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阴阳管理原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将易经之阴阳理论与管理进行对接研究,对构建管理易学,加快现代易学发展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依据易经阴阳理论,定义了阴阳管理概念,分析了其内涵特征,提出了阴阳管理方法,探索了阴阳管理原理的应用问题。
关键词:易经;阴阳管理;原理
中图分类号B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3-0206-03
一、阴阳
《周易古经》将爻分为“--”和“―”两种。《周易大传》将“--”定为阴爻,“―”定为阳爻,将卦分成阴卦和阳卦,并提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一哲学命题,将阴阳概念上升为最高范畴。
阴阳指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等。后指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阴阳学说认为,宇宙的基本规律就是阴阳的对立和消长,即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二、阴阳管理
阴阳管理指运用阴阳理论于管理活动之中,通过辩证处理管理活动中的各种对立要素而实现管理目标。
1.阴阳管理的内涵特征。主要包括:(1)管理系统由阴阳二方面的要素相互作用而发展、扩张和变化;(2)管理系统的大小、快慢、高低、强弱、内外、盈亏、盛衰等都为阴阳之表征;(3)管理活动有正反两方面,阴阳就代表管理活动中两种相互对立和相互消长的力量;(4)阴阳两种力量的对立和消长为管理活动所固有;(5)管理活动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管理活动的结果就是阴阳两种力量对立统一的结果;(6)管理世界变化无穷,根本在于阴和阳的对立统一之矛盾运动;(7)阴和阳代表管理活动中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物质属性,一般而言,凡是剧烈变化的、外向的、增长的、昌盛的等都属于管理之阳;相对静止的、稳定的、下降的、减少的、衰退的等都属于管理之阴;(8)任何管理系统或管理活动,都可用阴阳来区分,但其属性必须是相互关联的系统,或是一个对象的两个方面,才具有实际意义;(9)管理中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一方面,一定条件下,阴阳可相互发展,另一方面,阴有无限可分性。
2.阴阳管理的关系。阴阳管理的关系主要包括管理活动中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等,阴和阳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是孤立的、静止不变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反相成的。
(1)阴阳管理的对立制约。主指管理活动中阴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统一是对立的结果,是一个动态平衡,对立是二者之间相向的一面,统一是两者之间相成的一面,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没有相向就没有相成,阴阳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为两者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阴阳相互制约的过程,就是相互消长的过程,没有消长,就没有制约,如,管理战略目标的大与小就是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的,即相互消长,相互制约。(2)阴阳管理的互根互用。指管理活动中阴和阳是对立、统一的,两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单独存在;阴阳管理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这就是管理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管理的互根互用,不仅体现于管理的系统结构之中,如计划系统、生产系统、营销系统等阴阳要素的互根互用,也体现于管理系统的各个功能之中,如计划的执行、生产的组织、营销的竞争等阴阳要素的互根互用;管理活动中,阳依赖于阴而存在,阴也依赖于阳而存在;没有阴也就无以言阳,没有阳亦无以言阴,如效益的高低,高效益依低效益而存在,低效益依高效益而存在,没有低效无以言高效,没有高效也无以言低效;管理活动中,阴阳转化互为根据,在一定条件下各自超着管理的相反方面转化,如高效益与低效益相互转化;(3)阴阳管理的消长平衡。指管理活动中,阴和阳的平衡不是静止的和绝对的平衡,而是在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在“阴消阳长”、“阳消阴长”之中保持着相对的平衡。如,从产品的市场价格变化来看,从跌至涨至高,就是“阴消阳长”的过程;由高至跌至低,就是“阳消阴长”的过程。管理活动中,阴阳的消长平衡,不是绝对的、静止的平衡状态,而是相对的,动态的平衡,如果破坏了阴阳的相对平衡,形成阴或阳的偏盛或偏衰,导致阴阳之消长失调,对管理系统的运行而言,就会产生问题或危机。(4)阴阳管理的相互转化。指管理活动中,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向的方向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阴阳转化一般都表现为“物极必反”阶段,即量变到质变阶段,如股市的涨跌过程就是一个相互转化的过程,涨极生跌,跌极生涨,涨之极点就是跌的起点,跌之极点就是涨的起点,管理活动中,阴阳双方相互转化的作用,就是因为对立双方互相包含着其对立面的因素,如某新产品开发成功之时就已包含着遭遇淘汰的因素,当该产品遭遇淘汰之时,也孕育着别的新产品开发成功的因素。
三、阴阳管理原理的应用
运用阴阳管理原理,说明管理的组织结构,运行功能、问题的发生发展规律,并对管理活动进行判断和控制。
1.说明管理的结构系统。按阴阳的对立统一,管理的结构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系统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即一切管理结构系统,既有机联系,又可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具体而言,管理结构系统的阴阳属性就大体部位而言,上部为阳,下部为阴;外部为阳,内部阴,即系统上下、内外、表里、前后等各部分之间,以及各子系统内部各要素,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如,企业人事、营销、财务、生产、劳动、经营、组织、决策、战略等系统的阴阳属性如下:(1)人事管理的阴阳属性。可划分为:奖金的多与少,工作条件的好与差、表扬与处罚、上班与休息、工资的高与低,个体和群体,个人与集体,个人和团队,道德的好与坏,积极与怠慢,权力的大与小,职责的大与小,制度的严与松,激励的奖与惩,标准的高与低,员工的优点与缺点,团队的优势和劣势,贡献大与贡献小,职位的升与降,能力的高与低,生产水平的高与低,观念的创新与保守,求知欲的高与低,适应环境能力的高与低,人才的多与少,员工素质的高与低,沟通能力的强与弱,上级与下级等等。(2)营销管理的阴阳属性。可划分为:应变能力的强与弱,市场占有率的高与低,产业调整的快与慢,产品库存的高与低,产品价格的涨与跌,经营目标的高与低,销售收入的增与减,竞争能力的强与弱,销售范围的大与小,策略的适当与不适当,销售费用的高与低,销售技巧的高与低,竞争对手的强与弱,付款期限的长与短,市场划分的细与粗,分销渠道的多与少,市场增长率的高与低,购买力的强与弱,产业生产周期的长与短等等。(3)财务管理的阴阳属性,可划分为:可变成本与固定成本,资金流入与流出,盈利与亏损,财务预算与决算,盈亏增加与减少,负债多与少,股东收益高与低,股市涨与跌,应收款与应付款,利息的高与低,利率的高与低,现金流量大与小,库存大与小,短期贷款与长期贷款,折旧的快与慢,销售费用高与低,成本高与低,通贷膨胀与紧缩,工资的增与减,经营效益好与坏,融资能力大与小,自有资金充足与否,偿还能力大与小,市场价格涨与跌,投资方案的可行与不可行,财务控制能力的高与低,流动资金运用的快与慢等等。(4)生产管理的阴阳属性。可分划为:生产目标的高与低,生产方案的合理与不合理,生产组织水平的高与低,生产人员的多与少,生产效率的高与低,生产纪律的严与松,产品品质的高与低,资源综合利用率的高与低,能源消耗高与低,产品品种的多与少,管理能力的高与低,流程的长与短,生产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生产标准的先进与落后,布局的合理与不合理,生产规模的经济与不经济,交货迅速与迟缓,计划的强与弱,人员调配合理与不合理,员工整体面貌的好与差,产品的成长期与衰退期,新产品开发的快与慢,试销结果良好与欠佳等等。(5)劳动管理的阴阳属性。可划分为:职工积极性的高与低,劳动过程协凋与不协调,职工责任感强与弱,劳动积极性的激发与抑制,劳动标准的高与低,劳动中的主动与被动,职工自豪感的强与弱,经济报酬的高与低;产业水平的高与低,奖金的多与少,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生产力水平的高与低,贡献的大与小,重视人才与轻视人才,知识资本的多与少,效能高与低,创造力的大与小,技术革新的快与慢,合理化建议的多与少,士气的高与低,奉献精神的强与弱,员工福利的高与低,薪资的高与低,激励作用的大与小,职责的大与小,产业技术人员多与少等等。(6)经营管理的阴阳属性。可划分为,竞争态势的好与坏,外部环境的好与差,产品周期的长与短,服务差异的大与小,经营成本的高与低,经营流程的长与短,预期商务结果的好与坏,复杂状态管理的强与弱,定货量的高与低,总销量的大与小,交货速度的快与慢,产品价值的高与低,服务质量标准的高与低,长期经营与短期经营,订单的多与少,市场的稳定与波动等等。(7)组织管理的阴阳属性。可划分为组织的大与小,团队精神的强与弱,组织功能的强与弱,纠偏能力的大与小,职能设定的多与少,规范运行的好与差,集体合力的大与小,文化观念的强与弱,开拓创新能力的大与小,组织模式的先进与落后,组织规模的精与简,组织目标的高与低,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组织的优势与劣势,沟通能力的高与低,组织集权与分权,劳动分工的粗与细,授权的多与少,责任的大与小,管理幅度的大与小,管理层次的多与少等等。(8)决策管理的阴阳属性。可划分为:决策方法的正确与错误,决策的主动与被动,决策效率的高与低,决策效果的好与坏,决策方案的可行与不可行,限制条件的多与少,综合评价的好与坏,长远决策与短期决策,程序性决策与非程序性决策,确定型决策与非确定型决策,因素的可控与不可控,概率的大与小,决策的硬技术与软技术,盈利点的高与低,决策的理智与非理智,满意度的大与小,决策能力的高与低,决策程序的正确与错误,应变能力的大与小等等。(9)战略管理的阴阳属性。可划分为:广义的战略与狭义的战略,战略的计划与实施,战略目标的高与低,核心战略的清晰与模糊,战略指导能力的强与弱,战略理论与实践,战略实施的有效与无效,战略控制力的大与小,发展的快与慢,产业结构的优与劣,发展规模的经济与不经济,竞争强度的大与小,总成本高与低,技术进步的快与慢,战略任务的大与小,市场发展的乐观与悲观,价值趋势的涨与跌,股市的牛与熊,政策环境的宽松与收紧等等。
2.说明管理的运行功能。按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管理活动的正常开展,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就性能与装置而言,性能属阳,装置属阴,装置与性能的关系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性能是以装置为基础的,没有装置的运行就不会产生加工生产性能,加工生产性能又不断促进装置的更新改造,即管理的运行功能与装置设备的关系,就是阴阳相互依存,相互消长的关系,如果阴阳不能相互为用而分离,管理活动的进程也就会停止,企业也将进入停产倒闭的境地。
3.说明管理问题的生成。管理系统的内外、表里、上下各部分之间,以及系统的设备与设备,性能与性能、性能与设备之间,必须保持阴阳协调关系,以维持正常运行。因此,管理活动中阴阳的相对协调是企业稳健发展的关键,问题的产生及其形成过程,则是因某种原因而使阴阳失调所致。管理活动中阴阳是互根互用的,又是互为消长的,阴阳失调就会导致阴阳的偏盛偏衰而发生问题,这也说明,不论管理系统的问题有多严重、复杂,都不外乎阴阳的偏胜偏衰。(1)阴阳偏胜。即管理活动中的阴胜、阳胜,即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引起的问题或危机,如,市场价格过高,必然导致生产过剩,此属阳胜;若市场价格过低,必然导致生产不足,此属阴胜。(2)阴阳偏衰。管理活动中阴虚、阳虚,即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发生的问题。如,流动资金不足,必须导致产量下降,此属阳虚;处罚力度不够,必然导致资源消耗上升,此属阴虚。由此可见,尽管管理问题错综复杂,但均可用阴阳失调偏胜偏衰来概括说明,即阳胜则增,阴胜则减,阳虚则减,阴虚则增,这是一条阴阳发展的总原则。另,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俱损。如员工工资过低,必然导致生产成本上升,此属阳损及阴;员工的酬资过低,必然降低生产效率,此属阴损及阳。(3)阴阳转化,指管理活动阴阳失调而出现各种问题,在一定条件下,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即过减则增,过增则减。如,市场价格过低,导致企业破产,市场供应不足,必然引起市场价格上涨;市场价格过高,导致企业盲目生产,市场供应过剩,必然引起市场价格下跌。
4.用于管理问题诊断。管理活动中,发生各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阴阳失调,即任何管理问题,尽管其现象错综复杂,变化万端,但均可用阴或阳的关系加以分析判断,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关键还是正确区分阴阳,即快、慢;外部、内部;增、减;涨、跌;高、低;大、小等各项管理方面的技术经济指标。总之,无论观察、听辩、询问、调查等,都应以分别阴阳为首要任务,只有掌握住阴阳的属性,才能正确区分问题的性质。
5.用于问题控制。管理活动中的各种问题,关键是解决阴阳失调,即控制原则是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即阳盛者泻热,如产品品种过多,就要优化产品结构;阴盛者祛寒,产品品种过少就要加速新产品开发步伐;阳虚者扶阳,如技术水平落后就要增加技术创新投入;阴虚者补阴,如技术水平低就要强化在岗培训力度,从而使管理活动中阴阳偏胜偏衰的异常现象,复归于平衡协调的正常状态。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制定选择有效控制方案很重要,首先要区分阴阳属性,其次分析问题的性质即阳盛、阴盛、阳虚、阴虚,再次,有针对性地制定多种控制方案,并正确选择,及时予以实施、反馈、调整,以纠正管理系统的失调状态,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里需要指出,由于受到历史的限制,阴阳管理方法还有相当的局限性。我们在研究管理活动规律时,不能仅停留于阴、阳管理的抽象概念,而应从管理实际出发,结合现代管理理论,辨证论治。
参考文献:
[1]朱熹 注,李剑雄 标点.周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杨维增,何洁冰.周易基础[M].北京:花城出版社,1996.
[3]马中.中国哲人的大思路[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4]印会河,张伯衲.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5]王在华.现代易学[Z].甘出准016字总0177号[2005]031号.
[6]王在华.易经新传:第2版[M].香港:世界文明出版社,2006.
[7]王在华.现代易学概论[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6,(5).
[8]王在华.金川易传[Z].甘出准016字总0205号[2007]066号.
[9]王在华,著.世界易经学会,国际易学研究院,涪陵易经学会编.王在华现代易学研究文集[Z].甘出准字016号总0214号[2009]
074号.
[10]王在华.世界易经学会,国际易经研究院,涪陵易经学会编.王氏易学[Z].甘出准字016号总0216号[2010]003号.
[11]圣丁.哈佛商学院MBA教程[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