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周村低调的时光沉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周村低调的时光沉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以往,我總是把周村和周庄混淆,以为两者都是小桥流水的镇子。事实上却是大相径庭,周庄在南,周村在北。周庄确实是小桥流水,名气甚大,而周村却安静地躲在山东淄博,静静地等待着循迹而来的人们。

周村曾经是著名的“丝绸之乡”,基本上这里的生活就是一副现实版的“清明上河图”。妇人怀抱新织的布匹三三两两结伴走来:从晨光熹微走到暮色四笼,从绿野葱葱走到触目黄沙。千年来,人们都是这样的生活着,停留与行走,耕织与小憩,生命自觉地绵延。

时光没有亏待它

去周村的时候是从济南出发的,只有短短的一段距离。在火车上听到广播说经过周村区的时候,我极目望去,满眼皆是冬日灰秃秃的田野。那是混沌的灰,不让人刺痛,也不让人愉悦,模棱两可。

从淄博张店区车站出来后,虽然有了人群,却依然是这样的混沌感。天空阴沉沉的,时不时地飘下来几片雪:地也是阴沉沉的,积雪被倾轧踩踏得布满泥浆污渍。路旁无论是大的店铺还是小的摊子,都整整齐齐地码着或简装或精装的“周村烧饼”。

通向周村的公交车在第一站就挤满了人。车在雪地里走得慢悠悠的,半个小时的路程给拖成一个小时,天渐渐暗了下来,向外望去只是枝叶萧条的果园,极度荒凉。我越发渴望喧闹,渴望目的地的灯光和人声。

晚八点的时候,终于到了,原本正是夜生活拉开序幕的时候,周村却已经入眠。在去往住处的路上,小店基本上都关了,路灯光线昏黄。脚小心翼翼地踏在积雪上,落地的时候感觉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古人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似乎是穿越了一个时空。

周村小得来只有一条街,街前高大的牌坊上写着“大街”两字。这就是古时迎来送往的商业街,也是周村的灵魂所在,曾经盛极一时,经过时间的倾轧,现在这里很安静。

时光没有亏待它,只是变了一种风情。

十年一瞬星霜换

据说乾隆皇帝微服私访,看到周村冶铸发达一时兴起,于是挥毫题写了“天下第一村”的匾额。不论此典故的由头是真是假,至今仍被周村人津津乐道。

建筑是凝固住的时间,總是能在一砖一瓦里发现一个朝代的痕迹。周村大街满眼都是明清时期的建筑,高砖叠起,飞檐翘脊,布招在微风中摆动。早餐店在乌鸣中开张,街上行人两三,一点也不喧闹。小店铺的前面陈列着一些不分年代的小东西,葫芦雕、花模、老花布做的手暖、练毛笔字的水写纸。

在我这个外行的眼里看来,这些旧居都差不多,多是方正的明式家具,精致的雕花床椅。虽然蒙了尘,依然在无声地诉说着过去的钟鸣鼎食。许多电视剧都在这里开镜,《活着》、《大染坊》、《旱码头》、《闯关东》……那种青苔里的岁月感,远不是影视城可以比拟的。

杨家大院的别院里有一株枸杞,不是红色而是黄色,据说已经上百年。时值冬季,树木还未萌芽,白雪倒是添了点缀。午时阳光稍暖,屋檐上的积雪便有小小的融化,顺着屋檐滴下来。很想用这雪水烧开酿一壶美酒,再摘几颗枸杞泡进去,独坐在屋檐下,听雪花飘落的声音。

大染坊里还保存着一个小作坊,用蜡人模仿着当年的布染过程。蜡人不动不笑,没有纹理,没有生气,当年工匠们汗流浃背地把一匹匹白布漂染出彩虹般色彩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阁楼上存放着色彩陆离的花灯,绘制着各样的图案,等到元旦就会悬空挂在风雨亭的房梁下,增添节日的气氛。

票号展览馆是晋商来这里购地设号的一个证明,也是乔致庸在周村的生意据点。展览馆入门的房间上贴着防假密押,那是一种交易密码,银钱平安往来的保障。向里面走,小院落的地面上是一个铜钱形状的图案,内有“唯吾知足”四个镂空的字。这是源于汉代的佩钱样式,“唯吾知足”示意着金钱面前要戒贪、戒欲、知足。

十年一瞬星霜换,往事已矣不再风流。皇帝的亲笔匾额也不能挽回曾经的繁华,好在当地居民宠辱不惊,或者是已经习惯了安贫乐道的古意,總是呈现出无欲无求的淡然表情。冬夜里,煮锅的温暖

大街上弥漫着一股酥酥的甜香,老板热情的招呼我过去品尝“功夫糖”,靠手工一锤一锤的打造,里面加了蜂蜜和花生,似乎是打算用浓烈的甜腻划开冬日的寒冷。相比功夫糖,周村烧饼的名气就大了太多,很多人甚至是先知道周村烧饼后知道周村的。中央科教频道的《希望英语》栏目组,曾经在这里的一家老字号烧饼铺做过一期美食节目。当我真切地站在实地而不是荧幕前,看烧饼师傅飞快地把一小团面旋成薄薄圆圆的饼胚,往芝麻盘上一沾,再迅速揭起送入炉膛,竟然有一种老人迟暮的悲凉感。不知道这样的手艺,还能传承多少年?以后,我的孩子们来这里,还能吃到这样的手工食物吗?

煮锅也是周村的一个特色,丁家煮锅最负盛名,据说张艺谋拍摄《活着》的时候,那是剧组人员的大爱。店面很小,正中一张中间有锅的大圆桌,锅里面盛着各种吃食,一群人可以围坐在一起大朵快颐,吃出中国式的热闹。所谓煮锅,也就是高汤里面煮了丸子、豆腐、肥肠等吃食,汤面加以细细的香葱丝来点缀,很像是港式打边炉。吃煮食不是重点,重点是喝那个熬得精纯的汤。隆冬季节,没有什么能比热腾腾的吃食更温暖人心。

一丝一线织制华年

传说,远古时候周村飞来了一只嘴衔蚕茧的凤凰,凤凰引导周村人学会了用丝绸技术,然后化为一座山峰,就是现在的凤凰山。故事美丽而不真实,却给周村的丝绸增添了几分情趣。

在北京时,我去瑞蚨祥看丝绸,那些散发着柔润光泽的丝绸饶是漂亮,但并没有觉得有什么过人之处。让我难以忘怀的是手纺粗布,那是妈妈年代的青春回忆,常听母辈人讲起当年飞梭织布制衣的场景,很多姑娘们的嫁妆都是自己亲手织成的,想想就浪漫得不行。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老式的人工织布机,一个五十岁左右的阿姨坐在机子前,手一推一回,梭子一来一去,一匹布就慢慢成型。

周村的布老虎工艺也很出色,小孩子的虎头鞋、虎头帽绣得虎头虎脑甚是可爱。而布玩偶,则是把老虎的身子夸张化,用棉花填得鼓囊囊的,尾巴变得又短又圆。小巧的布老虎瞪着圆润晶亮的眼睛,呲牙裂嘴却憨态可掬,不再是山林里让人闻风丧胆的猛兽,而成了祥瑞的守护兽。

我从来都不是一个精细的人,却總会为精致的物件而感动,惊叹之余,心里涌起一种对周村生活的羡慕。我臆想着周村的姑娘就这样一针一线的绣着,时光从针尖慢慢地流逝,人和物都老了,却有了年代的风华。

两种信仰的矛盾

魁星阁里,香火味道浓烈如年节。威严加身的魁星手中握着一只豪笔,不拘一格泼墨间就点出了人间文才。在魁星阁上香的大多是母亲,怀着拳拳之心在这里叩拜,想要为儿女求得一份好前程。周村是出过状元的,借着偌大的状元府的风水,父母们相信这里更利于实现心愿。

千佛寺的香火更旺一些,迈步进去就听到梵音高唱,木鱼声声沉稳瞽心,心中的浮躁就随着这一声声敲打而递减。漫步其间,我不自觉地就放轻了脚步,有一种“不敢高声语,恐惊虔心人”的感觉。一袭青衣的僧人在为虔诚的居士们讲经,祈福的铭牌用红绸子系在了苍劲长青的古松上。这里处处透露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景,这愿景是朴实的,不求大富大贵,但求身体安康,岁月静好。

魁星阁里求的是功名,千佛寺里求的是清心,两个相互矛盾的愿望就成了周村人的灵魂。周村人是向上的,不然不会有曾经的车水马龙,但周村人又是朴实的,一分一秒地安稳度日。他们一面守护着过去残留的吉光片羽,一面又为着美好的未来努力。

此情可待成追忆

最古老的味道在民俗博物馆里,入门首先看见用蜡人模仿的古代成亲仪式,新郎新娘着一身喜庆的红色吉服,高堂上的父母一脸喜悦。總觉得古代的婚姻仪式很有神圣感,在一起是向天地的宣誓,结同心是对神灵的祷告。相比现在婚宴推杯换盏的劳累,古人的婚礼更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简单美好。

芯子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是明清时期周村老艺人从高跷和蜡烛灯台得到启发,依靠发达的织机技术集体创造的,每年正月十三、十四和十五都会在周村上演三天。博物馆里模拟的芯子虽然不如真实的震撼,但也足够精致,底座四周彩饰了亭台楼阁、彩虹花卉,表演者高悬在空中,广袖轻舒,风情万千。真想能看一看现场的芯子表演。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老一辈人的各种生活用具,黑边圃框的老眼镜,带着锈蚀的弓箭,失去光泽的嫁衣,浸润着包浆的陪嫁,在房屋的外面还有打磨得光滑如玉的大小磨盘,屋檐下倒挂着玉米谷物……我试图去想象,那时的人们是怎样把收来的米麦脱壳,又怎样磨成浆,做成各种糕团。一蔬一饭的生活缓慢而琐碎,但却带着真实的幸福。

淄博艺术博物馆则很安静,里面闭着灯,像是熟睡正酣的人儿。工作人员要等到有人来参观才会打开灯,温暖安静的昏黄色灯光下封存着的全是关于过去的记忆。

这里曾经也是龙山文化的遗址。看到博物馆里陈列的黑陶、瓦片、已经成为化石的豆子,就好像看到了人们是怎样从茹毛饮血走到了刀耕火种,一步步走向文明,走向今天。

有人来周村,看的是民俗,我看的却是这沉默在一花一木、一砖一瓦、一蔬一饭中的记忆沉淀

准备离开的时候,我又去了一次大街。那天正好是元旦,花灯被高高的挂起,几个孩子在街道上追逐玩闹。天也放晴了,不像来时那样阴霾。我静静的离去,周村还在那里,守候着风云变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