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问题设计在思维过程中的作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A-0055-01
不少教师往往将我们的教学活动的目标锁定在学生对于学科知识掌握的目标上,而忽略了对孩子思维品质的提升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笔者认为,数学教学的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
一、引导思考,“收放自如”是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相当一部分的思考来源于教师的发问。可是,现在许多课堂的问题设计,往往只能看到学生的思维结果,却忽略了学生思维过程的显现。那么,怎样的问题设计才能充分显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呢?
1.设计的问题要“大”
如四年级《找规律――搭配》中的例题:3种不同颜色的上衣和4种不同颜色的裤子可以怎样搭配?
教师提问:“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这样的提问明显存在不足。搭配是学生第一次涉及的新知。但数学思考目标绝不是一下子就让学生想到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重要的是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思考,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这样提问:“你能用什么方法了解到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学生思维的空间就变大了。“用什么方法?”就是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寻找问题突破的最佳途径。这才是数学思维培养的重点――让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
2.关注的细节要“小”
如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教师在学生自学课本、自主提问的基础上,收集整理了以下教学资源:对于“我们班50%的人会游泳”这句话,罗列了学生四种不同的理解:(1)如果我们班有100个人的话,就有50个人会游泳;(2)会游泳的人数是全班人数的一半;(3)会游泳的人与全班人数的比是1:2;(4)会游泳的人是全班人数的50%。由此可见,不同的学生体现出的思维水平和能力不尽相同。教师将这些教学资源一一罗列在黑板上,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再加工,以提升思维水平。
3.引导学生“自我领悟”
比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有一个老师的问题是这么设计的:练习x乘x之后,教师提问:“你们看到这个算式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看了不舒服,x和乘号简直分辨不清。”教师再问:“那你有没有什么好方法将它们区别开呢?”某学生稍作思考后答:“将中间的乘号稍微写小一点,两边的x稍微写大一点。”教师根据这个学生的建议稍作了调整。可有的学生又说:“这个乘号看上去还是嫌大,再写小一点。”于是,老师像变戏法似的将乘号写得更小些。乘号越来越小,小到一定的程度,远远看上去就是个小圆点了。再让学生看看这样还会将x与乘号混淆吗?由此学生悟出一个知识:为了不混淆乘号与x,我们可以将乘号简写成一个小圆点。学生这样的“悟”,是水道渠成般的自我需求。
二、“疏密有致”,尽显思维的自主性
中国画追求“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数学课堂的问题设计,也应该处理好“疏密”关系。
1.疏可走马
比如教学长方体特征的认识时,教师给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小棒与接口,让学生自己做小小建筑师,在材料袋中选出不同的小棒拼装出一个长方体的框架。挑选的小棒的长度、数量以及怎样拼装,都需要学生自己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积极开动脑筋。这就是“疏可走马”的境界。只有合适的问题设计,才能让学生的思维与操作联系起来,才能发挥操作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中的重要作用。
2.密不透风
如《认识百分数》的导入,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小明38千克,小红34千克,谁比较胖?”有学生直接回答:“小明。”又有学生在思考后回答:“无法确定。因为人的胖瘦不仅与体重有关,而且与身高还有关系。”教师从后一个学生思维的“缜密”入手,让学生领悟:日常生活中某些事物的两种量,如果直接比较可能是无法解决问题的,我们需要通过某种关系的比较,才能知晓答案。比如,这一题就需要比较体重与身高的关系才能知道谁比较胖。由此知晓百分数也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总之,教学不是知识的简单搬运,而是心灵加入的旅行,我们不要为了尽快到达终点而忽略了旅途的精彩。
(责编 罗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