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清透法治疗低热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清透法治疗低热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低热 清透法 辨证论治

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应用清透法选加银柴胡、白薇、青蒿、地骨皮等,既能散风火、宣利血滞,又能清血热、除骨蒸,配合和解、固表、宣利、温补、益气养阴、滋阴等法加减,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低热,每获良效,现介绍如下。

1、和解清透

本法用于素有心脾气血不足,外感病邪,而致营卫不和,或邪阻少阳而枢机不利的患者,多见于产后或经行外感的病人。症见低热头晕,面色苍黄,心悸气短,胸闷,恶寒口淡,舌淡、苔白,脉沉细。治疗此类患者,既要调和营卫,疏解少阳,又须清透热邪。方选桂枝汤或小柴胡汤加减。

例1 何某,女,38岁。2005年10月15日初诊。患者有高血压病史,9月20日感冒,第二天月经来潮,至今感冒未愈,低热(37.5℃),恶寒,咳嗽,汗出,口淡乏力,纳差,胸闷,动则气短,心悸,面色苍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证属心脾气虚,营卫不和,邪郁少阳。治宜调和营卫,疏解少阳,清透邪热。柴胡桂枝汤加减:柴胡、桂枝、党参、炙甘草、炒杏仁、厚朴、地骨皮、青蒿、白薇各10g,炒白芍12g,生姜3片,大枣6枚。3剂后,热退,精神好转,恶寒、汗出、胸闷消失,但仍咳嗽有痰,头晕心悸,胁胀,舌质淡白、少苔,脉沉细。上方去青蒿、白薇、地骨皮,加陈皮、半夏、白术、茯苓各10g,续服4剂而愈。

按:患者外感风寒,卫气受伤,营卫不和,而见发热,恶风寒,汗出等症。然适逢经至,外邪乘虚而入,郁于少阳,故见胸胁满闷;因素有心阳不足,脾不健运,而有纳差,口淡,面色苍黄,动则气短心悸。故用桂枝、党参、炙甘草、大枣健脾补气、温养心阳;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调和营卫、宣肺降气、疏散风寒;用柴胡和解少阳枢机;青蒿、白薇、地骨皮清透内陷之邪热。诸药合用,使营卫调和,少阳疏利,邪热得透,心脾得养而愈。

2、固表清透

本法多用于肺气不足,卫外不固,常患感冒或外感后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之患者症见低热,头重头疼,鼻塞,周身不适,体倦恶风,动则气短汗出,面色苍白,舌质淡红、苔少,脉浮缓等。治宜益气固表,清热透邪。方选玉屏风散加减。

例2 王某某,男,4岁。2004年5月10日初诊。患儿自4月20日起,反复感冒发热。症见发热(37.8℃),面色苍白,消瘦,汗多口干,烦躁不安,精神欠佳,手足欠温,大便稀,纳差。舌质淡白、苔少,指纹浮紫而淡,脉浮弱。证属脾肺气虚,卫外不固,积热内扰。治宜益气固表,清透邪热,消积健脾。玉屏风散加味:黄芪20g,防风、青蒿、银柴胡各9g,地骨皮、炒白术、白薇各10g,炒麦芽15g。服药3剂后,热退,精神好转,余症均减轻,续服3剂后,以玉屏风散合异功散又进3剂,以巩固疗效,随访2年,未再复发。

按:患者由于肺气不足,卫外不固,故面色苍白,汗多且反复感冒;更因脾虚不运,食积内停,饮食不养肌肤,所以纳差消瘦,便溏;热积于内,津液受伤,阳气不能外达而见口干烦躁、手足欠温等症。故用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止汗;炒麦芽、炒白术消积健脾;青蒿、银柴胡透邪外达;地骨皮、白薇清内伏之热邪,使之消积清热于里,透邪外达于表,固表拒邪与外,既防复感外邪,又清透里热而奏功。

3、宣利清透

本法多用于久患湿温,邪伏阴分,而湿热未除之患者。症见低热头疼,体倦身重,周身酸疼,纳呆胸闷;舌质红、苔黄腻,脉浮缓等。治宜宣利湿热,清透阴分伏邪。方选三仁汤加减。

例3 赵某某,男,52岁。2005年8月10日初诊。患者低热头疼,咳嗽吐黄痰已有两月余,伴体倦恶寒,身重纳呆,全身酸痛。症见面色苍黄,胸中烦闷,低热(37.4℃),头疼,咳嗽,吐黄浊痰。舌质红、苔黄腻,脉浮缓而数。证属湿热蕴郁,邪伏阴分。治宜宣利湿浊,清透邪热。三仁汤加味:炒杏仁、地骨皮、白薇、川朴、法半夏、羌活各12g,通草、白蔻仁、淡竹叶、青蒿各10g,芦根、薏苡仁、滑石各30g。服药7剂后,热退,头疼、周身酸痛消失,但仍咳嗽吐痰,鼻塞纳差,舌苔白厚,脉浮稍数。此乃伏邪已透,浊湿未解,改藿朴夏苓汤加减续服5剂而愈。

按:患者外感湿温,邪束肌表,而有头疼恶寒、发热、身重体倦、全身酸痛之症,然而湿热郁滞日久,邪陷与内,气机受阻,宣降失调,故面色苍白,胸中烦热,咳嗽,痰多黄浊,苔黄而腻,脉浮缓而数。治用三仁汤宣利湿浊,加地骨皮、白薇、羌活、青蒿等清透内郁之热邪,使湿去而热不留,故可奏效。

4、温补清透

此法用于饮食劳倦,中气受伤,邪热内伏,清之不能,补之不可者。症见发热,甚或高热(38℃以上),头晕,头疼,口干欲热饮,气短懒言,声低乏力,纳呆便结。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沉细而无力。治宜温补中气,又要清透邪热。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

例4 陈某某,女,48岁。2005年2月25日初诊。患者发热1周,体温38-39℃,几经治疗,仍不见好转。症见体温仍38℃,伴有头疼头晕,口干欲热饮,口淡恶心,体倦失眠,气短乏力,声低懒言,面色苍黄,3天未解大便,尿清。舌淡、苔少,脉沉细无力。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380μ/L,诊为甲型肝炎。证属内伤发热,乃脾胃虚损、中气不足、湿热阻滞。当用升阳益气,补中除湿,助以清透虚热之法。补中益气汤加减:党参、炒白术、茯苓、天花粉各12g,升麻、银柴胡、陈皮、白薇、胡黄连、青蒿各10g,芦根、黄芪、板蓝根各20g,当归15g,甘草6g。4剂后大便得下,每日一行,热退至36.9℃,头疼头晕、口干纳差好转,但仍失眠乏力,气短恶心,舌质淡红、苔少,脉细无力。守上方加减治疗半月余,ALT正常,其他症状均消失。

按:患者虽发热,然口淡泛恶,口干而欲热饮,小便清长,舌淡白,脉沉细,系热在外而寒在内;又有面色苍黄,体倦乏力,气短懒言,苔少,脉细无力等一派中气不足之症。大便三天不解,乃中气不足无力行舟之故,而绝非热结阳明;头疼头晕乃外感风热之邪乘虚客于肌体;查ALT增高,乃湿热阻滞、肝失疏泄所致。故治疗用补中益气汤甘温除大热,加青蒿、胡黄连、银柴胡、白薇、板蓝根等清透虚热;而热病必伤津液,故用天花粉、芦根生津养阴止渴。温补与清透除湿热熔于一炉,故能取效迅速。

5、益气清透

此法多用于夏季暑热伏于阴分的患儿,暑邪易伤津耗气,且暑多挟湿。症见:发热无汗,口渴频饮,尿多,消瘦。舌质淡红、苔白厚,脉浮数,指纹淡紫等。治宜益气养阴,清透暑湿。方选清暑益气汤加减。

例5 刘某某,男,6岁。2005年7月18日初诊。患儿自5月初发热,开始高热,经治疗后,时高时低,高热时烦躁纳差,低热时食欲精神如常,无汗出。近一个月来,频繁喜饮,尿多。症见消瘦,发热至37.9℃,口渴尿多,无汗。舌质淡红、苔白厚,脉浮数,指纹淡紫。此乃暑湿内困,气阴两伤。治宜益气养阴、清透暑湿之法。清暑益气汤加减:藿香10g,扁豆花、石斛各15g,地骨皮、白薇、白术、通草各9g,黄芪12g,防风、青蒿各6g,甘草5g。3剂后热退,小便减少,仍有微渴,余症均减轻,舌质淡红、苔薄白。处方:党参、黄芪各12g,怀山药、扁豆花、地骨皮各10g,青蒿6g,石斛15g,防风5g,甘草3g,5剂而愈,追踪1年,未见复发。

按:患儿发热日久,兼挟暑湿内困,暑易伤津耗气,气阴两伤,邪热内陷,热更难清。由于气虚不摄,故见面色苍白而尿多;热邪伤津,气不摄津,使津液耗损,故无汗、饮水自救;然暑湿之邪蕴蒸于里,故苔白而厚,脉浮而散。治用清暑益气汤加减。益气养阴,清透暑湿,使暑湿得消,气阴渐复,而诸症皆除。

6、滋阴清透

此法多用于肝肾阴虚,外感邪热,或阴虚内热的患者。症见低热,面色潮红,唇红口干,腰疼体倦,头晕胀痛,舌红无苔,脉沉细数。治宜滋养肝肾,清透邪热。方选六味地黄汤加减。

例6 吴某某,女,26岁。2005年4月16日初诊。患者素有肾炎史,反复低热。症见低热,以午后为甚,体温37.3-37.8℃,伴有腰痛,体倦,头胀而重,心烦闷,尿黄有泡沫,面色潮红,唇红,舌质红、苔白,脉沉细数。尿常规:蛋白质,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颗粒管型、透明管型十。证属肝肾阴虚,湿热内蕴。治宜滋养肝肾,清透湿热。六味地黄汤加减:熟地15g,茯苓、地骨皮、旱莲草、车前草、白薇各12g,青蒿、泽泻、丹皮、女贞子各10g,黄芪20g。7剂后低热已消,但仍有头晕腰酸,舌红、苔白,脉沉细。尿常规:蛋白质,红细胞0-2,白细胞2-3,上皮细胞质,未见管型。守上方加减治疗2月,以资巩固。

按:患者素有阴虚,今肾阴不足,阴不潜阳,虚阳上泛,而有低热,腰酸疼,心烦闷,面潮红,唇舌红,脉细数等症。然阴虚而湿邪困阻,故尿黄而有泡沫,体倦头胀而重。用六味地黄汤三补三泻,滋养肝肾为主,加旱莲草、车前草以祛水湿之邪,助以青蒿、地骨皮、白薇清透骨蒸劳热;黄芪、女贞子有消除蛋白尿之作用,诸药配合,药后热除,余症均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