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灾难片价值根源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灾难片价值根源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灾难电影在世界各地都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许多经典大片一直也是大众追捧和热烈讨论的对象,这种繁荣的背后,不能简单地用高科技特效制造影视奇观来解释,灾难片中所传达的社会文化内涵以及观众在审美愉悦后的现实反思是其价值所在。

[关键词]灾难片;灾难意识;审美愉悦;视觉奇观

灾难片关注的话题离不开灾难、死亡和生命这三方面,而好莱坞的灾难片之所以能常演不衰、魅力常在,除了其题材所独有的看点,如恢宏壮观的场景、强烈的视听震撼、变幻莫测的特技效果等形式因素之外,根本原因在于这类影片往往包含着丰厚的社会文化意蕴,任何一种类型的影片单靠感官冲击是不会维持长久的,因为观众总有视觉疲劳的时候,只有那些真正具备思想内涵的东西才会不断被传承。

一、灾难片的文化内涵透视

作为电影类型之一,灾难片通过悲剧与崇高交织的审美方式来表现对人类命运终极关怀的哲学意义,这是其屡屡成为票房良药的根本原因所在。灾难片在人与自然的激烈冲突中把人推向死亡的边缘,从而集中表现人类的基本感情: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命的留恋,也曾有影评人称之为“一双饱含忧郁的注视人类未来的眼睛”。因而,灾难片可以跨越时空、超越民族和国界,唤起不同阶层、不同人群的共鸣。其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传达灾难意识。就灾难片本身艺术虚构的灾难性事件而言,在给观众提供视觉的饕餮大餐时,更重要的是激发和培养人类的灾难意识。习惯了享受平静生活的普通人,对灾难也许没有什么概念,只有当它兀然出现于我们的视野,摧毁家园,夺走生命的时候,人们的灵魂才会受到震撼,因此,欣赏灾难片时,灾难意识,也即灾难性事件在观众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及对人所产生的精神影响尤为宝贵。虽然中国也是一个各种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但是我们国人的灾难意识远远不如美国、本等国家,灾难意识实际上也是一种独特的科学意识与文明意识,而只有具备科学与文明素质的国民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抗灾救灾。灾难意识,事实上也是一种生存意识的体现,它作为人的一种心理状态潜藏着,当受到外界突发事件刺激的时候,往往可以转化为一种精神动力,产生和控制人的反应与行为。“灾难性事件由于其破坏性乃至毁灭性后果,客观上对生命个体、社会和人类文明为逃避被淘汰的厄运而释放出所有的潜能和激情进而应战。因此说灾难意识是同人类自我意识共生的,是人之为人所特有的意识,是人类的一种永恒的忧患意识,正是有了这种意识,人类才能以微弱的力量坚韧而不绝望地向生存困境挑战,人类才能在同灾难的无数次抗衡中生存下来,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前进。”①

再者,追问道德困境。在灾难情境中,任何人都有可能面临道德抉择,自己逃生还是“救赎人类”?正如汶川地震后,我们对“范跑跑”的精神审判和道德争论一样。在灾难片中,总有两相映照的选择——极富献身精神的英雄和以牺牲他人为代价换取自己性命的苟活者。英雄角色的担当者,可能是掌握权力和知识的社会精英,也有可能是跌跌撞撞的小人物,不论如何,他们都是责任和希望的化身,任凭别人怎样绝望和逃避,他们的使命就是要拯救亲人,甚至拯救世界。比如《后天》的男主人公气候学家杰克博士,为了对孩子的承诺,执著地向最危险的境地进发,不断战胜途中种种常人难以克服的艰难,体现了如山一样高大的父爱,同时影片在角色塑造上也实现了很大的突破,即在这部电影中,无论科学家杰克还是他儿子山姆抑或是其他角色,他们都不是救世英雄,他们没有拯救世界,而是在拯救自己、拯救朋友、拯救亲人,可正是这样,朋友爱人受伤时的挺身而出、儿子遇险时不顾一切的北上救援,才更令我们动容,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二、观众审美愉悦中的现实反思

“我们观赏灾难片不光是因为我们要娱乐。也是因为我们内心有恐惧。面对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生态严重失调、对未来的失落,我们都觉得有某种恐惧情绪要吞噬自己的灵魂。而灾难片把观众确实有的恐惧和焦虑情绪表现到极致,在精神时空中贴合了人们集体无意识的灾难意识、死亡意识、生命意识。使观众在欣赏视听奇观的同时宣泄了恐慌情绪,对自己的生存境遇进行反思,这使得人们的精神生命得到满足。”②因为电影本身就是现实生活的一种记录方式,就像艾默里奇说的那样,“灾难电影会让大家警醒,居安思危”。灾难片利用灾难来临时的巨大恐慌营造生命的恐惧与绝望,进而造成观众紧张压抑的观影心理,同时这些灾难故事,尤其是由人类无休止的开采、掠夺所造成的环境恶化、生态危机,引发了观众对现实生活中已知和未知灾难威胁的共鸣,灾难影片的“柳暗花明”固然可以解除观影过程中紧绷的心弦,但对现实的反思却更加沉重和紧迫。

现如今的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大众媒介建构起来的“媒介真实”社会中,电影作为一种大众艺术形态,通过特殊的感光媒质,直观而具象地反映世界。灾难电影正是让观众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接受电影文本所传达的生态意识,从而建构社会大众正确的生态环境观念。“灾难电影表达了强烈的现代生态观念和深沉的生态忧患意识,并且还凭借其广大的受众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通过观众实现着对现实生态环境的优化和改良。”③在遭受灾难以前,人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往往处于酣睡状态,人们不会去思索诸如存在、自我、价值、人与自然关系这样沉重的哲学问题,忙碌的生活造就了浮躁的心态。只有面临生死关头,遭受生死考验,人们才得以窥见最真实的灵魂面貌,接受最深刻的灵魂叩击,许多灾难片,尤其是以反映生态危机意识为核心的影片,通过影像来书写现代工业社会进步所付出的环境代价,表达对地球生态的忧思与关切,传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念。电影《后天》即将结束时,总统的一席感言值得深思:“多年来,我们以为可以任意耗损地球资源而无须付出代价,但是,我们错了。”践踏其他物种的生命,带来的结果必将是毁灭自己,当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生灵涂炭,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满目疮痍,难道不应该为人类对自然资源贪婪的掠夺而进行忏悔与反思吗?灾难电影尽管进行了艺术加工和想象夸张,不完全是真实现实的记录,但是其深入浅出的科学理论,经得起推敲的叙事逻辑,特别是震撼人心的灾难场景让观众对破坏生态环境的恶果有了极其深刻的认识。这些认识会影响他们对保护生态环境的态度,并在常生活中付诸行动。

人类在改造自然中不当的索取行为所酿成的苦果最终需要人类自己面对,如乱砍滥伐造成的山洪暴发和泥石流、工业废气与汽车尾气等排放造成的大气污染和酸雨、工农业以及生活废弃物排放导致水污染,等等。许多灾难片正是面对全球性的种种生态环境问题,引导人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反思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然而,意识到问题并不意味着问题的解决,在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各方虽然在表面上都打着应对气候变暖、保护地球母亲的旗号,但实际上却各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盘算着如何迫使其他国家“埋单”而减免自己的义务。南太平洋岛国图卢瓦气候问题代表弗里在大会上曾毫不掩饰地说道:“今天早上醒来时,我哭了。作为一个成年人,这很难启齿,但我的国家的命运,就掌握在各位的手中,谢谢!”不知岛国的眼泪、益恶化的气候,何时能真正唤醒良知,让世界各国履行责任,肩负起破解环境难题的重任。

三、数字特技打造的视听盛宴

“现代电影是感官的盛宴,声、光、色的强刺激”,电影在叙述方式上追求事实逼真的现时性效果,灾难片的神奇之处就在于通过视听语言表现出恢宏大气的场面和灾难压境时的过程细节,它可以将地球上种种天翻地覆、生灵涂炭的灾难场景不可思议地再现于银幕之上,这在电影特技出现以前是不可想象、不可能完成的艺术创作。美国电影大师格里菲斯说:“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令人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电影这位艺术殿堂的‘第十位缪斯女神’正以我们所无法估计的潜在能力,神奇地发展。”灾难片更是数字特技最明显的受益者之一,尤其是数字虚拟影像生成技术的大行其道使得灾难影片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在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泰坦尼克号》一片中,为了重现海难的场面,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做了一个惊人之举:再造了一艘“泰坦尼克”。剧组为泰坦尼克号模型建造一个超大型水池,关键之处是它安装了由计算机控制的升降装置,这样就可以控制模型下沉,以表现沉船场面。电影《后天》的制作成本高达12 500万美元,而其中将近90%的预算都用来制作特技效果。《2012》在灾难片的特技效果制作上可谓“无与伦比”,它囊括了以往灾难片的曾经运用过的各种元素,并加以全面升级。

作为灾难片的两大利器——摧枯拉朽的毁灭和动人心魄的最后啾鸣,都离不开技术美学的支撑。艺术创新永无止境,数字技术介入电影制作后,极大地解放了束缚创作人员表现艺术想象、遨游艺术世界的技术镣铐,改变了传统电影拍摄的方式,不用摄影机同样能获得高度逼真的画面,背景画面、视觉元素,甚至人物塑造,都可以由电脑“凭空”创造出来,奇观影像不再神秘莫测,电影发展也在经历了有声时代、彩色时代之后进入了一个充满魅力的数字时代。毋庸置疑,由电影技术在影片中为观众所带来的新奇感和审美愉悦应该得到承认和肯定。

当然,事物发展总有一定的限度,过分依赖数字技术,也会面临电影艺术性的丧失,在数字技术大行其道的今天,有关“邪恶冲动代替了理性,感官刺激取代了艺术升华”“图像的泛滥使艺术更明晰也更表象”等批评也随之而来。有些影片过度炫耀本来是为电影艺术创作服务的数字技术,将其“极端化”“放大化”,甚至盲目认为只要有“数字特技”就是好电影,陷入“技术理性”难以自拔。本雅明曾经有这样一句经典论述:“‘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总以视觉奇观迎合流行趋势。”不可避免,以数字技术造就的灾难影片,若是脱离了引人入胜的剧情和发人深省的内涵,必然也将沦落为技术的附庸。

四、结语

对于灾难片的价值根源,有学者总结认为:“艺术是人以独特的方式满足人的生命需要的产物。……灾难片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的意义就在于它满足了观众的生命需要。”④

灾难影片之所以长盛不衰,可以唤起不同国家与民族的共同情感,关键在于灾难来临时对社会普世价值的展示与刻画。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观众通过灾难影片中灾难场景的集体记忆,从而对自然灾难、人为灾难乃至世界末的来临感同身受,从而在灾难意识和道德困境的拷问下,反思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看待社会发展所付出的惨重代价,如何去珍惜那些在常生活中常常被忽视的关心与被爱。

注释:

① 熊伟:《欣赏灾难时的生命反思——灾难片的审美价值研究》,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② 熊伟:《灾难、死亡、生命——灾难片的审美意义探析》,《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③ 夏伟翔、傅宗洪:《论美国灾难影片中的生态意识》,《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④ 封孝伦:《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参考文献]

[1] 熊伟.欣赏灾难时的生命反思——灾难片的审美价值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7.

[2] 熊伟.灾难、死亡、生命——灾难片的审美意义探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06).

[3] 夏伟翔,傅宗洪.论美国灾难影片中的生态意识[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

[4] 封孝伦.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张明(1980—) ,男,河南周口人,硕士,安阳师范学院教育信息技术与传媒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影视艺术与技术的研究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