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温州地区托养儿童行为问题调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温州地区托养儿童行为问题调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了解温州市6-16岁托养儿童行为问题发生情况。方法:根据分层整群抽样的原则,对温州地区8340名6-16岁学生采用自制问卷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进行调查。结果:温州市6-16岁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4.4%(1202/8340)略高于中国常模13.0%,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2520名为托养儿童,占30.2%(2520/8340),6-11岁托养儿童840位,行为问题检出率18.6%(156/840)高于非托养普通儿童检出率13.4%(396/2960,χ2=14.2,P

【关键词】行为问题;托养儿童;横断面调查;儿童行为量表(CBCL);常模

中图分类号:B844.14,R39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729(2007)02-0079-05

据报载,仅温州地区长年在外地经商的人口至少160万,常住国外的温籍人口逐年递增。目前温州地区部分学生家长即使没有离开本地,但由于办厂、经商等原因无暇顾及子女。大多数外出人员将儿童长期寄养、托养或托管给别人(老师、朋友、亲属、保姆等)。我们将这种非父母管理的儿童统称为托养儿童。温州的个别乡镇学校,托养儿童比例达到50%以上,全国其他地区也存在类似现象。本文调查了温州地区2520名6-16岁托养儿童行为问题。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以非父母直接管理和养育时间长达1年以上6-16岁学生为调查对象。温州地区共有1062所小学与341所初中(其中初中30.4万人;小学生61.3万人),剔除特种学校及全封闭寄宿学校,依办学规模及设置按初中与小学1∶〖KG-*2〗2分布在所辖3区2市6县中。现有在校生6-16岁约87.3万,按平均30%有过托养经历估算大约26.2人次。在各区、县按随机原则各抽取3所学校(1所初中2所小学)、共计33所为调查对象,再以年级(年龄)为“层”,班级为“群”,各校每年级随机抽取1班进行施测,共施测8758份学生问卷,其中2860名为托养儿童。收回有效问卷8340份,2520份为托养儿童。

1.2工具和内容

1.2.1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1)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民族、同胞数、居住地址(村、镇、市)(2)托养者资料:(外)祖父母、阿姨(姑姨)、叔(伯)舅、老师、保姆、其他(邻居、朋友)(3)托养者职业、受教育程度(小学、初中、高中及以上)(4)托养(是、否)。

1.2.2Achenbach's儿童量表 (CBCL)[1]本研究采用4-16岁家长量表分别对6-11岁、12-16岁儿童家长施测,并进行标准化处理,再和中国常模比较,若其中1个或1个以上因子分超过中国常模分,即定为可能有行为问题。

1.2.3调查内容(1)性别(男、女)(2)出生时患病,如早产、窒息、营养不良、感染(是、否)。(3)儿童学前所处环境(单亲、双亲)。(4)儿童被托养时间:1年以上、3年以上;(5)托养方式:全天托养、周六日回家(节假日探亲型)。(6)托养儿童人数:1人、2人、3人以上;(7)托养家庭教育方式(由托养者自评,根据托养者对孩子教育的认识、与孩子的情感、托养者对孩子的行为倾向三者构成的托养者个人的一种教育倾向由研究人员来评定):民威型(正常朋友式交流,主要特征是平等尊重与适当控制相结合)、专制型(严厉控制,主要特征是过分严厉控制)、放任型(主要特征是不负责任对孩子放任自流)。(8)托养者家庭结构:正常(夫妻关系和睦)型、单亲(一方外出或丧偶者)、不正常(矛盾冲突)型;(9)托养人受教育程度(小学、初中、高中及以上)。

1.2.4实施与质量控制现场调查前先进行预调查,调查均利用家长会时间进行。 2004年9-12月,对6-11岁、12-16岁儿童施测,由研究小组全体成员进行现场调查,请接受培训的班主任协助,以班为单位由家长(或托养人)根据儿童半年内的情况做出评分,当场统一收卷,对不符合要求的问卷返回,让被测者重新填写,并不能相互对照。施测8758份问卷,剔除拒绝填写和填表不全、问题回答不完整者,回收有效问卷8340份(男4300,女4040),脱落率4.8%(418/8758),托养儿童有效问卷2520份,占所试托养问卷的88.1%(2520/2860);非托养儿童有效问卷5820份,占987%(5820/5898)。

1.3统计方法问卷录入完成后抽取10%进行二次录入错误率低于3‰。进行χ2检验或Logistic回归分析。

2结果

2.1温州市6-16岁儿童行为问题总体情况6-16岁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44%(1202/8340)。6-11岁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45%(552/3800),其中男性儿童强迫、体诉、攻击性、多动、违纪因子检出率较高,女性儿童忧郁、多动、攻击性、违纪、社交退缩因子检出率较高;12-16岁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43%(650/4540),其中男性学生强迫、攻击、交往不良、违纪、躯体诉述、敌意性、社交退缩因子检出率较高,女性学生躯体诉述、抑郁退缩、焦虑强迫、不成熟因子检出率高(详见表1)。

2.2 温州市6-16岁托养儿童行为问题发生情况

收回8340份有效问卷,其中2520名为托养儿童(6~11岁840名;12-16岁1680名),占302%(2520/8340)。表1显示温州市6-16岁托养儿童男性体述、强迫、交往不良、不成熟、多动、攻击性、违纪因子及女性抑郁、抑郁退缩、多动、攻击性、违纪、性问题因子检出率均高于男女非托养儿童,托养儿童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9.0%(478/2520),高于全体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144%(1202/8340),高于非托养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12.4%(724/5820)(χ2=14.26、χ2=23.47,P

2.3 影响托养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因素

将单因素分析中P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讨论

在儿童个性发展过程中,行为问题的出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成长环境就是一个重要因素。温州是我国经济发展比较活跃的地区之一,人口流动比例大,家庭结构和系统受到经济骤变冲击,许多年轻父母因长期外出打工或做生意而和子女分开,将子女托养在朋友、老师、亲戚、邻居或其他人家中,导致儿童成长环境发生变化,势必带来儿童心理状况的适应性变化。本研究显示,温州地区6-16岁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44%,高于中国常模130%[2]但低于中国部分城市报道[3]的结果,与“婴幼儿与母亲分离”、“家庭环境对其心理发育的影响”结论一致[4]。

近几年有关普通儿童行为问题研究屡见不鲜,但有关托养儿童行为问题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显示,温州市托养儿童体诉、攻击性、违纪、多动因子检出率较非托养儿童高,有增加问题行为发生的风险!可能与托养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而缺少情感交流和宣泄,缺乏原有的亲情关心,接受积极关注少,甚至丧失安全感有关。依照心理学家yale学派观点[5],攻击是针对心理挫折的一种反应方式,多数托养儿童会将焦虑和抑郁情绪表达在行为方面,本研究为现况调查,不能排除部分托养儿童在托养之前就存在行为问题而引起托养者关注的情况,从而导致托养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待进一步研究学前儿童情况予以甄别。

早产、窒息、营养不良、感染等情况都会影响早期的社会化行为已成为共识!托养儿童也不例外,出生时是否患病对其行为问题检出率有影响,羸患疾病越多、越重,异常行为表现也越多越复杂;反之减少,与王玉凤的调查研究结果相似[6]。本调查还显示,男女托养儿童行为问题表现不同,男童以多动、违纪、攻击为主要阳性因子分,即外显问题为主;女童以抑郁、社交退缩、性问题因子等内隐问题为主,根据Rutter[7]的理论,男女儿童从小接受来自社会、家庭的性别角色教育,攻击、好胜、独立等被认为是男童的特征,情感脆弱、友好、顺从等是女童的特征,可见托养方式对儿童期行为问题形成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男性”成为托养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高的影响因素,也与王玉凤的调查研究结果一致。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因此儿童的行为方式及规范受家庭影响最大。在行为主义看来,任何复杂的行为以及变态的行为都来自学习,尤其是早期的行为实践,环境和学习对行为反应模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按照Beck观点,遭遇应激时个体首先对事件做出认知评价,然后运用心理应付方式和心理防御机制,如倾诉、发泄、投射、逃避、退缩、否认、攻击来缓解过强的应激体验,导致问题行为出现过度的可能。根据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在托养儿童行为问题诸多影响因素中,儿童学前所处环境(单亲)、托养时间长(3年以上)、托养家庭教育方式(专制、放任)、托养人受教育程度(小学)、托养家庭结构(不正常)等因素,甚至成为其早年的负性生活事件及应激性事件的诱发因素,因此对托养儿童发生行为问题产生影响。这一结论与国内外有关学者关于普通儿童行为问题与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家庭环境因素及教育的过严、溺爱与忽视等多因素相关的结论相似[8-11]。而托养人数(3人以上)、居住地(城镇)是托养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保护因素,笔者认为其可能与目前城镇居民居住条件相似,托养前后居住环境改变不明显,托养儿童多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为减少父母不在身边的离别焦虑,暂时采取同龄伙伴支持的方式来适应托养环境,避免因此产生被遗弃感。

综上所述,温州 6-16岁托养儿童行为问题因子分高及检出率均较高。推断不仅受到出生时患病、性别、学前所处环境的影响,还可能受托养家庭结构、托养方式、托养人受教育程度及教育方式等托养环境因素的影响,提示为提高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要改善儿童生存环境,还特别要调整托养环境,尽量减少不利因素影响,建议由父母抚养儿童,避免因托养导致儿童行为问题的出现,全面保障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