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常州市生产业发展问题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常州市生产业发展问题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文章针对常州生产业发展主要存在的三个问题,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关于生产业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常州生产业发展的三点政策建议:一是政府和企业应该把生产业的发展提到战略的高度;二是创新人才机制,引进和培养生产人才;三是加快对外开放和引进外资,提升生产业的开放水平。

【关键词】生产业 经济增长 常州

一、问题的提出

生产业是指直接或间接为生产过程提供中间服务的服务性产业,它涉及信息收集、处理、交换的相互传递、管理等活动,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商务组织和管理机构,其范围主要包括仓储、物流、中介、广告和市场研究、信息咨询、法律、会展、税务、审计、房地产业、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劳动力培训、工程和产品维修等。生产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科技进步密不可分,它不直接参与生产或者物质转化,但又是任何生产环节中不可缺少的活动。目前,常州正处于“十一五”规划所提出的力争“两个率先”,实现“富民强市”目标的攻坚时期,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构建现代服务业高地,积极推进产业升级,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已经成为发展的重中之重。常州市应将生产业作为推动服务业发展的切入点,将生产业的快速发展作为先进制造业高级化的助推器,以高质、高效的生产满足常州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的需要,实现现代制造业与生产业的双轮驱动、交叉推进。但常州生产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生产业滞后于制造业的发展

常州市的制造业发展较快,已达到一定规模。2006全市的规模工业以上企业就有4233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95家。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293.87亿元,产品销售收入3243.79亿元,实现增加值757.93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63.7%,而服务业仅占28.9%。制造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和提升制造业水平的客观要求,都需要生产业加快发展并与之配套,生产业将会进入一个高速增长的时期。同时由于常州市现有的土地资源、产业结构等现状的制约,主要依赖制造业推动经济增长也会面临更多的困难,加快生产业的发展已势在必行。

2、在专业人才上,生产业比重偏低,高层次人才比重偏少

到2006年底,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93273名,其人才产业分布分别为1.27(第一产业)∶59.89(第二产业)∶38.84(第三产业)。常州市作为现代制造业基地,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人才数量相对较多,而在第三产业人才中,卫生技术人才和教师的数量又约占一半,生产业专业化人才数量相对仍显不足。同时,生产业人才素质也有待提高。据对常州市地方全民、集体企事业单位中科技服务业专业技术人才统计,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才占52.65%;大学专科学历33.71%;中专及高中学历的13.64%,科技服务业专业技术人才中中专及大专学历的人才数量偏多,不利于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研发和推广。

3、在开放程度上,常州市生产业利用外资数量偏少

据统计,常州市引进的外资主要集中分布在第二产业。此外,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常州市金融业利用外资仍为空白,尚未有一家外资银行在常州市设立分支机构或经营网点,现代物流、中介服务等行业的利用外资水平与苏州,无锡等地区相比也有较大差距。

二、文献综述

1、国外学者关于生产业的相关研究

国外学者关于生产业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源于战后服务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由此引致的服务业内部结构的演进。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及科技大量运用于制造业,制造业内部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过程中,生产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企业及产业的价值链构成中,也占据着核心地位。

Bailly(1995)探讨了生产业的增长和区位间的关系以及与弹性生产方式的兴起之间的关联。生产业被认为在新近出现的弹性生产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当各个部门的企业采用弹性生产策略时,多以专业化职能活动的外部化来实施,由此引致了对生产业需求的增长;另一方面,生产企业本身也开始采用弹性生产策略,进一步促进了对生产的需求。他还对生产业的经济作用进行了分析,认为服务业是增长是生产系统中结构变动的结果。

Harrington(1989)分析了生产业的就业增长。在创造就业方面,生产业组成了二战后发达国家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且大部分增长还是源于对生产需求增加的结果。

Coffey(1989)认为对于生产业,外部需求占据其产出的很大部分,对外输出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活动部分之一,并强调生产业在投资、创新、就业、技术进步等方面改变了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对其他机构而言,生产业是重要的资源,他们增加了这些机构的竞争力并提供了间接的出口收入。Coffey在多篇文章中探讨了生产业在国际分工中所扮演的角色问题。生产业正在改变国际分工的组成形式,除了最高阶服务部门和战略性职能部门仍留守在发达国家,一定数量的基础办公职能部门正逐渐向不发达国家转移。

Hansen(1990)分析了美国教育、生产业密度和大都市区人口规模对大都市区人均收入的效应。结果表明,在日益增加的信息指向的经济中,生产业部门的增长实际上扩大了劳动分工和生产率。

2、国内学者关于生产业的相关研究

甄峰和顾朝林等(2001)等从国外生产业的概念及其起源、生产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生产业的区位空间差异及其扩散以及生产业对城市与区域发展的作用研究这几个方面进行了文献综述,并提出了生产业研究的重点,具体包括服务业、服务网络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服务业在全球区域和城市中的作用以及信息技术对生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

阎小培(2002)从经济贡献率和就业贡献率出发,指出生产业发展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指出我国的生产业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发展,且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她认为生产业具有策动经济增长的功能,已成为城市发展新的基本经济部门。针对生产业的作用,阎小培以广州市为主要研究案例,指出生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有助于增强广州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实现城市功能定位,促进广州与区域的协调发展。

程大中(2004)从经济效应、经济变革、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了服务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指出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作为知识中间投入,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大作用,是国民经济的“黏合剂”。

王贵全(2002)研究了生产对贸易格局的影响,指出生产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费用的降低,有利于产品差异化的形成及贸易竞争力的提高。发展中国家要想改变其地位和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业。王贵全同时指出,制造业的发展程度取决于生产业的发展水平,生产业已成为企业提供差异化产品和增值的主要源泉,也是国家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

三、政策建议

1、政府和企业应该把生产业的发展提到战略的高度

政府部门和企业应该在战略选择上有前瞻性,明确提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取向,使政府的决策导向成为常州市生产业新一轮扩张的助推器。在继续强力提升常州现代制造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同时,认真研究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的发展问题。按照统一部署,抓紧研究编制全市服务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服务业各行业发展规划,研究促进区域生产业发展的有关措施,编制地区控制性规划,把中心区和集镇布局、行业发展、项目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生产业项目建设。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发展生产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把服务业摆到重要位置,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奋发有为的姿态、求真务实的作风,促进生产业更快的发展;要建立自上而下的生产业的领导、协调、统计、考核体系,形成加快发展的合力,为加快生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2、创新人才机制,引进和培养生产人才

生产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产业,人才是关键因素。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抓紧培养一批通晓国际惯例、熟悉贸易规则、擅长国际经贸的优秀人才和现代企业家队伍。一是要制定人才发展目标,明确常州市生产业人才培养的规模、素质、结构、分布等要素。二是要创新吸引人才的具体政策措施,加强人才引进的宏观调控。三是要创新吸引人才的机制,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四是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加速产、学、研结合;拓宽培养途径,提高生产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五是创新人才配置机制,逐步建立高效的生产业人才资源配置体系。

3、加快对外开放和引进外资,提升生产业的开放水平

积极吸引境内外银行、证券、保险机构到常州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区域内的生产企业走出去,到区域外建立营销网络。有条件的出口自营企业,可采取建立销售服务公司、技术服务公司、产品分拨中心等方式,全方位开发国际市场,加快企业国际化经营步伐。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对外合作,在税收、用地、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鼓励与跨国公司合资建立采购中心、分销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等新兴业态,推进流通现代化。支持有条件的市场中介组织依法与境外机构合作或合资。常州市应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积极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投资服务业,重点在物流服务、管理咨询、市场产品研发、信息处理、进出口服务、财务法律服务、生产经营管理、硬件租赁维修等方面加强区域内外的紧密合作,推进生产业的社会化、专业化、网络化。

【参考文献】

[1] A.S.Bailly:Producer Services Research in Europe[J].Professional Geographer,1995(11).

[2] J.W. Harrington,J.R:Lombard. Producer service Firm in a Declining Manufacturing Region[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1989(A21).

[3] N. Hansen:Do Producer Services Includ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1990(2).

[4] Coffey:Producer Service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A Policy-oriented Perspective[J].Papers of the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1989(6).

[5] 甄峰、顾朝林:西方生产业研究评述[J].南京大学学报,2001(3).

[6] 阎小培:我国生产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北京地理研究,2002(5).

[7] 程大中: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黏合剂”作用[J].财贸经济,2004(2).

[8] 王贵全:论生产对贸易格局的影响[J].亚太经济,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