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城市与乡村:低碳的憧憬与现实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城市与乡村:低碳的憧憬与现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第五部分:城市乡村低碳憧憬现实

城市像能源的黑洞,在无限制地膨胀,而乡村的发展也漫无节制。未来的低碳城市和乡村,仿佛是大地上的一个乌托邦。但是已经有许多开拓者描绘出它们的雏形。

低碳城市的“乌托邦”

文:唐郑亮部分资料提供/ 香港易道规划设计公司 李立人

冒着蒸汽的钢铁巨人,吞噬着四面八方涌来的矿石和苦工,而工厂里的火焰彻夜不灭,这是19 世纪的工业革命时代的城市;在20 世纪,城市成了永不停息的疯狂漩涡,燃烧着黑色血液的汽车,携带着金钱和欲望在立交桥之间不分昼夜地奔流,摩天大厦上的景观灯照亮着这些巨大的舞会,甚至在太空中也能看见城市连绵不绝的灯火。但是城市的光荣来自于对自然毫无节制的掠夺和损害。

未来的城市必定是低碳的城市,因为化石燃料总有耗尽的一天。但是低碳城市是什么模样?不管是环境学家,经济学家还是规划学家,都给不出一个确定的标准。因为城市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还没有人能够把它运转的机制说个透彻。而能源问题和环境危机迫在眉睫,许多城市都做出了自己的尝试,从它们那里也许可以看出未来低碳城市的一些端倪。

荒野中的伊甸园

1971 年,工程师卢加里来到了哥伦比亚靠近赤道的一片红色平原,那里灼热的阳光和数十万年的雨水将土壤中的养分冲刷殆尽,只生长着几寸高的草皮。它被看作世界上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但这正是卢加里要找的地方:石油耗尽之后的地球,也许就遍布这样的荒野。如果人类能够在这里持续栖居,那么在地球上还有哪里做不到呢?卢加里把这里命名为加维奥塔低碳城市的“乌托邦”斯,意思是海鸥,象征着飞翔的希望。他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农民、科学家、艺术家来到这里和土著们一起生活。

他们想象力的萌芽在这片荒野上长成了一座奇妙的小村,在那里精巧的科技与土生土长的器具结合在一起。在加维奥塔斯的幼儿园里,跷跷板其实是连着地下井的水泵,孩童们玩耍的同时,就能为村庄提供清洁的饮水;而向日葵形状的风车是从58 个方案中遴选出来的,能利用热带的每一丝微风;村子的电能来自太阳能电池,以及一些不需要筑坝的溪水发电机。他们修建了全自动沼气池、太阳能高压锅、用天然水降温的房屋,这些散发着艺术气息的实用器具已经推广到了整个南美洲。而他们种植的200 多万棵极端耐酸的加勒比松树,彻底改变了加维奥塔斯的生态环境,热带雨林植物重新在这里生根发芽。

宽松的环境让这里的居民充满了幸福感。这里是夜不闭户的桃花源,没有警察,没有监狱,也没有枪支。卢加里在这片荒漠上作出了证明,人类在化石燃料耗尽之后也能过上繁荣与和平的生活。但是卢加里有意识地把村落的规模限制在500 人以内,因为他清楚,更大规模的低碳社会结构也许需要另一些法则来调节。

韦克舍:欧洲最绿的小城

湖泊森林环绕的瑞典小城韦克舍有6 万多居民,其中1.5 万人都是大学学生。每年韦克舍大学开学的日子,外地来的学生都会得到一张免费地图,叫做Cykelkarta,意即自行车地图。地图上详细标注着城市里每一条为自行车通行的道路。红色的线表示公路旁边的自行车道,绿色的线表示专门为自行车修筑的小路,黄色的线则是穿过森林和农田的土石小径,也可以供自行车通行。它们四通八达的程度远远超过为汽车准备的公路。整座小城从南到北只有五公里,自行车只需要一刻钟时间就能穿城而过。

韦克舍市政府提倡使用自行车这种最环保的交通方式,但完全取消汽车是不现实的事情。进一步的减排计划,则来自广阔的北方森林。

在韦克舍大学的林业学家的眼里,森林就是低碳城市的坚实后盾。韦克舍大学里有欧洲最大的木制建筑,而另一片可供1200 人入住的木制房屋社区正在建设中。木材作为建筑材料可以固定二氧化碳,而且耗能远低于钢筋和水泥。在就近的森林采伐木材,还可以减少长途交通运输建材的碳排放。采伐后剩余的边角木料、锯末和秸秆则作为燃料发电。这初听起来很让人疑惑,木材被用作燃料已经有上万年的历史,它能支撑现代文明的运转么?

经过现代科技改造的生物能源,不是烧柴取暖那么简单。北欧传统的壁炉效率只有10% 到20%,而韦克舍高效率的热电联产系统,可以同时提供电力和供暖。今天韦克舍95% 的供暖和供电,都是来自于这些不起眼的木头渣子。木质建筑的超厚外墙可以最大程度地保存暖气。

但是要减少交通工具使用的化石燃料要更难一些。就在那座欧洲最大的木建筑里,生物能专家正在进行高效率生物燃料的研究,把木材和有机垃圾转化成二甲醚代替汽油。目前在韦克舍已经建立了四个生物燃料加油站,使用它的汽车可以免掉停车费用。韦克舍的目标是在10 年内投产40 万吨产量的生物燃料,代替全市汽车使用的汽油,剩余的汽车则使用电力。

韦克舍毫不谦虚地自称为欧洲最绿的城市,这绝非浪得虚名。2007 年,韦克舍的碳排放量比1993年下降了24%,而且是在GDP 增长50% 的情况下。韦克舍市民们信心十足,因为他们不止一次战胜过环境危机。20 世纪60 年代,韦克舍曾经是一座高耗能的工业城市,严重污染的韦克舍湖完全无法游泳和垂钓。市民们发起了一场重建湖泊的运动,让韦克舍湖重回史前时代的美丽。韦克舍的绿色模式已经成为了欧洲乃至全世界学习的榜样。

贝丁顿:低碳不是苦行

伦敦郊区的贝丁顿社区是世界著名的低碳村。2008 年1 月中国影星夏雨作为环保使者,去贝丁顿体验绿色生活,发现那里的餐厅不卖肉食,只有售价为1 英镑一碗的蔬菜蘑菇汤糊和半块粗粮面包。看起来贝丁顿居民的生活像是一种苦行,似乎他们为了世界环境牺牲了生活质量。其实,绝对素食只是贝丁顿社区里一部分比较激进的人所主张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除了一定量的肉食以外,吃自己种植的有机食物更可口、更安全、更营养。

在伦敦潮湿的冬季,贝丁顿建筑取暖的能耗只有英国普通家庭的10%,这并不意味着居民们需要熬过艰苦的冬天。节能设计的房屋也可以做到四季如春,房屋墙体内部的隔热材料以及夹层充了氩气的玻璃,可以减缓热量散失;朝南的窗户可以接收到充足的阳光;种植在屋顶的厚叶植物让房间冬暖夏凉;甚至房间通风排出的废气,也被用来预热进入房间的新鲜空气。房屋中的暖气来自于低能耗的热电联产系统,而其他的能源由太阳能提供。如果你还需要汽车,可以选择去社区的汽车租赁行,或者多人合用一辆汽车,满足出行所需。其实在贝丁顿,你可以享受到正常的现代生活所应该有的一切,只不过对环境的损害要小得多。

斯坦普莱顿:可以不要汽车

自从1995 年2 月, 丹佛斯坦普莱顿国际机场最后一次航班飞向伦敦,这个曾经是美国最繁忙的机场就此关闭,将要改建成一片城区。美国是一个发达国家,这样19 平方千米的大规模再开发项目绝无仅有。丹佛市政府探讨了好几年:应该把它改建成什么样的城区呢?美国式的汽车城生活让很多人厌倦:人们散居在郊区的大别墅里,每天驾车十几千米去上班,周末驾车去购物,小孩也要到很远的私立学校去上学。没有汽车简直哪儿也去不了。应该建设一种人气更足的城市。2001 年,森林城市开发公司承接了斯坦普莱顿机场的改造项目,就地“采掘”机场跑道的水泥,他们的目标是建设一个美国最环保的社区,一个理想的居住城市。

大城市里怎样减少汽车的碳排放?实行单双号出行么?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减少对汽车的需要,森林城市开发公司的设计师彼得•卡尔索普如是回答。如果你上班的公司离你家就一个街区的距离,如果你楼下不远就有社区超市,只要骑自行车甚至步行就能方便的上班和购物,那么汽车还有多大用武之地呢?

在斯坦普莱顿,“邻里”这个在现代大都市中几乎被忘却的词复活了。斯坦普莱顿的规划,就是要和城市的功能区划分针锋相对。凭什么要把这里划成居住区,那里划成商业区,在中间还安放一个CBD ?非要让人们天天像钟摆一样从城市这头奔到那头,那样才好玩么?为什么不能就生活在邻居中间?斯坦普莱顿把邻里作为划分的单位,每一个邻里中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人混杂居住在公寓里。都能在适合步行的距离里找到商店、酒吧、餐馆,以及富有丹佛大草原特色的公园。斯坦普莱顿并不赞成集中办学的模式,他们认为500 人以下的小学校更利于学生的社区感,还可以让他们步行上学,这些学校的质量也不会低于最好的郊区学校。对于更长距离的交通需要,可以通过密集的自行车道、公交和轻轨来满足。斯坦普莱顿没有立交桥和巨大的环城公路,干线交通看起来似乎提高了速度,其实会给大多数短途出行的人带来不必要的行程。斯坦普莱顿成为了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楷模,而他们所做的只是把城市的结构作了一点改变。

波特兰:精明交通小技巧

2004 年冬天,美国波特兰一些市民发现城里的红绿灯通人性了。只要在十字路口遇到一个绿灯,接下来就会一路绿灯直到终点。而另一些市民完全没有发觉红绿灯的秘密,只是偶然会注意到他们开车上班的时间变少了。这是波特兰市政府利用计算机优化系统所作的一些改进:根据每个十字路口监测到的交通流量,为每一组红绿灯重新设定一套计时方式。在一天中不同的时段,红绿灯时间长短各不相同,让汽车的等待时间减到最短。这个改进很不起眼,但是波特兰每年可以因此节省600 多万升汽油,相当于减少了1.5 万吨的碳排放。

事实上,2002 年波特兰就做过一次有趣的尝试,结果使得单人驾车外出的高耗能行为大大减少。这个项目的名称叫做“精明交通”。参与这个计划的居民们可以通过网络和邮件,将自己计划的行程告知" 精明交通" 的信息员,别的居民就可以知道何时可以搭上邻居的顺风车。信息员会给提供消息的居民一些小礼物,同时还负责提供城市里的导航信息。2007 年,波特兰市将这个项目从市中心推广到了东南郊区。这些小技巧说明,降低碳排放并不一定需要花费多少成本。

零碳城市的海市蜃楼

其实靠石油暴富的中东国家,对低碳城市的课题是最关心的。因为他们很清楚,地下的石油支撑不了多久,百年之后的国家靠什么维系是一个大问题。作为全球最富裕的城市之一,阿联酋的阿布扎比和它的邻居迪拜不一样,并没有可着劲儿修建奢华得让人窒息的八星级酒店和人工岛,而是打算把200 多亿美元花在一座沙漠中的零碳城市上。这座城市名叫马斯达,在阿拉伯语中意为能源。它占地6平方千米,已经于2006 年5 月动工,2009 年就会迎来第一批居民。

零碳城市马斯达的目标似乎难以置信:它不需要耗费一滴石油,也不会向外界排放任何废物。那么淡水从哪里来?这是马斯达所遇到的最大问题。和中东许多国家一样,淡水需要由海水淡化而来,而这个过程所需要的能源完全来自太阳能发电。马斯达将采取一套严格的节水规章,而所有的废水和垃圾都会在城市中做到循环利用。在马斯达城里将见不到一辆汽车,交通完全由招手即来的电动汽车负责。这听起来像是《第五元素》中的太空城市。而这个零碳城市离我们并不遥远,几十年之后我们也许就会见证它在身边实现。

新农村的新排放

文/ 韩少华 摄影/ 王凯

北京郊区的农村似乎已经脱离了我们印象中的农村常态。两层带花园的小楼排成五六排,每一个屋顶都顶着一幅5 个大天窗那么大的太阳能电池板,在山坡上堆出一片颇为洋气的别墅群。汽车沿着两侧安装着成排太阳能路灯的高速公路驶入平谷区挂甲峪村时,要是青山堆满积雪,我们也许会怀疑自己是来到了瑞士。“呵呵,这就是北京的新农村。”同行的摄影师这样说着,把车停在了村口的美廉美超市边。

给太阳能添柴

下车步行,刚进村就先踩了一脚泥。村里早就铺满了水泥路,运土方的卡车上偶尔会掉下来泥块。在村口金属板围起来的工地里,吊车和卡车正在轰鸣,村子146 户都住上了新房,这里正在造的是新的村委会大楼。

正当下午2 点,村子里人很少,挨家挨户的狗儿们在上了锁的院子里狂吠。“村里人大都去打工啦。”刘晓明正光着膀子在家里上网。有一些人在桃园,挂甲峪8600 多亩山地上种植了10 万多棵桃树,这需要一些劳动力来打理。大多数年轻人都去城里干活了,有的甚至远在南方。今年才30 岁的刘晓明不久之前刚刚辞去一家发动机厂市场部业务主管的工作,现在经营着村里的“农家乐”。“每个星期忙活周末三天赚钱,这样也能照顾到才半岁的孩子。”

经营“农家乐”,首要的资本是环境好。他回忆10 年前,这个年人均收入不足700 元的小村庄没有公路直达、房屋破败且保暖不好、电力不足,烧柴做饭,家家黑烟袅袅。而今天的挂甲峪因为有机桃和低污染而出名,慕名而来的自驾游客日渐增多,“我们村146 户,现在有超过70 户经营着农家乐”,2007 年总共来了5 万多人,以至村里开会决定每天接待量不能超过2000 人。

输电网路越过农地的上空,把电力传进重新规划过的村民集中居住区,而且已经通了公路,“这样才会有那么多城里人愿意来度周末。”

在刘晓明“宝旺农家院”,我们看到他的厨房也和城里人的厨房一样,有烧天然气的灶台和电磁炉。“平时做饭就用电磁炉,我很少用天然气。我估算过,一罐天然气将近120元,根本用不到一个月,不合算;而用电磁炉做饭再加上其他的用电,一个月都不会超过100 元的。”他指着厨房里的一个火炉告诉记者,“有时候炒大锅的菜,就用这个炉子,烧柴的。”

挂甲峪每户人家都有一个这样的火炉,这是所谓的“生物质气化炉”,村委书记张潮起提起这个很骄傲:“我们实行秸秆气化,使街道整洁,把老百姓堆积的街道的垃圾统统销毁。”而在村民们的院子里,记者同样看到储存的一堆小木柴,据说这也是用作烧炉子的燃料。木柴是从山上拣的,偶尔刘晓明也会在镇上买一点。炉子本不是用来做饭的,而是为了补充太阳能供暖。太阳能被用来烧热水和取暖,村子里的老人仍不太满意:“200 平米的大房子,冬天光靠太阳能不够暖和。年轻人可能能行,而我们一定要再生炉子补充一下。”

中欧合作怀柔生态规划项目首席专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饶戎在谈到新农村能源建设上曾表示,推广生态节能应以本地材料为主,并应该尽量保持村庄的原生态。“除了要考虑农民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外,还应该更加关注这种技术或者材料是否与周边的环境、景观、生态相吻合。”

推广沼气的现在进行时

在饶戎参与规划的怀柔,64 岁的席桂清则向记者展示了刚刚造好的沼气池。他在怀柔雁栖镇的不夜谷用大棚种植着热带水果火龙果,同时还养鸡。火龙果的残枝败叶以及人畜的粪便,正好可以作为制沼气的原料。怀柔区能源办公室在他这里做试点,总共挖了3 个10 立方米的沼气池,足够他一家和工人们平时做饭和冬天取暖用。席桂清告诉记者,不夜谷交通好,借助旅游业很早得到开发,10 年前就用上了液化气,现在换成沼气,烟囱都不冒黑烟。

他的火龙果园,正对着连绵的青山,山沟里竖着禁止砍伐的告示。“60 年代开始,这山渐渐要被砍秃了,山泉也开始枯竭。从90 年代起,有人上这沟里旅游,从那时候开始保护山林,现在山又青了。”

山又绿了,而山泉仍不够喝。村子里1200 口人现在喝的是村委会在席桂清家院子里打的370 米深的地下水井的水,“水井2007 年开始用的,来玩的游客都夸这水好,直接能喝!”而在挂甲峪,村民们除了开采地下水,还利用房檐和街道的路面系统接雨水,他们修建了100多个小水池、小水窖,据统计每年能够节约10 万立方地下水。“我这土下边有一个中水处理池子,用过的废水经过处理再流入山涧。”席桂清说,中水处理池也是区里做的示范项目,现在全村总共8 个这样的池子。取用地下水,然后再处理成中水排入山中,他期待着就像山又变青一样,山里的清泉能再度涌出。

怀柔区委书记王海平在总结新农村工作时认为:这几年,游客大多是冲着吃农家饭、睡农家炕、看农家山水而去的。但不要认为烧柴做饭,或者“脏乱差”就是农村。农村更需要整洁和节能。

从火龙果园沿着装备着太阳能路灯的公路走多两里地就是席桂清的村子,村民们挺羡慕席桂清的火龙果园,“我们这里还没有沼气池呢,那玩意儿就是先在果园里做试点。”至于利用沼气发电,“即使席桂清的果园也做不到呀。”近几年退耕还林,而且村民们靠着农家乐收入不少,罐装天然气在这里得到普遍应用。

一路上,偶尔有烧着柴油的“巨力”牌农用车冒着黑烟“突突突”地从我们身边开过,驾驶这种交通工具,去镇子上换天然气也不是很麻烦的事情。

农村新生态

即使购置了摩托甚至汽车,农民们仍然偏爱农用车。在挂甲峪的桃园边上,农用车排着队装运刚刚摘下的大桃。路上满载而归的农用车上,妻子紧紧搂着开车的老汉。农家天真的情趣,让人几乎要忽略排气管中喷出的浓浓黑烟。曾经在位于北京城区的大公司工作、也去过很多大城市出差的刘晓明觉得,这就是城市与新农村还有差距的地方之一,“像这样排放的车,要是在城里肯定没法上路吧。”

对此,饶戎认为,新农村建设者在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有生态观念,还需要转变生态观念。不能认为安装了太阳能、实施了节水技术,或者安装了污水处理装置就是生态节能,“这仅仅停留在了追求高新技术的形式上,没有挖掘其真正内涵”。

不过,“毕竟开始改变了,在村口的美廉美超市那里,可以坐一班公交车去桃园,去打工摘桃或者进镇子都不用自己开车。而且孩子去上学也有校车,不需要我开摩托送她的。”公共交通曾经是城市的专属,如今渐渐走入新进的农村。“也许,将来还会有图书馆和更多的其他配套设施。”刘晓明一边向我们讲着他的憧憬,一边捣鼓着电脑。他把“农家乐”摆上了互联网,正在更新网站。天气很热,他没有开空调。他的电脑机箱被拆开,就跟大学生的电脑摆在没有空调的宿舍里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