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如何利用知识迁移规律进行课堂有效讲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利用知识迁移规律进行课堂有效讲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新旧知识联系非常紧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利用知识迁移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本文从五个方面,对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利用知识迁移规律进行课堂有效讲解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数学教学知识迁移有效教学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常以某种方式联系起来,并能够在数学问题的解决中发挥作用。数学新知识的掌握总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着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学生对已经掌握的不同数学知识进行组合,往往可以形成新的数学知识,这就是迁移规律。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前面知识的学习,往往是后面有关知识的基础,新旧知识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教材本身的编排也十分重视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使学生在以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知识间迁移,掌握新的知识。数学课没有不与旧知识产生联系的,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怎样合理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进行有效地讲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呢?

一、重视引入技巧,把握知识的联系,精心设计复习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新知识引入的技巧。先组织好预备知识,可以提问、回忆等形式,造成良好的定势准备接受新知识,教师应该向学生展示教学目标。这样有了已有知识的铺垫,又有教师的导向作用,学生就可以实现知识的迁移,去接受新事物,接受新知识。教师的教学目标要有层次地展开,有步骤地实现,重点问题要强化讲解,但是如果教师讲授的内容枯燥,形式单调,语调无变化就更容易引起疲劳;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自制能力不强,便会抑制迁移的发生。在数学教学中,适当运用直观教具(模型)、电化教学手段、色彩、变化语调等方面的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使学生大脑皮层细胞保持兴奋,抑制疲劳,使学生在接受知识时处于良好的生理状态中,可以激发迁移,教学效果会更理想。

同时,迁移依赖的是知识间的共同联系点。教学新课时通过复习铺垫,挖掘出新旧知识的共同点,导出新知识,再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例如,教学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题时,根据题目的类型,我是这样设置复习的和进行引导讲解的:

育才小学三年级有3个班,每班40人__________。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多少人?(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补充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一道需要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

师: “求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多少人,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生:三年级和四年级各有多少人。

师:“三年级有多少人,题中有没有直接告诉我们?

生:没有

师:怎样求?

生:40×3

师:四年级有多少个人?题中有没有告诉我们?

生:没有

师:怎么办?

生:补充

于是我指定学生补充条件,然后指名口头列式解答。通过复习题复习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再把复习题中学生补的条件改为:“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有38人”,很自然的过渡到新课。这样就突出了重点,分散了难点,便于知识的迁移。

二、利用生活实际,进行知识迁移的引导

数学具有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又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往往需要借助形象直观。如今教材的编排也体现出这一点,通过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实际的直观形象思维进行知识迁移,抽象出数学知识。

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就是通过把一块饼干平均分成两块,每块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 12 。又通过把一张长方形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它的三分之一,写作13 。又让学生把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 )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一,写作( )( ),就这样利用生活实例和实际操作的直观形象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几分之一。

三、利用类推加速知识迁移,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

类推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这种推理比较简单具体,虽然推出的结论不一定都正确,但这种推理有很大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这种方法加速知识迁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例如,教学多位数的读法、写法(含有三级的数)时,引导学生从含有两位数的读法、写法类推到含有三级数的读、写法;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类推到亿以上的数的大小比较;从求一个亿以内数的近似数,类推到求比亿大的数的近似数;从乘数、除数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类推到乘数、除数是三位数的计算方法。这样由已知到未知,使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出了触类旁通缩短了知识迁移的过程,从而更好、更快地掌握新知识,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四、精心设计练习,使知识再迁移

练习,是学生应用知识的一种重要形式。知识的应用也可以看作是知识的再迁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一般从表面理解到比较深刻理解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应重视练习的设计,有意识地设置具有层次性的拓展练习,为今后学习打下更好伏笔。

如,在教学完乘法的意义后我设计了这一组练习:

8+8+8+8+8+8= 7+7+7+7+7+7+6=

6+6+……+6+7= (一共有99个6)

重点让学生说出解题办法;

又如:在教学完三角形的分类后,出现这样的问题,“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当教学完分数的基本性质、完成基本练习后,再设计这样的问题:一个分数的分母是7,当分母增加14后,要使分数大小不变,分子应( )。

通过这些练习设计与讲解,不仅可能使知识得到再迁移,而且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好训练,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也得到培养。

五、恰当将知识对比,有效地防止学生产生知识的负迁移

当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与新学习的知识彼此相似而又不完全相同,或原先学习的知识不稳定、不清晰时,有些已有经验,会产生不易觉察的导致学生学习的负迁移影响。由于学习涉及到先前经验的迁移,所以一个人现有知识也能成为学习新信息的障碍。如学生初学乘法时常与加法混淆,学习a2常与2a混为一谈,学习面积常与周长混淆,学习表面积常与体积混淆,化简比又常与求比值混淆……教学时,需要通过比较思辨、议错评错等办法,有效地防止和纠正负迁移。

从上面所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迁移规律对数学学习的影响,它不但能使学生在学习时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而且还能使师生在教学活动中产生无穷的乐趣甚至有所创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迁移的空间相对广阔,内容也极其丰富。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如果能合理利用迁移规律去引导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但可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还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