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领略风景 丰富意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领略风景 丰富意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1课《搭石》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每年进入秋天时,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以方便大家出行。作者以此告诉我们,搭石是家乡的一道风景,是家乡人民友好情感的纽带,美好品质的象征。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采取多种形式读课文,在读中领略家乡的那道风景,在风景的欣赏中得到语言的发展、情感的熏染。还可以根据课文特点,以搭石为抓手,带领学生走进文本,阅读理解,想象描述,再现情境,让语言的内涵借形象展示,让搭石的功能借情境呈现。

一、初知“搭石”,浏览“风景”全貌

1.明白“搭石”的意思。为让学生尽快把握课文内容,浏览搭石这道亮丽的风景,教师可先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然后再默读课文,画出带有“搭石”的句子,联系句子想想“搭石”的意思,通过交流点拨,让学生明白“搭石”在文中有三个意思:(1)石头;(2)在小溪里摆上石头;(3)小溪里摆成的石头路。

2.读中感悟内容。接着,让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课文围绕“搭石”写了哪些内容?你从这些内容中分别感受到了什么?自由交流后,鼓励学生用小标题概括内容,并同时说出对各部分内容的感悟:摆“搭石”,提供方便―重“搭石”,确保安全―走“搭石”,动作快捷―让“搭石”,谦让互助。

3.初步了解内涵。整体感知课文后,让学生联系课文,说说对“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句话的理解,并说说自己从这道风景中感受到了什么,以促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感受家乡人民的淳朴善良,使学生初步了解“风景”的内涵。

二、亲近“搭石”,感受“风景”内涵

课文最后这样叙述:“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这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作者叙述“搭石”,就在于赞美家乡人民美好的情感。教师可抓住情感蕴含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想象情境,描述画面,感受那亮丽的风景。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让学生说说对句子的理解,使其明白:“搭石”是桥梁,联结着故乡的小路;“搭石”像纽带,联结着人们的情感。进而由“美好的感情”引导提问:文中哪些句子表现出了乡亲们的美好感情呢?让学生画句子,写体会,进行互动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想象,相机训练,充分展示小溪边的“风景”,让学生感受乡亲们的“真情”,理解“风景”的内涵

1.在摆搭石的“风景”中感受真情。对“搭石”的形成,课文这样交代:“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仔细阅读可知:“搭石”虽简单,但却是家乡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结晶,善良和淳朴的体现;“搭石”是一道风景,而搭石的过程更是一道风景。可依据上述句子,引导学生弄清搭石过程:测水深、选石头、搬石头、摆石头,进而结合课文插图,以“那天,我来到小溪边,见村民们在忙着搭石,好一派热火朝天的场景啊!你瞧……”为开头让学生想象描述,在劳动场景的再现中感受人们美好的情感。

2.在重搭石的“风景”中感受真情。课文有这样一段话:“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这表明“搭石”难以一劳永逸,随时需要“调整”,这任务总由村中“上了年岁的人”自发而主动地承担。对此,作者虽一笔带过,但其形象内涵和情感内涵都很丰富,可让学生在形象再现中感受情感。可先引导学生想象:有哪些上了年岁的人,他们为什么赶路,看到“搭石”需要调整,会怎样停下脚步“修路”,然后让同桌想象表演,展示情境,并指名登台展示。可以展示这样的情境短剧:

(画外音:这天早晨,爷爷送小强去上学,他们来到了小溪边。)

爷爷:(停住脚步,用手指了指脚下)小强,这块石头不平稳了,我找块石头替换一下,你等会儿。

小强:爷爷,我得赶去上学,要不会迟到的,等您送我去学校回转时再换吧!

爷爷(摇摇头):不行啊,这样不安全。特别是小孩和老人从上面走,不小心会踩到水里去的。

小强(环顾四周):周围不见一个人,暂时不会有人从这里走的,先去学校吧!

爷爷(斩钉截铁):事不宜迟,重搭石头要紧!保证你不会迟到的。

通过情景展示,学生对句子蕴含的形象和情感有了深切的感受,再引导借助朗读,体会蕴含在“无论”“只要”“一定会”“直到”“才”等词语中的情感,并通过朗读表达这种情感。精彩的表演,动情的朗读,会使学生的语言得到训练,情感得到熏陶。

3.在过搭石的“风景”中感受真情。对人们过“搭石”的情境,课文作了较多的叙述:“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上述句子,集中表现了乡亲们互敬互让、尊老敬老的品质。为让学生感受真情,可先引导学生朗读,想象情景,进而要学生设身处地回答问题:(1)如果你来到小溪边,恰好看到对面也有人要过河,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2)如果你是青年人,看到老人恰巧也要过搭石,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让同桌选择上述一种情况,想象练说,然后上台表演。)可以展示这样的表演:

表演一:

甲(招手):这位大哥,你先过吧!

乙(摇摇头):我没有什么急事,你先过。

甲:我也没有什么事,你就别谦让了。

乙:你比我年长一些,还是你先过吧。

甲:别推了,我们几乎是同时到的,谁先过都无所谓。

乙:所以你先过吧,反正都要过,下次碰到这种情况,我先过不就得了。

表演二:

甲:(一抬头):老爷爷,您早!您老要过河?

乙:(点点头)是啊,小伙子,你早哇!

甲:(摇摇手)老爷爷,您先别走,等我来背您。

乙:谢谢你!小伙子。没事,我能走,你先过河,我稍后走。

甲:(快步上前)好的,我来了。好了,老爷爷,您看这“搭石”,不很平整,我不放心,来吧,让我背您。

乙:(推让)不要!不要!我能自己走。

甲:(看了看对岸)老爷爷,那边人就要到了,我赶紧背您,来吧。(伏下身子背老爷爷)

乙:真是太谢谢你了!

甲:(摆摆手)别谢!别谢!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嘛!

这样的表演,让语言变成了画面,学生进入了角色,展示着语言情境,让学生置身于道德实践,充满友情的话语在耳畔响起,和谐悦目的画面在眼前浮现。这既是语言的训练,也是精神的浸润。

为强化言语训练,还可再让学生选择上述情境,通过口述或练笔,对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进行描述,以促进感悟,训练表达。如:背老人的情境可这样叙述:这天,有位年轻人走到小溪边,看到一位老爷爷也要走搭石,心想:老人走搭石很不方便,我应该背他。于是,他连忙走过去说:“老人家,让我来背你过去吧!”说着伏下身子,可老爷爷说:“谢谢你,年轻人!还是我自己走吧,不麻烦你了。”“没关系。”年轻人不容分说,背起老人就小心翼翼地走搭石,还不时提醒老爷爷要抱紧自己。走过了搭石,老爷爷笑着说:“真是太谢谢你了!”年轻人摆摆手说:“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嘛!”

对走“搭石”的技巧,课文这样叙述:“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这是看得见、听得到的奇妙风景。在感受了“搭石”情感内涵后,上述句子可借助朗读想象而感悟。老师可先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而引导描述所见所闻。如:大家秩序井然,动作整齐,步调一致;如:溪水清清,清波荡漾,人影若隐若现,仿佛一幅美妙的画……再让学生自由朗读,想象画面,要求读出节奏感。这样引导,既是课文的朗读,也是画面的展示;既是情境的描述,也是情感的表达。

三、完善“搭石”,丰富“风景”意蕴

过搭石的技巧,对山区的人们不足为怪,而外来人并不知晓。可见,为了让每个过小溪的人都知晓过搭石的方法,需要对“搭石”进行完善。而对过搭石的方法和技巧,文中作了详尽的叙述。为此,可这样引导:同学们,“搭石”是家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有这么一天,家乡成了著名的旅游景点,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那么,走搭石是需要技巧的,如稍不注意,虽不会出什么大事,但把衣服鞋袜弄湿会让人扫兴的。如果我们是家乡的孩子,不妨在小溪的两岸各立一块“警示牌”,对过搭石的技巧进行提示,让游客顺利地过小溪,满意地欣赏景点,这不但尽到了我们的一份责任,同时也让“搭石”这道风景会更加亮丽。

“警示牌”的设计,既是语言的运用,也是责任的担当,是语言与精神融合的言语实践。通过对课文的细心阅读,对语言的精心揣摩,学生一定会写出让人满意的“警示牌”,以表达家乡人民对游客的欢迎,对外宾的热情。在这样的语言训练中,家乡人民的美好品质一定会在学生心中深深地扎下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