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曾晶: 女儿高考我为何心也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曾晶: 女儿高考我为何心也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每天骑车2小时,只为准点给女儿做饭”

曾晶个子高、速度快,是个不错的篮球手。不过这是20多年前的事了,自从有了女儿小讷,或者说自从她北大研究生毕业开始,她就很难有大块的时间来锻炼自体,更别说上场比赛了。年近半百,她又把自行车拣起来了,每天骑2个小时,就为了能准点给女儿做两顿饭――小讷高三了,老师说这一年一定要加强营养。

曾晶是技术专家,小讷上初中时,她在国家某部属事业单位,工作中报告多、加班多、出差多,上班还要由南向北纵贯大半个北京城,每天在班车、公交车上吃饭、小憩、工作都是难免的。北京交通的时间成本太高,自己开车耗时、耗神还不如公交系统有保障。2008年老天爷像是专门照顾曾晶,她加入了部委新成立的一个司处,上班的路程少了一多半。这一年,小讷也考上了一所离家有半个多小时自行车车程的很不错的高中,母女俩都松了一口气。可到了2009年中,曾晶下决心为女儿做好早晚两顿饭的时候,难题又出现了。早晚六点做饭,之后之前都正赶上北京的交通高峰,原本四十分钟的公交车程,会出现太多超越想像的变数。上班迟到不说,孩子的正点饮食就难以保障。曾晶想起在清华读本科时,一辆破自行车勾勒出宿舍、食堂、教育的黄金路线图,干脆拣起了阔别多年的自行车。虽然一个来回就要近两个小时,但不怕堵,准点。经过最初2周“上三楼都两腿发抖”的适应期,曾晶坚持下来了。

那段时间,她最怕加班。公务员的工作不能随便带回家里,每每遇到加班,她总是提前打电话给女儿让她自己吃点好的。即便如此,平时做饭的时间一到,她还是会坐立不安,工作完全失了往日的效率,小讷到是无所谓,每次妈妈加班回家做好饭都八九点了,她的零食早吃饱了。半夜加餐时也懒得热剩饭,接着吃零食。“还好女儿口壮,从小什么都吃,几个月的时间还扛得住。”高考过去一年多了,曾晶说起这事儿还觉得特对不起女儿。如今小讷的大学有直达的公交车到家,天气热的时候,她更愿意回家蹭饭,哪怕依旧只有零食。

小讷一进大学,曾晶就发现自己突然失去了骑车的勇气,风雨寒暑,年近50的人每天2小时,吃不消了。

“知识改变命运?”

高考结束了,不用再操心孩子的身体。现在最让曾晶操心的,是小讷的情商。

她觉得孩子生理发育并不晚,但心理发育迟缓。孩子不注重生活小节或许还是小事,但如今这位大学女生一回家,家里立刻变得到处乱糟糟,每一件东西都可以出现在它根本不可能出现的地方;一旦曾晶吩咐女儿做点家务,换来的是漫长的等待,是唯一可能和小讷吵几句嘴的机会,然后是毫无例外的自己亲自动手的结局。“我想我顶多伺候她到结婚,一代还一代吧。”在这件事情上,曾晶特别无奈。

早年间,曾晶的父母出差,外婆又得了结核,12岁的曾晶自己做饭还要照顾老人。可现在,曾晶前一段时间重病住院手术,小讷也只是看看,别人让她做什么她做什么,听不到一句主动关心人的话,更看不到她主动做做家务。躺在病床上,曾晶常常回想起孩子小时候跟她爸爸两个人勾肩搭背地出去玩,自己在家休息时羡慕加惬意的心情;回忆起自己和小讷一起逛商场时的轻松,一起聊《加勒比海盗》时小讷的乖巧。

想想从幼儿园起,孩子的每一点成长自己似乎都没有太多的交流与互动。小讷小的时候是大人忙,上学了以后是大人忙,她也忙。确实有很多遗憾,但大环境下的个人,又有什么办法呢。上幼儿园时,曾晶问孩子在学校吃什么了,和什么人玩了?孩子总会说“忘了”,一直到成年、进入大学,仍然是问了才说,吃饭时也只是说说新闻和社会上的事儿,更多的时候都是大家自己干自己的事儿,工作、学习。从小到大,自己甚至没想过孩子会不会觉得孤单。

小讷的历任班主任倒是想得比曾晶乐观。初中班主任说:“我们班的孩子我特放心,男孩女孩都傻乎乎的,没有谁跟谁谈恋爱的,特别好,我特别喜欢班上的孩子。”高中班主任也持差不多地“幸运说”。有一次曾晶半开玩笑地问小讷:有没有男生喜欢你啊,小讷说“妈妈你有病吧”,然后就不说了。

孩子大一了,年长的同事很有经验地向曾晶传授:你家孩子大一千万不要鼓励她交男朋友,大二一定要鼓励她,否则大学没有这种经验,出来到工作单位后是很大的缺失。曾晶仍然不敢确定小讷的关注,对未来的那位大二男生来说,是不是一种幸运。这难道就是所谓的“知识改变命运”吗?

“一代不如一代”的迷题

除了女儿的情商之惑,曾晶的心里还有一块被女儿的高考引发的,自己都不敢过多触碰的“禁地”:为什么家道日隆,单从学习上讲,家里却“一代不如一代”了呢?

曾晶的父亲是清华建筑系的高材生,母亲是北大医学院的毕业生,又双双是留苏的研究生,在各自的学术领域都颇有威望。曾晶自己也就读于父母的母校,但十分之差没有考上一直心仪的清华建筑系,被调配到最不喜欢的工程化学系“忍着读了5年书。”为什么忍得住,她归结为自己的性格像母亲,“适应能力比较强,不喜欢的事也能坚持到底。”但曾晶不敢用这个观点面对父亲。

父亲小的时候颇有旧学功底,在建筑学领域里也是学贯中西,游刃有余。尤其让曾晶佩服的是,父亲虽然话不多,但无论学术、家事,都有着异乎自己的执着与方向感。家里的大事都由他一言断之,“就是有个当父亲的样。”自己有孩子以后,曾晶也向父亲求教过为人父母的经验。父亲当时只是环顾四周,说“就在这个书房里”。书房里有什么?有大量曾晶从未涉猎过的文史杂书;还有曾晶曾经浅尝过的中外美术画册、建筑图谱;更有一落落整齐的发表过没发表的手稿、札记。这间书房,就是父亲一个独立、完整的精神王国。

“每次从父亲的书房出来,我就总为自己高中、大学时因为‘成绩好’而沾沾自喜感到羞愧。我总觉得,我们这代人什么时候都像孩子,在自己的孩子面前也没有父母样。说得好听点是平等,说得不好听我们自己也疲于应付,不知道方向。”

为什么会这样,曾晶觉得除了时期荒废的学业外,“关键是那种当家作主的精神也荒废了”。到曾晶高考的时候,大学录取率只有4%,高三14个班,只有前两个班的同学在认真读书,最后两个班是“光棍班”、“寡妇班”,男生女生分开了还会出乱子,根本没心思学,毕业了还可以顶班。“我那时候虽然学习好,但对社会也是一无所知,除了知道父母的工作,只接触过售票员、售货员。”

原以为自己的孩子知识面会广一点,但曾晶遗憾地发现,除了在社会信息上知道的更多以外,小讷对社会各种职业的了解和兴趣还不如自己。选志愿时只给自己留下一句话:选个学习氛围浓一点的学校。因为老师说过,像他们这样的“好学生”进了差学校会适应不了。

大学的升学率越来越高,现在曾晶只能寄望于女儿在大学能找到自己的专业兴趣所在,在研究生或者博士生的阶段把自己的志向初步确立下来。

让人迷惑的社会氛围

让曾晶不解的是,社会上其他人似乎没有她这样的比较与担心。

在学校小讷是出了名的好学生。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是北京市三好学生,高中进了北京一所赫赫有名、历史悠久的前女子中学,也一直是佼佼者。而且小学到高中小讷一直是以实干著称的班干部,是那种下属都跑了也要自己把卫生彻底搞干净的有责任心的人。小讷的高中班主任老师说得也很清楚:“我在学校做的都是抓基础,外面的培训班也在请我。但外面的培训班如果只抓基础,家长、培训学校都不会满意,只好讲深题、难题、怪题才算有水平。而高考考得还是基础。”所以班主任老师要求孩子们每人一个错题本,不会的马上记下来,想办法彻底解决掉;还要求孩子们不报培训班,专心跟着老师打基础。曾晶觉得,有关考试的方法,不论什么层次的学校,都已经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甚至可以说登峰造极的经验,如果高考只考这个,她是放心的。但问题就在于,没有老师认为小讷有问题。

小讷高考发挥失常,比平常少考了20分,仍然稳稳地进入了北航。曾晶觉得孩子没什么变化,有时因为天热要洗澡来不及在学校吃饭,小讷跑回家来也是每天念书到凌晨十二点、一点多,早上六点又独自坐车去上学。小讷也觉得环境没有太大的变化,紧张学习之余还参加了一个曾晶至今弄不明白的学生组织“干校”。 周六、周日哪怕是晚上,“干校”要活动了,小讷人就不见了。干校要选部长,小讷说部长她不当,当委员就行了,曾晶也不知道小讷最终当了哪个部门的委员,只是希望小讷还能保持“为他人服务”的本色。

但愿风骨是可以遗传的

曾晶跟自己的父母没有任何隔膜,很平等,关系像朋友、兄弟姐妹一样。这一点在她和她小讷之间之间没有变。虽然话不多还时不时夹杂着孩子的抱怨,但曾晶总能做到是非分明,坚持着从祖父那一辈人那里传下来的“身教胜于言教”的教育理念。她总觉得虽然自己都快五十了,但始终在跟孩子一起长大,没有什么成套的经验和理论。她从来没学过、高考也从来没考过应当怎么当父母,但她希望知道答案。

曾晶考大学时是1983年,家里没什么压力,高考前几个月,她在家的分工仍是洗碗,考试也没人有接送。父母唯一表现出对她的关注,就是把7月7、8、9三天的出差推迟了。当年她还怀疑过父母是不是真不把她当回事儿,现在自己为人父母了,曾晶也终于明白了父母的用心。在她的坚持下,小讷6年来都是自己骑车上学,高考那三天也不例外。小讷向她抱怨别人的父母车接车送,她只是平静地对小讷说“你妈妈太忙,做不到,而且,那也不对,你妈妈和你爷爷都是很早就自己独立了的。”除此没有更多的话,曾晶希望小讷能从父母日常的生活与工作表现中自己去感悟。

对于未来的职业,高中时的曾晶唯一的一次主见,就是看了七八十年代北京“前三门(前门、宣武门、和平门)”成套住宅楼,觉得像火柴盒一样,没新意、很难看。她跟父亲讨论这个问题,父亲拿国外的建筑画册、城市建筑的图片给她看,她当时就觉得“我要是能实现自己的一些设计,让中国的住宅也变得丰富多彩,也挺好玩的。”可大学偏偏上了最不喜欢的工程化学,并自此与建筑无缘。所以小讷选专业,除了对社会上各种高考“强化班”、“提高”感到无奈以外,她更多地考虑到孩子的实际水平与能力,给了小讷更大的宽限度与自,把问题留给了未来。

曾晶承认应试的本领是高中教育的主要成果之一。女儿轰轰烈烈地高考结束以后,曾晶想得更明白了。虽然女儿考得不如自己也不如她的爷爷奶奶,但曾晶更看中孩子从小到到大保持的一种一贯的独立、实干的学习、工作态度。曾晶觉得“这是一个家庭最核心的遗传物质。”曾晶小的时候,虽然是时期,但父母还是认真地读书、工作。而且是专心做自己的东西、没有辅导过孩子。这让曾晶从小就认为每个人认真地做自己的事儿是天经地义的、理所当然的事,学习、考试也不过如此。她认为自己已经成功地把这些传给了女儿,其它的女儿慢慢会明白。

今天,小讷内向但有自己的想法,乖巧但有自己的主见,不为经济发愁、不为专业忧虑,踏踏实实地在大学里打基础、找未来。曾晶觉得,自己有担忧,有希望,仍在与孩子一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