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151例锁骨下静脉穿刺在普胸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151例锁骨下静脉穿刺在普胸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较颈静脉穿刺好固定,不易脱出,较股静脉穿刺感染发生率低,且其术式穿刺快、穿刺成功率高、创伤小、保留时间长、术后护理较方便、好固定,能达到快速补液、输血的目的,便于术后定期向患者进行中心静脉压的监测,给予静脉高营养。现广泛应用在胸外科各手术中。现对我科2010年12月~2013年8月期间实施的151例锁骨静脉穿刺置管的病例进行分析(其中皆为术前置管),提示本组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并总结了避免并发症发生的操作体会及注意。

【关键词】锁骨下静脉;穿刺;注意

【中图分类号】R72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1-0031-01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较颈静脉穿刺好固定,不易脱出,较股静脉穿刺感染发生率低,且其术式穿刺快、穿刺成功率高、创伤小、保留时间长、术后护理较方便、好固定,能达到快速补液、输血的目的,便于术后定期向患者进行中心静脉压的监测,给予静脉高营养。现广泛应用在胸外科手术中。现对我科2010年12月~2013年8月期间实施的151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病例进行分析(其中皆为术前置管)。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151 例患者,男102 例,女49例,年龄44~78 岁。1.2 材料:一次性深静脉穿刺包1 套、生理盐水100ml、2%利多卡因1 支、肝素钠1 支。1.3 操作方法:患者取去枕平卧位,上臂置于胸部两侧,给予穿刺对侧肩部垫高,使得躯干同床成30°夹角,头转向对侧呈后仰位。打开无菌深静脉穿刺包,戴无菌手套,颈胸肩部常规皮肤消毒,铺无菌洞巾,选择锁骨“S”交界点、下1cm 处为穿刺点,2%利卡因局部麻醉穿刺点,穿刺针朝向胸骨上窝,过锁骨后缓慢进针,穿刺成功后,送入导丝,拔出穿刺针,沿导丝送入14F 抗感染管,拔出导丝,确定导管在锁骨下静脉内,置管深度15cm,局部固定,再次消毒后,敷料固定。

2结果

149 例穿刺置管成功,仅2 例穿刺失败,其中1例气胸,1 例误入动脉,1例术后无法拔管。无血胸、乳糜胸、心律失常、空气栓塞等并发症。

3讨论

本组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率为98.68%,并发症发生率为1.98%,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已广泛应用我科手术病人。总结避免出现并发症的操作体会如下:1.术前完善各项检查,对凝血功能障碍病人需要谨慎操作。2.操作前应取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告知患者各项注意事项,取得其信任和配合。3.严格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感染。4.进针缓慢,过锁骨后针尖尽量朝上,嘱患者避免咳嗽。5.若出现穿刺不成功,应将穿刺针全部退到皮下调整角度后再进针,切忌在体内调整穿刺角度,穿刺后局部应予压迫1分钟后在穿刺,防止穿刺而形成血肿,若三次以上不成功,建议更换为对侧穿刺。6.若穿刺针误入动脉,发现后应立即拔出并局部压迫数5分钟以上,若不慎置入导管后发现,需再次置入导丝后分别拔出导管及导丝,然后再次压迫穿刺点15分钟,期间给予监护,60分钟后测血常规。7.在通过穿刺针进入导引钢丝有阻力时,不得暴力置入,可轻柔退出后再次置入,若仍不能置入,建议退出穿刺针,压迫1分钟后重新穿刺。8.置入导丝时手一定要固定好穿刺针,避免针尖晃动,在放置好导管后一定要回抽,看有无回血及是否顺畅。9.导引钢丝和导管放置不宜过深,否则进入心腔刺激心脏可致心律失常。10.穿刺置管入上腔静脉后,退出导丝时立即关闭调节夹,防止空气进入形成气栓。11.穿刺完成后密切观察患者呼吸及胸部变化,如发现异常,及时处理。12.定期给予局部更换敷料,输液结束后给予肝素封管。12.拔出导管后需压迫5分钟,避免出血及空气栓塞。13.若拔管困难,不得暴力拔管,行血管造影后若未见血栓形成,可送入导丝,导丝并导管一起拔出。

总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是一项快捷、有效、必不可少的临床基本操作,在重大手术中可广泛应用。只要避免禁忌症,熟练掌握操作技巧,护理中认真注意,并发症发生率是很低的,适合在各级医院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何红.深静脉穿刺应注意的几点[J].交通医学,2003,1(17):119.

[2]朱朝江.深静脉穿刺技术的体会及并发症的处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8,8(24):1234-1235.

[3]胡占升,于学江.三种不同途径经皮深静脉置管术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2):643.

[4]刘波,欧阳一辛,史忠,等.338例颈内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并发症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09,38(20):2540,2543.

[5]钱建凤,沈秀华.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固定方法讨论[J].临床医学,2007,27(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