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重视婺剧民间戏班在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重视婺剧民间戏班在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婺剧是流传在我国浙江省中南部的一个重要剧种,当前,在浙江省中南部以金华为中心的农村地区,婺剧民间戏班蓬勃发展。初步调查统计,目前约有超过400个民间戏班、近万名艺人活跃在以金华为中心的广大农村,婺剧农村戏班在农村社会中,特别是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了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关键词:民间艺术;民间戏班;精神文明建设;社会调查

中图分类号:J6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3-81-3

围绕金华地区婺剧民间戏班与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这一主题,笔者自2012年5月以来,多次赴金华、义乌、永康等辖区内的村落,通过访谈、调查等形式,对婺剧民间戏班进行了深入调研。

通过调研,笔者发现,活跃在金华地区的婺剧民间戏班及其艺人在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金华地区婺剧民间戏班的调查,以及对婺剧民间戏班在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独特价值与作用的分析,希望引起社会对婺剧民间戏班的关注和重视,以推动其健康发展,并在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婺剧民间戏班简述

婺剧是流传于浙江中南部地区的一个多声腔剧种,包括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大声腔。“婺剧”这一名称的定名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此之前,婺剧戏班的名称一直是以其所演唱的声腔命名,比如演唱高腔的叫“高腔班”,演唱昆腔的叫“昆腔班”,还出现了兼演高腔、昆腔、乱弹的“三合班”和兼演昆腔、乱弹、徽戏的“二合半班”。早期是婺剧班社主要在农村演出,不少农村还成立了自己的坐唱班和太子班。20世纪30年代初,婺剧戏班开始进城演出,徽班中的一些班社也以xx舞台命名。抗战以后,很多戏班在兵荒马乱中都散班了。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指引下,民间戏班呈现蓬勃发展之势,由于统一定名为婺剧,原有的剧团也都改称为xx婺剧团。

据不完全统计,从解放初到1966年期间,金华地区共有农村剧团二百多个。到目前为止,全省共有登记在册的民间职业剧团485家。

婺剧民间戏班的演出一般与当地的民俗活动结合在一起,每逢庙会、佛开光等节日,各地都邀请戏班表演,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各种婚丧嫁娶的日子请戏班也成为常态。同时,随着演出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剧团的硬件设备有了很大的提高,电脑幻灯、进口高级音响、灯光、无线话筒、软硬布景、服装道具的更新,往往是几年就换一次。婺剧民间戏班使用的软硬布景见图1。

二、民间婺剧戏班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着特殊优势

近年来,国家就新农村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文体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这些活动相对于广大的农村市场来说,犹如杯水车薪,并不能完全满足农村的市场需求,这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而大量活跃在农村的民间戏班的表演活动对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补充作用,在满足老百姓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婺剧民间班一直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并有着相当深厚的的群众基础。荀子云:“论礼乐,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即强调了音乐与民俗在塑造民众品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就是要运用民间戏班与民俗活动所具有的传承教化功能,对农民的品行进行规范、约束和引导,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如永康地区每年都举行的胡公大帝庙会演出活动,既传承了古老的娱神信仰,又起到了娱人的功能。婺剧民间戏班艺人会表演许多经典传统剧目,如《百寿图》《辕门斩子》《火烧子都》等等:戏班乐队表演的很多经典曲目如《花头台》《二凡》《三五七》等。婺剧民间班艺人通过表演这些经典曲目、优秀剧目,一方面弘扬和传承了婺剧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丰富了农民的业余生活,陶冶了农民的情操。此外,婺剧民间戏班艺人还通过创作一些思想内容积极健康的新作品,使老百姓在看戏的过程中不但提高思想认识,同时感情上也得到升华。

三、民间戏班有效缓解农村就业压力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婺剧民间戏班的发展不但增加了金华地区演艺市场劳动力的就业市场,还为许多专业表演团体的演员们特别是退休的演员们提供了业余表演机会。近年来,一部分专业演出团体的演出市场不景气,演员们的收入待遇不高。为了生活,这些专业演员们不得不寻找其他出路。而日益热火朝天的民间戏班则成了这些专业演员们的首选。浙江省婺剧团著名丑角演员吴光煜退休后应邀到民间戏班里客串演出,一年之后他感慨地说,“我在戏班里一年赚的钱,比我在国营剧团里演一辈子戏赚的钱还多。”通过与几位国营院团演员私下交流获悉,他们加入民间戏班演出的收入是其官方工资的两倍以上。当然,除了经济收入因素,有的演员透露:“跟着民间戏班演出很愉快,彼此之间关系很融洽,不存在竞争,人际关系比较自由,大家之间很平等,而且我们的出演费还略高于一般的演员。”也有专业演员说:“经常深入基层表演,能多认识些朋友,和观众的交流也多,对于艺术水平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婺剧民间戏班的活动还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为了证实这一点,笔者特以金华地区为个案,抽查了该地区4个代表性婺剧民间班,共计150多位婺剧民间戏班艺人2012年的经济收入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

通过上表显示,民间戏班艺人年收入在4万元左右的占多数,但是年收入在10万以上以及6、7万8万之间的比例也不少。年收入在1.5万元的占少数。显然,民间戏班艺人收入是存在差别的。通过了解,其差别形成的原因主要与艺人的演艺水平有关。如年收入在15万元左右的演员多为没有经验的龙套演员,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演员多为主角演员。如果以此表统计结果推算,金华上万名民间戏班艺人每年总收入应在3―4亿元左右。随着民间戏班艺人经济收入的不断增加,艺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也随之改善。通过对金华地区3代表性婺剧民间班共计150多名艺人调查统计。约10%的艺人还购买了面包车或小轿车。艺人随身携带电脑的占16%:此外,有的艺人还在县城或者金华市区购置了商品房……这些都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四、民间戏班为和谐农村的构建发挥独特的作用

子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孝经》)。其所指的就是音乐与民俗活动在维护社会安定和加强社会控制中的作用。民间戏班与民俗活动“作为人类文化意识形态结构中最底层的文化,本身就带有稳定及和谐的特质”,“具有‘以和为先、以礼为基,以情为重,以人为本’的和谐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需要完善的法规和制度,还应该利用传统的民俗文化。”这种价值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一直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婺剧民间戏班与民俗活动一起,向农民传递了认同感、归宿感和主体意识等共同价值观,这些包括责任意识、公共准则、道德观念在内的共同价值观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农村和谐发展的有力保障。

民间戏班与民俗活动已经成为维持农村社会和谐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调查,绝大部分的农民认为,尽管现在可以通过电视、电脑等媒介欣赏一些文艺表演节目,但他们还是更加热衷于观看民间戏班的表演。究其原因,老百姓看重的是表演现场的热闹、和谐的气氛。在调研过程中,笔者亲眼看见,婺剧民间戏班演出时,村民们多邀请远亲近邻聚在一起,连平时很少走动的亲戚也趁此机会互相往来,戏班演出加强了村落之间的互动联系,家家户户都大摆筵席、其乐融融。“和谐社会”的理念在这里得到了生动的彰显和诠释。民间戏班与民俗活动如佛开光、修族谱、祭祖、诞生礼、婚礼、寿礼、葬礼、等民俗活动一道,强化了村民之间团结互助、和谐共处的意识,促进了村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为新农村的和谐建设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五、结语

婺剧民间戏班数量之多、历史之久、演出频率之高,足见其在农村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影响。深入研究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当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背景下,特别是2005年11月,文化部、财政部、人事部、国家税务总局四部门联合下发《关于鼓励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意见》,该意见明确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对婺剧民间戏班的深入研究,既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需要,也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积极意义。虽然婺剧艺术已经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这只是保护的一个开始,接着还要加大对婺剧民间戏班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一代认识到民间戏班班的价值与作用。要对婺剧民间戏班的功能与价值作出更客观准确的评价,包括婺剧民间戏班的教育功能、经济功能、和谐社会功能:婺剧民间戏班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等。当前及今后,在国家日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大好形势下,在党和政府的切实关怀和引导下,婺剧民间戏班将继续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章寿松,洪波,婺剧简史[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2]张乐,余靖,浙江国有、民营剧团缘何遭遇“冰火两重天”?,新华网浙江频道,2006

[3]池瑾,浙江婺剧剧团的生存现状与经营模式[J],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2010

[4]《荀子・王制》

[5]傅谨,新社会的公家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6]万建中,民俗文化与和谐社会[J],新视野,2005,(5)

[7]沈松柏,和谐文化视野中的民俗文化建设[J],义务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

[8]同[5]

[9]高琦华,何永,浙江省民营剧团状态研究报告[J],文化艺术研究,2010,(04)

作者简介:

彭媛媛,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