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跨语言语义启动效应的非对称性及新的理论视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跨语言语义启动效应的非对称性及新的理论视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在回顾跨语言语义启动的非对称现象及其以往的理论解释的同时介绍跨语言语义启动研究的新进展即意义模型理论。意义模型能够成功地解释先前研究中发现的跨语言启动效应非对称现象。

【关键词】跨语言语义启动;非对称性;意义模型

1.跨语言启动的非对称性及以往的理论解释

1.1跨语言语义启动的非对称性

De Groot 等人以荷兰语―英语双语者为被试用同源词及非同源词材料来考查跨语言条件下的启动现象,要求被试完成词汇判断任务。实验发现在非同源词对的条件下,实验结果显示被试表现出明显的L1至L2方向的启动效应,但没有发现L2至L1方向的启动效应[1]。后来研究者们采用不同的实验任务,其实验结果就不一样了。例如,Grainger 等人在研究中运用翻译对等词材料让高熟练的英―法双语者完成词汇阴、阳性的范畴判断任务[2]。结果显示,在范畴判断任务中,L2-L1 方向上也出现了启动效应。后来的很多研究也证实了这个结果。跨语言启动的非对称现象表现为一对翻译对词等的启动中,在L1-L2 方向存在跨语言启动效应,而在L2-L1 方向不存在启动效应,而且这种非对称现象只存在于词汇判断任务中,而在范畴判断的实验任务中无论是L1-L2 还是L2-L1 方向都不存在非对称现象。

1.2对跨语言启动不对称性的以往理论解释

第一种理论解释认为L1作为母语在加工过程与L2相比其编码频率相对较高,内部工作效率也高,双语者在获得L2语义信息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对L1信息的复制或转换的过程,所以对L2的加工效率较低。因此导致L1与L2的连接强度的差异。对L1词汇进行加工时,系统可以迅速处理并且使其指向各种相关联的经验,所以在L1-L2 方向可以产生启动现象。而当对L2词汇进行加工时,由于系统加工效率低,来不及使其指向相关联的经验,所以L2-L1 方向不出现启动现象。这种观点虽然能够解释语义启动的非对称性现象,但无法解释范畴判断任务中非对称现象的不存在。

第二种理论解释--Kroll的非对称性模型。根据该模型的观点[3],L1和L2的概念表征是共同的而词汇表征是分离的。词汇表征和概念表征之间都有联系,只是之间的强度不一样,L1的词汇表征比L2 的词汇表征大,L2到L1的词汇表征联系强度比L1到L2的词汇表征联系强。L2-L1 方向的不需要通过它们共同的概念表征,直接通过词汇连接的,因此在L2-L1 方向上不会表现出启动现象。而L1-L2方向由L1的词汇表征激活共享的概念表征再通达L2 的词汇表征,即L1-L2方向也出现启动效应。

2.意义模型及其主要观点

为了能很好的解释跨语言语义启动的非对称性研究者们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最近,Finkbeiner等人(2004)以日语-英语双语者为被试,在一系列掩蔽翻译启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双语者语义表征的意义模型( sense model) (见图1)。

Finkbeiner 等人认为,语义因素对跨语言启动不对称现象的产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跨语言启动不对称现象出现与否的根本原因在于启动词能够激活目标词中的多少个语义。

图1 Finkbeiner等人(2004)提出的意义模型

在词汇决定任务下,没有范畴判断任务中的分类线索可以利用, 因此要激活一个目标词, 必须激活它的所有语义。如图1 所示,对于kuroi(L1)与black(L2)这对翻译对等词,日语为母语的被试能掌握kuroi 的8 种语义,而只能掌握black 的少数语义,例如,只能掌握共同语义“黑色”。当第一语言kuroi 作为启动刺激时,它的8 种语义均被预先激活,其中包括那个共享语义。此时black 作为目标刺激,已被启动刺激激活的语义数目和完全激活这个词所需的词义数目比率为1:1,因此被试对black的反应时间缩短,出现了L1至L2方向的启动效应。反之,当用第二语black 来启动kuroi 时,预先被激活的词义数目为1, 即那个共享语义。而激活kuroi 需要的语义数目为8,此时的比率变成1:8。也即是说,在L2 启动L1 的情况下,L1 的词义只有极少数被启动词激活,所以没有出现L2至L1 方向的启动效应。

而在范畴判断任务中,范畴起到了类似上下文的提示作用,从而帮助被试提取与此范畴相关的语义信息,并抑制了其他与范畴无关的信息[4]。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从L1到L2方向,还是从L2到L1方向,目标词的意义量全部(或大部分)被预先激活,从而会造成两个方向对称的跨语言启动效应。

Finkbeiner等人(2004)提出的意义模型能够成功地解释跨语言启动效应的对称性和非对称性。意义模型将启动效应上升到双语语义表征的差异层面,是双语记忆表征研究的一大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De Groot A M B,Nas G L J.Lexical representation of cognates and noncognates in compound bilinguals.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1991,30 (1):90-123.

[2]Grainger J,Frenck- Mestre C.Masked priming by translation equivalentsin proficient bilinguals.Language and Cognitive Processes,1998,13:601-623.

[3]贾楠.中、英双语语义通达机制模型研究简述.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08,10:67.

[4]陈宝国,高怡文.跨语言启动的不对称性现象及其理论解释的新进展.心理与行为研究,2009,7:72.

[5]李利,莫雷.双语记忆表征研究的新视角.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