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财政宏观调控问题与对策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财政宏观调控问题与对策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财政政策是政府用以调控经济的主要工具,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十几年时间当中,充分发挥了财政政策的作用,确保了经济稳定、快速的发展。在未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必须继续完善财政政策,加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

关键词:财政政策;宏观调控;经济结构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3-0101-01

1 目前我国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

1.1 经济建设支出比重过大

长期以来政府直接投资比重过大。同时,由于经济建设支出刚性强、持续时间长,对经济的影响往往超出预期,如1998年采取积极财政政策后,全国各地利用中央举借的长期建设国债收入以及地方和银行的配套资金,兴建了一大批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其中有不少项目在积极财政政策退出时仍在建设之中,这些在建工程项目需要大量后续资金投入,积极财政政策的退出,将会使这些在建工程项目的后续资金来源失掉既定渠道的支撑。

1.2 财政对教育投入不足且分配不公平

据有关研究表明,教育不公平是造成贫富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还存在较严重的不公平问题,虽然我国已在2006年起实施对西部农村的所有中、小学生实施免学、杂费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乡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的问题,但由于教育经费的投入仍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惯性,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仍需时日。

1.3 财政支农投入不足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将近8亿农民,尽管每年有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工进城打工,但在农村仍有近3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总体来说,这几亿农民的收入仍处于较低水平,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是未来拉动我国内需的潜在动力。中央近年来加大了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力度,财政支农比重从1998年的10.69%到2002年的7.17%,随后的几年也都维持在7%左右,但仍低于发展中国家8%的水平。

1.4 社会保障支出比例过低、覆盖面不广

社会保障和福利支出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稳定器”,是影响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是现代社会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要求。然而,目前我国的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只有8%-10%左右,离我们要达到的15%-20%的水平还相差甚远,更无法与发达国家30%―50%和发展中国家20%的水平相比。其次,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广,我国目前已初步建立起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但农村居民、进城务工农民等非城市户口人群尚未能享受到这一公共服务。

1.5 税收在调控经济中的作用仍未充分发挥

税收是经济活动成本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制度设计直接影响到企业、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目前的税制显现出不完整、不适应、不公平等问题,限制了其调控经济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目前生产型增值税不利于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有抑制投资的作用,与我国下一阶段发展自主创新产业不相适应;个人所得税仍采取分类课征的方式,不同来源收入税负不一,不利于税收的监管,限制了其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职能;消费税虽然在2006年进行了调整,但其税基仍然过窄,限制了其调节居民消费结构作用的发挥;资源税设计还不完善,在调节资源使用,实现中央关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目标的作用还很有限,等等。

2 完善财政政策,加强宏观调控

2.1 调整经济建设支出,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相比较而言,经济建设支出对经济的影响更直接、见效更快,但它也存在刚性强、周期长、过度干预资源配置等缺陷,会削弱市场配置资源的力量,造成宏观经济过于依赖政府调控的局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政府职能的转换,要求财政用于经济建设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应有所降低;由于政府投资对经济会产生“乘数”效应,当前经济“过热”的形势也要求政府在项目投资方面应总量控制,并对经济建设支出的结构进行调整。

2.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大农业投入,优化投入结构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处于短缺状态,其经费主要来源于农民自酬资金和农业相关税费,农村税费改革打破了原有的公共品供给机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适时的提出,为解决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提供了机遇,中央这几年逐步扩大了支农力度,但离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下一步应逐步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2.3 加大教育和科研的投入力度

人力资本是经济集约增长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现阶段不仅要稳步扩大义务教育的投入规模,还应加大对职业培训的投入力度,这对于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劳动者再就业的层次、推动全民素质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在科技创新投入方面,一方面,政府应承担起促进科技进步的主要责任,加大对科学研究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还应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的政策优惠,同时加大科技研发环境建设,为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创造条件,引导民间资金进入科技创新领域。

2.4 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一方面,稳步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农村过去传统的依靠家庭、土地的保障模式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今后应逐步建立起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初始阶段,可以由财政每年拨付一定的资金作为启动,以后逐步建成基金运行模式;另一方面,应逐步将进城务工的农民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农民工为城市各项事业发展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理应有权享受城市公共产品和服务。

参考文献

[1]马海涛,曾康华.我国财政发展预测与政策选择研究[J].财政研究,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