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一新生心理问题调适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一新生心理问题调适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高校学生工作者应以人为本,重视大一新生心理问题调适,对大一新生的心理问题加以疏导教育,促使新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与生活,走出困境,健康全面地发展。

关键词:大一新生;心理问题;调适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5-0255-02

一份近期在上海、北京、天津完成的大规模心理症状自评测查结果显示,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全国成人正常水平,其中着重体现在焦虑、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和恐惧症状上。而在自我意识模糊与困惑的调查中,21%的新生对如何发挥自己的优点和克服缺点感到迷茫。

而我院在大一新生入学之际,对新生进行的心理普测结果显示,新生由于“压力过大”而引起焦虑的比例最高,其次是普遍感到彷徨迷失,找不到方向。大一新生主要的心理问题归纳如下:

1 角色难以转换,心理落差大

中学和大学都要学习,但学习目的和方法都不同。在中学,教师不厌其烦地“传道、授业、解惑”,负责的态度一点也不亚于父母的关心。大学则实行学分制,学习主要靠个人,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很快脱颖而出,而有些中学时的佼佼者,由于对大学的学习方法掌握不好,昔日的优势不复存在,又因为个人的期望值过高,自尊心和好胜心都得不到充分满足,于是产生了深深的失落感。

2 独立性不够强,难以适应新环境,引起焦虑

大一新生实际上面临两种新的环境:

一种是生活环境。大学里各种差异性所构成的复杂性是大一新生在中学时代所没有遇到的,比如同学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省市,大学中相对松散的新型师生关系,集体生活中要面对比上大学前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个人独立生活能力和习惯的培养等等,都是中学时代所不曾接触的。大学实际上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在中学,为备战高考,除了学习,一切事情由家长代劳,但上大学后,一切需要亲力亲为,适应能力不够强的新生就会经常被孤独不安、焦虑所困扰,尤其是习惯了农村生活环境的新生到喧闹的城市后,容易产生压抑和自卑感。目前独生子女多,个个都是家里的宝贝。有的家长由于教育不当也造成了一些负面效果,如有的学生形成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的性格,而有的家长过分包办则导致子女上大学之后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和为人处事的能力。还有些大学生我行我素,个性太强,不考虑其他人的感受,譬如作息时间不协调等问题常常成为宿舍矛盾的导火索,因而大一新生里经常有人因为矛盾要调换宿舍。

另一种是大一新生以前从未接触过的学术环境。中学主要是基础教育,是为大学学习做准备,以知识储备为主;但大学的学术环境则不同,更加强调个体学习的主体性,比如教师的讲课方式和中学的不一样了,许多问题没有定论,教师只是引导学生用学术研究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这种视角与我们一般看问题的视角是完全不同的。在这种学术环境下,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以及对未来研究方向的确定,都需要自己来决定。

这两种新的环境,都要求新生迅速地适应。但是很多新生由于自身知识与能力的欠缺,并不能独自承担起学习和生活的重任,因而不能顺利适应新环境,这给他们的心理带来了严重的失衡与压力,使他们陷入彷徨迷失之中。

3 人际关系不和谐,产生孤独感

中学里的人际关系相对简单些,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大学的交往是广泛的,有同学、同乡、师生、异性和社会活动团体等。室友也来自五湖四海,有不同的城乡背景、不同的方言和不同的性格,相互间的磨合是个新问题。与中学生相比,大学生的交往也更加复杂,新生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试图发展社交能力。而且,社交能力在大学生心目中是衡量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因自信心受挫而陷入苦闷、焦虑、烦恼和恐惧之中,从而产生心理障碍。再者,到了大学,很多新生远离父母会有一种孤独感,觉得“无依无靠”,加上人际关系的不和谐,这种孤独感就会一点点加剧,从而产生压抑和焦虑。有些新生会因此自暴自弃,甚至想逃避现实,萌生退学念头。

大一新生进入高校之初的这些“迷惘”与“困惑”是正常现象,它是个体从“平衡状态到打破平衡、再到重新建立新的平衡”的一种客观规律;是促进大学生从自我否定到不断自我完善的必然过程;也是个体在生活环境、生活内容和行为要求变更后的必然反应。但是,任由新生凭自己的感觉去被动适应,而学校不给予应有的科学引导,很多新生就会迷失下去,极有可能逐步走向并长期处于压抑、苦闷、焦虑、消沉、懊悔和颓废的消极心境之中,影响身心健康和学业进步,他们将难以完成大学阶段成长发展的任务,追求不到人生的成功与幸福。

因此,高校学生工作者应以人为本,重视大一新生心理问题的调适,将加强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分析和研究新生的心理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干预和帮助,促使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与生活,帮助他们走出困境,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全面地发展。具体实施的途径和方法如下:

(1)依据大一新生的心理特点,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同时,组织心理咨询和辅导活动,帮助他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

(2)定期举办心理专题讲座。学生喜欢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方式是“心理专题讲座”,因此针对学生共同关注的普遍性、热点性问题,定期举办的心理专题讲座是最有效的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的方式。比如针对大一新生的适应性心理指导、人际交往指导等等,可以切实满足新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需求。

(3)结合我院实际,在各班设立心理委员,作为班干部的成员之一。心理委员要遵守“主动积极,诚实守信,自信自强,替人保密”的原则,通过集中开会、培训和不定期与心理辅导老师联系等方式,协助我院心理咨询室开展工作,并且加强与其他班干部尤其是寝室长的联系,关心周围同学,及时发现和帮助有心理困惑和烦恼的同学,鼓励他们到心理咨询室谈心,做到心理问题及时预防、及早发现、有效干预,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迅速、更主动、更贴近学生心理现状。

(4)有效拓展朋辈辅导,帮助新生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面临心理困扰时,学生更希望得到同学或朋友的帮助,对朋辈关系有很高的期待和需求。但是,大一新生想在陌生的新环境中重新建构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却面临着多方面的困难。由于个性突出、任性和内向等原因,不少学生很难找到知心朋友,难以建立有力的情感支持系统。其次,对朋辈人际关系过高的期待和在现实的交往中遭遇挫折这种巨大的心理反差往往带给大一新生很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的内心产生不必要的心理困扰。根据这一现状,除了在班里设立心理委员以外,还要搭建各种平台,加强对新生的人际交往辅导,譬如举办主题交流会,由品学兼优的大二或大三学生向大一新生介绍他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丰富经验,借此培养新生沟通交流的意识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并广泛宣传朋辈心理辅导的有关知识和技能,提高大学生朋辈辅导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5)通过主题班会、团活动等形式,指导新生加强自我教育,使新生加强自己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促进心理辅导的自主化和生活化。

①引导新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重新进行角色定位,扬长避短。首先,引导新生逐步接受自己已成为普通一员的事实,使新生悦纳自我,摒弃不合理的信念:如“完美主义”,非要得到所有人的好评不可;又如“以偏概全”,错一点,就全完了。然后,引导新生建立合理的信念:如“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凡事尽力而为,做到问心无愧即可,不强求绝对化;又如全面、长远地看待问题等等。最后,引导新生用坦然的态度面对困难和挫折,用积极的心态主动寻找新的奋斗目标和人生乐趣,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会使心理指向集中于一处,这样无形中会转移注意力,削弱心理问题的不利影响,摆脱因不适应而带来的心理问题。

②在帮助新生合理定位大学生活目标的基础上,指导他们科学有效地管理时间和利用时间,养成科学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进入大学后,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变成了以学生为主导的自学模式,从旧的学习方法向新的学习方法过渡,以及脱离父母的怀抱,逐渐从依赖别人的生活方式转变为独立的生活方式,这是每一个新生都必须经历的过程。指导新生及时做好思想准备,学会合理支配时间、利用时间,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生活的能力,教会他们做一个弹性人,他们就能较好地、顺利地度过这一阶段,少走弯路,减轻心理压力。

③教会新生使用一些简单而健康的放松技术和方法来稳定情绪、消除烦恼。遇到心理困扰时,很多学生会首先尝试自我调节,如果方法得当,就会事半功倍,反之,便弄巧成拙。为了避免学生用借酒消愁等消极方式来缓解压力,就要引导他们用适当的方式来减压放松。譬如,推荐有关自我调整的励志书籍给他们阅读;教会他们运用呼吸放松法,用深长、柔缓的呼吸来镇定紧张情绪,或者运用自我心理暗示法,默念“我很乐观,很平静”来舒缓压力;支持他们参加各项体育运动来进行适度的宣泄;又或者鼓励他们通过写日记、博客等渠道一吐为快。

④鼓励新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加课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自觉培养交流意识和团队精神。多姿多彩的课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学习机会。因而要有计划地组织和举办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比如举行强身健体的体育竞赛,组织锻炼思维与口才的辩论赛和演讲比赛,举办展现才艺的校园歌唱大赛等等,鼓励新生参与其中,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集体的温暖和力量,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培养交流意识和团队精神,实现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源的共享,以求达到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的目的。

⑤帮助新生建设隐性的心理辅导环境。譬如学风优良的班集体,团结上进的团支部,舒适温馨的宿舍,都是让人身心愉悦、放松的自我心理疏导环境。实践证明,这些隐性的心理辅导环境是对心理健康教育非常有效的补充和完善。

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也要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把心理学的原理和知识运用到工作中,才能做好大一新生的心理调适工作,使新生养成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适应新环境,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并为今后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叶一舵.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J].广西社会科学,2002,(2):210-211.

[2]路琴.论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效应[J].闽江职业大学学报,2000,(1):18-21.

[3]张华.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青少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