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阅读教学的困惑试论教学思路的新突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阅读教学的困惑试论教学思路的新突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按照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在对文本的处理方面,大多有一个基本的思路,即由整体把握、问题探究、练习说明三个层次构成,由此在教学中也形成了以下教学模式:整体感知文本,然后问题探究,再然后进行语言揣摩,最后进入课堂练习环节,完成语文阅读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这种教师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却进行得十分艰难,使得语文阅读教学充满了困惑

一、整体感知要抓好思维训练

学生通读一遍课文,或者播放一遍课文录音后,学生就算基本对文本熟悉并有了印象,由此教师就要带领学生进行整体感知。而实际上,学生对文本到底有多少感知呢?显然,这与接下来阅读环节所要达到的要求相差太远。学生在刚接触课文之后,往往对文章所讲的内容一知半解,头脑中一片茫然,根本无法达到整体感知的效果。那么该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笔者认为,学生无法整体感知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整体感知的思维方法,此时教师就要从整体感知的系统方法入手,进行相关的思维训练。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学会感知什么,怎么感知,找到感知的思路和方法。如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整体感知,这是鲁迅先生一篇篇幅较长的散文,对于学生而言,想要一下子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显然是困难的。但是如果转换方法,从思维的角度切入,则可以让学生先重点把握文章的整体,即怎么开头、结尾,怎么安排详略、主次,如何进行过渡和衔接,在情节的展开中有怎样的开端、发展、高潮以及结局。通过这样的引导和训练,学生能够对文章建立一个整体的概念,即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学习一篇文章,我们首先要从抓住作者的思路开始。此时,教师可以进行听读的实践训练,让学生一边听读,一边进行想象和感受,跟着作者的思路并逐步接近作者的思路,体会文中的情感,梳理文本的线索,实现整体感知。

二、问题探究要重视导读方法

问题探究是阅读教学中一个较为重要的过渡环节。当学生对文本有了整体感知,势必会产生很多疑问,此时这些疑问该怎样解决呢,就有了探究的内在心理需求。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没有进行有效的整体感知,学生对文章的思想、情感、态度等也就无法实现共鸣,在进入问题探究时就会显得茫然无措,不知所云。笔者认为,此时问题探究需要的是对导读方法的训练。那么该如何做呢?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导读方法的引导,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其中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结构模式,此时文章的思维、结构和语言特点都需要进行整体探究,这时候结构模式可以作为导读的关键;另外,从表达方式看,有不同的思维轨迹和独特的逻辑性,也可以作为导读进行引导;还可以根据详略取舍来导读,或者根据问题的切入口进行导读。

如在《社戏》中,文章的重点是结尾一句:“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再也没有吃到过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那夜的豆真的很好吃,那夜的戏真的很好看吗?显然,学生是无法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的,但这恰恰是作者所要表达的重点――他这样说反话,其实是想要表达一种思想。那么如何理解和把握这种思想呢?此时可以从小说的人物这个角度展开导读,让学生根据内容展开问题探究:从详略主次考虑,可以将文本分为几个层次?情节部分有哪些是重点?从中能够看到作者要表达的童趣在哪里显现?由此学生获得了导读方法的系统化训练,理顺了问题探究的思路,对重点也有所把握。

三、语言揣摩要加强定向训练

语言揣摩是对文本中语言环境的整体考量和细节把握。在初中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层次和差异决定着语言揣摩的效果,不同层次的阅读思路和方法也截然不同。

笔者认为,加强定向阅读训练,是进行有效的语言揣摩教学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三个层次。其一关注文采,从语言的形式上让学生感悟作者的思维之美。这个层次的训练要从美文的选取入手,让学生观察、体验生活中的点滴,并能够体会语言是生活的完美载体。如教学《春》时,学生通过语言形式的美,体验到朱自清对春天的感受:小草是可爱的,发出来的芽儿是嫩嫩的,绿绿的,还是偷偷地钻出来的。于是在头脑中便显现出这样一个画面,并有了丰富的想象:小草经历了一个冬天的沉寂之后,终于可以像个孩子那样,展露出可爱的生机,而此时的人们也在花园中欣赏小草的美,体验小草带给自己的快乐。由此,学生体会到观察生活和体验生活与语言结合的美之所在。

其二关注形神兼备,让学生体验文意之美。如教学《背影》时,朱自清仔细描写父亲爬过铁道买橘子给自己的那一幕,可以说是形神兼备的典范。教学中,学生一边听读朗读录音,一边进行情感感悟和想象,并能够假想自己就是作者,就在经历这样的一幕场景,看到自己的父亲在惨淡的人生境况下,依然放下一切担心自己的儿子,这样才能获得深刻的感悟。

其三关注神与形的统一和过渡,让学生由形入神。在阅读中学生能够根据作者的情感走向,忽略语言形式的表达,而是基于作者的思想,并能够一路畅通无阻,与作者达到完全的沟通和交流,这便是语言训练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