造成资源的多头管理,存在管理不到位,相互推诿;资源难以共享,资产闲置与重复购置并存,资源使用效率不高。

2.学校二级单位将学校资源视为免费午餐,争资源、争项目的积极性很高,而节约意识、成本意识缺乏,造成过度占用资源、各种维护支出快速增长等现象。

3.资源分配缺乏合理有效的制度,存在较大的随意性;资源管理的规范性和严肃性不够,造成资产流失和浪费;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未能有机结合;二级单位资源管理人员缺乏,专业水平不高,管理薄弱。

4.资源对外使用随意性大,基本没有监管。各二级单位视学校已配置资源为已有财产,加之管理部门管理不到位,在资源对外出租、报废资产处置等方面随意性很大。

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资源配置与管理的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原则

资源配置与管理中要紧紧抓住以人为本这个核心。以学生为本,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形成积极向上的学风;以教师为中心,为教师创造一流的教学、科研条件,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依靠全体师生员工,服务全体师生员工,充分发扬民主,吸收集体智慧,做好资源配置工作。

资源配置与管理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坚持学校长期发展战略与学校可支配资源的辩证统一。在制定学校发展战略时,要充分考虑各类资源限制,特别是将来可获取的资源,根据实际能力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在资源保障上,要面向社会多渠道、全方位地获取办学资源,并按照学校的发展战略进行科学配置和管理。

(二)坚持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的原则

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是现代大学的内在制度要求,也是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分离的必然要求。校院两级管理体制要求学校与二级学院应合理界定各自权责,根据实际需求适度下放人事权、财务权和物力配置权。学校主要做好资源统筹和考核工作,做好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的转变。二级学院既要充分利用相关资源配置和管理权限,建立起切实可行的内部运行机制,发挥教授在学术咨询与决策方面的职能,调动起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也要积极调整学科建设,提升办学水平,降低办学成本和提高办学效益,早日实现学校制定的办学目标。

(三)坚持资源配置与管理目标导向的原则

资源配置与管理目标导向有两层含义:一是所有的资源配置与管理绩效方案应以学校长期发展规划为主体导向,突出学校办学定位,落实学校内涵建设,反映学校当前优先发展的方向等。二级学院的子目标必须紧紧围绕学校总体发展规划,依靠本学院优势资源制定适合本学院实际情况的绩效管理指标。二是所有的绩效考核指标都要围绕业已制定的中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制定,若偏离了学校和二级学院的目标,即使工作再出色也是无效的,必须进行调整,以符合目标的要求。

(四)坚持资源配置与管理全面绩效考核的原则

全面绩效考核就是要使绩效管理涵盖所有的办学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综合评价二级学院使用学校资源的能力和效益,并将考核结果作为以后年度资源投入的依据;督促二级学院在办学实践中,坚持以培养高素质人才、培育学科优势、提升办学层次为根本目的,不断强化忧患意识和质量意识,自觉加强内涵建设;通过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利用办学资源,努力提高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平台科技攻关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质量。

三、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资源配置与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制定学校章程,明确校院两级管理机制

学校通过制定学校章程,改革内部管理层次和权力分配结构,调整校机关部门的管理职能、管理内容和权限,做到权力下放、管理重心下移,改变原有的管理方式(由具体管理转为监控管理)和管理手段(由直接管理转为间接管理),实现从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的转变。

根据学校章程,学校从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两方面赋予学院相对独立的自主办学权力。行政权力主要是学院在教学科研、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配置、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决策权、人事权和财务权。学术权力主要是通过组建学院各类委员会(如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充分发挥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主体形成的学术群体在学院学科(专业)建设、教学科研学术活动等学术事务中的咨询、决策和协调的作用,真正形成“教授治学”的模式。

(二)强化和细化办学目标管理,市场化模式优化资源配置

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后,学校的办学资源配置从“学校化”向“学院化”转变,配置的方式从“计划性”向“市场性”转变,最终使资源配置与办学目标充分接近。同时学校对各学院的资源配置要起到导向作用,应以市场机制、扶助优势特色为主,以宏观调控、平衡协调为辅。

学校依据二级学院围绕学校中心规划制定符合实际情况、具有可操作性的办学目标,按市场化模式配置二级学院所需办学资源。办学资源的下达应依据二级学院相关指标(如师生数、师生比数,重点学科,优势专业等)以及学院将来发展的目标合理、有限地配置资源。同时二级学院要主动成为支配办学资源的主人,既要在学校配置有限的情况下积极面向社会开拓资源,也要合理再分配已有资源,充分高效利用资源。

(三)完善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绩效管理体制

建立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是实现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办学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要手段,是实施目标管理的关键,也是衡量目标管理与放任自流的一个分水岭。考核评价机制有两个层面:一是学校对学院的考核评价机制,二是二级学院内部的考核评价机制。

学校要根据国家、学校的规定和学院特点,全面、分类、科学地建立考核评价指标。考核指标既要有对二级学院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也要有对资源使用效益的考核;既要有定量的指标,也要有定性的指标。考核指标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要根据不同二级学院的特点详细制定。要将考核的结果与二级学院全体员工的晋级、奖惩和收入挂钩。

(四)建立配套的财务分配制度

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后,学校要在经费使用和分配制度上实行改革,以充分激活办学细胞,提高内部发展动力和办学活力。主要有:

1.在经费使用上,要实行经济包干制。建立财务“一级核算、二级管理”的管理体制

学校对学院实施经费总包干制,即学校基本日常经费用于公共事业、职能部门及部分教辅单位的支出,以及用于学校事业发展的必要专项资金和根据二级学院目标完成情况用于奖惩的宏观调控外,将大部分经费(包括教育拨款、学杂费教育事业等收入)按照以各学院学生人数为主,学科(专业)数、科研等情况为辅的指标体系,下拨给二级学院。二级学院承担人员工资、教学、学生事务以及各学院相互之间的上课、实验的收支。这种经济总包干制,再加上学院小额度有偿使用学校资产的机制,有助于学院开源节流,促进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在分配制度上,要贯彻“强化目标、总体包干,强化岗位、淡化身份”的原则

强化目标、总体包干是绩效分配以二级学院为单位,二级学院目标完成情况为准绳,不再与教师自身的职称、职务挂钩。二级学院的全体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酬劳与学院目标完成情况挂钩,改变过去只关心自身发展,不关心学院发展的心态;要充分认识到只有在学院目标实现的情况下,自身的目标才能实现。

强化岗位、淡化身份要求实行全员聘任制、岗位责任制,实施对岗不对人的分配制度。推行“基础工资+岗位工资”,改变过去津贴待遇与身份(职务、职称)呆板挂钩的方式。学校机关工作人员和学院的行政人员应实行职员制,教师系列实行专业技术岗位。这种分配制度的改革有利于二级学院管理权限的落实,是二级管理得到实施的保证。

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资源配置与管理考核评价

建立科学全面的校院两级管理资源配置与管理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对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学校整体管理水平和实现总体发展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做好资源配置绩效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绩效管理的关键。

(一)考核评价体系遵循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考核评价指标既要考虑二级学院完成目标的情况,也要考虑二级学院各自的特点和资源的历史情况。

2.全面性原则。考核的内容要包括所有资源投入产出绩效评价,既包括教学资源投入产出,也包括科研资源、财力资源等。

3.可比性和连贯性原则。可比性是指在同一时期内对二级学院进行的绩效管理的指标在各二级学院之间要有可比性;连贯性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个二级学院进行的绩效管理的指标要有连贯性,用来反映这个二级学院在一定时期内的绩效变化情况。

4.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要求考核指标要具有可行性,即要使指标体系中的数据均能从现有的资料中获得,以可验证的数据为基础,才能使考核评价不偏不倚。

(二)考核评价体系的基本方法

1.目标考核法,即按一定的指标或评价标准来衡量二级学院完成既定目标和执行工作标准的情况,根据衡量结果给予相应的奖惩。作为目标考核主要内容的工作成果由工作目标被实现的程度来体现。学校首先根据目标管理原理和工作责任制确定二级学院的工作目标,然后将二级学院的绩效同这个预先设定的工作目标相比较,得出“绩效超过目标要求”、“达到”、“有距离”、“差距很大”等结论。

2.投入产出比较法,是依照投入的资源与产出的效绩贡献进行评价的。在相同绩效的前提下,投入愈少效率愈高,在相同投入的前提下,产出愈高效益愈高,但这种投入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学校根据对二级学院的资源投入情况,主要从学生就业率、学生考研率、科研成果数、教师获奖情况等方面评价其资源产出效益。

3.强制比例法,是为有效地避免考评误差,根据正态分布原理,在绩效考评前,强制对不同等级的比例进行限制。如何确定二级学院“优秀”比例呢?学校应从宏观上综合各种评价指标进行考虑,同时对一些具有重要影响的指标(如事故数等)实行“一票否决制”;对各等级比例的确定既要起到激励作用,又要有一定的惩戒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巧玲,谢安邦.对高校内部资源配置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1(9):36-40.

[2] 陆晓云.高校二级管理绩效评估法初探[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54-56.

[3] 伍超.普通高校实行校院二级管理的认识与思考[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4):27-30.

[4] 何淳宽.基于学术属性的现代大学组织结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2):7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