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望”不尽的忧国忧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望”不尽的忧国忧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春望》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

唐肃宗至德元载(公元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州,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职卑微,未被囚禁。第二年三月,诗人看到人民流离失所,长安城一片残破景象,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五言律诗《春望》。该诗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由“远望”到看到凋敝景象后“失望”,到希望得到家人音讯的“渴望”,始终贯穿着作者希望国家早日结束战争和分裂、人民能够安居乐业的强烈“愿望”。诗人的感情由弱到强,在感情和景色的交融中表达了一个爱国者无尽的忧国忧民之情。

一、远望

春天又来了,诗人登高远望,看到的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河还在,却是国都沦陷、城池残破,长安本是繁华之地,如今却只见草木了。白居易诗歌中的那些水边丽人哪儿去了?那些游玩的王公大臣哪儿去了?甚至连耕夫樵子也没有了踪迹,更没有了游人如蚁冠盖如云的盛况、没有了人声鼎沸货物如流的闹市!诗人只用了“草木深”三个字就把这个都市的繁华变成了痛苦的回忆。诗的首联一个“破”字,仿佛有声,使人闻之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分明有形,叫人触目伤怀。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怀,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悲怆的气氛。“国破”对“城春”,“国破”的残垣断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比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令人心惊。此联对仗工整,圆熟自然。

二、失望

作者看到这样的凋敝景象,想起大唐盛世的繁荣胜景,感到心情沉重,无比失望和忧伤,于是就有颔联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天最具代表性的事物,当属花与鸟,我们描写春天最常用的词语也是“鸟语花香”。这二者,其一鲜艳美丽,可供人目睹;其一婉转动听,可供人耳闻。但这一切对诗人而言,却成了触景伤情。无论是理解成“以花鸟拟人,因感时伤乱,花也流泪,鸟也惊心”,还是理解成“诗人因感伤时事,牵挂亲人,所以见花开而落泪,闻鸟鸣也感到心惊”,都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对人民和自己家人无限感伤、忧虑的真诚情怀,是作者寄情于物、托感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诗的前四句都在“望”中,诗人视线由近及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三、渴望

杜甫作此诗时受困长安已有七八个月了。他在《述怀》和《对雪》中分别有“去年潼关破,妻儿隔绝久”和“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的诗句。诗人身陷长安,妻儿、弟妹的生死不明,才发出“家书抵万金”的慨叹。他“渴望”在这“烽火连三月”的时刻,能够有家人报平安的书信或音讯。

本诗先是分头写了国破和春来两种景象,接着写了“感时”和“恨别”两种情感。这里又以“烽火”承接“感时”,“家书”承接“恨别”,而亲人的“别”,正是由于战乱的“时”造成的。从这里,我们看到诗人因国事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的心中已融为一体。杜甫的伟大,正在于他在诗中把国恨与家愁融为一体,使之达到难解难分的统一――这就是“诗史”的魅力。

四、愿望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尽管诗人这时才四十多岁,本不应有太多的白发,但因终日愁情熬煎,如今连这白发也更短更少了,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上了。作者选用搔发这一下意识动作,把满腔的愁情变成了可见可感的生动形象,很自然地引导读者进入诗的意境,产生共鸣。全诗以“望”字贯穿始终,“望”就是诗人对国家繁荣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的强烈“愿望”。“远望”、“失望”,继而“渴望”、“愿望”,无不渗透着诗人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

(作者地址:河南许昌市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