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孔融让梨我不让”,谁的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孔融让梨我不让”,谁的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有一家网站上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一遁小学一年级的语文阅读题,素材是“孔融让梨”的故事,题目中有一道是:“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学生的回答“我不会让梨”。被老师打了一个大大的叉。这张试卷被孩子父亲发现后,拍成照片发到微博上,顿时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成为一个“微争议”。

我认为,首先要问的是:这是一道什么样的题目?

这一“微争议”的直接导火索仅是一道试题。因此,要对事件有正确理解和判断,首先须了解出题者出这道题的意图是什么?在此我们做三个假设,并试做分析。

假设一:这是一道能力测试题。

根据布鲁姆的知识分类法,知识可以分为6个难度水平:即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批判,如果这道题是能力测试的话,那是什么难度水平呢?从回答来讲,实无从考究。这道题并不是问:这个故事的名字是什么?那答案就是:“孔融让梨”。也没有问:“孔融让梨”的含义是什么?那答案的核心要点就是:礼让。如此,题目的类型,显然也仅能达到“理解”水平。这道题并不是论述题,有论点、论据,还有写作技巧。那样的话,得分还要考虑其论据有没有逻辑缜密的支持其论点,写作修辞。因此,这绝不是一道能力测试题。

假设二:这是一道进行价值观教育的试题。

因为题目询问的是人的态度,似乎涉及到价值观教育的问题。如此,这道题是要让小学生从“孔融让梨”的故事中受到感染、熏陶,发生价值观移情,从而效仿孔融先人后己的谦恭礼让德行,并内化。不难看出,从老师对这道题的判断得知,似乎就是价值观教育。因为,对这道题的回答实在多样。可以如那小学生一般回答“不让”,也可以回答“不晓得”,以孩子们丰富想象力而言,或许还有其他回答。出题者认为,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应该“让梨”,应该礼让。然而,在一个多元开放的社会里,价值观也具有多元性和前提性,实在不好评说答案的对与错。至于他让不让梨,应该有其原因。如果舍弃背后的原因和儿童丰富的想象力,给出绝对的标准,那这就是一道伪命题。

如果是用这种方式进行价值观教育,也实有不妥。它会暗示学生隐瞒自己真实的想法,取悦成人,博得奖励,这样反而使其学会伪装、虚伪。与价值观教育的真实意图正好相反。

假设三:这是一道缺乏严谨性的试题。

从题目类型性看,这道题像似乎是个“选择题”(是否礼让,二者择一)。这类型题目的特点是:答案具有~定的客观性、标准性。但是价值观的回答,很难有客观标准的答案。另一方面,这道题看上去又十分像调查问卷里的开放题,答题者只是回答自己的观点就好,本身无对错之分。我们的目的是对此有所了解,进而提出相应策略。对一道开放性的题目,提供唯一答案,本身就是谬误。总之。这道题缺乏严谨,不该出,或者不应纳入计分系列。

那么,又该如何看待这一“微争议事件”呢?

这一事件之所以成为关注的焦点,主要是因为大家对长期以来束缚思维,压制情感的应试教育的憎恨,以及对于当今社会道德沦丧情况的担忧、警醒。

我认为,在这一事件中教师和学生都没有对错之分,都是无辜的。老师打错,是基于考试答案。毕竟,学生将来升学考试都是严格按答案来评分,不是教师自己认为对就是对,错就是错的。对于学生而言,他更是无辜,真实回答了自己的想法,反而得到一个叉。

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当然是教育自身。

第一,这一事件仍深刻反映了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虽然,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提倡了若干年,上海地区新课改又最早实施,有着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然而这件事却说明教育导向的本真仍不是“素质”,而是考试及测验答案。为什么会如此重视考试及标准答案呢?这仍然要质询我们的升学制度和学校绩效考核制度。在这个系统里面。教师和学生在教育场域中其实都是被束缚者。

第二,像语文和历史这类课程有着较强的主流道德教化功能。但道德教化方式应是融于生活、学习过程中,由教师来引导、讨论、诘难,并最终内化到学生的意识和行为中。而由考试来强化、灌输,甚至是逼迫学生就范,显得十分粗暴。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