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吃货”陈晓卿:在舌尖起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舌尖上的中国》的总导演陈晓卿本身就是个爱吃之人。他给杂志写美食专栏,手机里存着全中国好几百家餐馆的地址、电话,也热衷于在饭局的时候选地方、点菜。《舌尖》制作的那两个月,天天眼巴巴地看着那些美食镜头却吃不到,陈晓卿简直“心如刀绞”。
《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前的两个月,陈晓卿忙得天昏地暗。当7集系列片全部入库的刹那,他仿佛听见有人在背后说:“嗨,该抽空生点病了……”于是,接下来他病了好几天。
采访那天,出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个完全不在状态的陈晓卿。虽然他已经极力表现出对在场所有人的体恤与热情,但还是掩饰不住憔悴。几乎每隔十来分钟,手机就会响起,清一色都是预约采访的记者打来的。
在过去的两个月多里,陈晓卿的体重由原来的81公斤骤降到75公斤以下。他在一条微博上写道:“今晚老六组织了饭局,我准备抱病参加,如果有老男人惊讶我的体重为什么能跌破75公斤,我一定淡淡地回答,因为做了一个关于美食的节目……”
《舌尖上的中国》去年初立项,今年3月份所有的拍摄完成,进入后期制作,陈晓卿也迎来了最为忙碌的阶段。加班的时候,办公室里到处堆着盒饭,虽然盒饭的档次都不算差,可他宁可饿着肚子。陈晓卿自诩是一个什么都能吃的人,但唯独对盒饭敬而远之。忙碌的时候,与美食绝缘,心疼自己,只能靠手机里存的美食照片“兀自垂涎,靠记忆支撑生活”。
老男人饭局
陈晓卿的手机里,除了无数张自拍的美食照片,还存着北京乃至全中国好几百家餐馆的数据库,包括餐馆的名称、地址、电话,甚至罗列着各个餐馆的招牌菜。“其实每个人都有美食地图,但我比较有耐心,愿意跟大家说,愿意整理。这个我是学的三联书店以前的老经理沈昌文先生,他的手机里几乎没有人名,全是吃饭的地方以及可以点什么菜。我每次给别人发完短信,就存起来,下次有人再问到的时候,直接发过去就行了。北京的、上海的、成都的……全国各地的都有。”
任何人有陈晓卿这样的朋友,都会有惰性。快到饭点的时候,各种求餐馆地址的电话短信纷至沓来。你只消说出自己是在北京哪一带,想吃什么风味的,他马上就能提供最佳方案。有一次,陈晓卿的朋友王小山要请大学同学吃饭,打电话问陈晓卿有什么好的馆子推荐,陈晓卿不光推荐了馆子,还直接给餐馆打电话订位,顺带把菜都点好了。
《舌尖上的中国》让很多人大开眼界,陈晓卿的美食知识对这部片子也有贡献。“第一集里面采藕的段落,本来摄制组打算在微山湖拍藕,但我推荐了更适合拍摄的地方——湖北嘉鱼县。原本打算在广西拍笋,但最终改到了浙江。”
陈晓卿有一个绰号叫“扫街嘴”。这个绰号是很多年前他一个同事起的。之所以叫扫街嘴,是因为他有一个爱好,闲来无事的时候,就沿着北京的大街小巷展开“地毯式搜索”,凡是看上去还不错的餐馆,都要找个机会尝尝,并且有心地把餐馆的名字和地址都记下来。
“那都是闲极无聊的时候做的事。最近半年,几乎一个新馆子都没有开发。以前接到各种要求帮忙推荐餐厅的电话,都非常耐心,会认真想一想,现在就比较烦,‘自己查去吧。’”陈晓卿说:“这就是我把美食爱好当成工作的代价。”
5月19日,陈晓卿在一家叫大永徽的徽菜馆见到了数月不见的“老男人们”。“见到这帮孙子的时候,我差点都哭了。”他半开玩笑地说。
“老男人饭局”在京城的媒体圈子里颇有名气,参与者大多是北京的媒体人,除了陈晓卿以外,还有《读库》的主编老六(张立宪)、《三联生活周刊》的王小峰、作家兼出版人老颓(杨葵)、网络红人王小山等等。这些人没事的时候就聚在一起吃饭喝酒,而且饭局上不聊工作,通常都是相互挤兑,从中获得乐趣。多的时候,他们每个星期都有三四天是一起吃饭的,而现在只有一两个月一次了。
杨葵与陈晓卿相识于2006年,第一次见面是在孔乙己饭店。“那会儿他已经是个公认的吃货了,我们头次见面就笼罩着大吃特吃的气氛。”杨葵回忆说。每次饭局之前,通常是老六群发一条短信,收到短信的人,有空就出席。而陈晓卿对于安排饭局这件事满腔热忱。
“如果把老男人局拟人化为一个人,陈晓卿就是这人的舌尖。在哪儿吃、吃什么、怎么吃,都由他包办。别人不能插嘴,更别想干涉。当然也没人想插嘴和干涉,他安排得太好了,尽情享受多舒坦哪。”杨葵说。
陈晓卿点菜有一个长处,他能在一个公认不怎么样的餐馆里点出好吃的菜来。老六在一篇博客上写了一个事例。“航天桥西北角的‘湘鄂春’,第一次聚会由我点菜,结果第二次再建议去那里吃,众人纷纷摇头。勉为其难地去了,吃的是陈老师点的莱,大家这才知道原来那家饭馆‘还是蛮不错的’。”杨葵也有类似的经历,“有些我去过的饭馆,都被我从‘变天账’里删掉了,经他领着吃一回,又添回了。”
老男人局选的馆子大多是深居北京胡同里的鸡毛小店,没什么惊艳的菜,但也算可口。陈晓卿是安徽人,所以经常选在徽菜馆。这次饭局也照例没什么人谈工作,但是因为最近《舌尖上的中国》实在太火,还是有人忍不住好奇地打听,陈晓卿就“黑着本来就黑的脸宣布了一条当天饭局纪律——不提《舌尖》,否则他真没胃口”。杨葵说。但还是有人拿他开涮,“听说你红了,不过红了也看不出来,因为你太黑了。”
每次饭局未了,总有人喝多了之后忘乎所以,有的哭有的笑有的骂人,唯有陈晓卿表现得最得体。不仅没什么夸张的表现,还负责把那些喝醉了的就近开个旅馆安置好或者把他们送上出租车。就连平时不怎么正经说话的王小山都不得不说:“他跟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就像个老大哥一样,我们都很喜欢他。”
“你知道陈晓卿喜欢吃什么吗?”
“不知道,都是他关心我们吃什么,我们不关心他。”王小山说。
平民美食爱好者
《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那晚,陈晓卿在博客上做了一个谦虚的推荐:“今晚没事都看看吧。不难看,真的。”结果,这条微博在新浪上被转发12000多次,评论1200多条。央视纪录片频道总监刘文后来也说:“这个片子这么火,跟陈晓卿有着众多的美食博客粉丝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