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丁心怡:让心飞扬,让笔说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丁心怡:让心飞扬,让笔说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丁心仪,“2012第四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初中组一等奖获得者。作为此次大赛浙江赛区的初选评委,在评选多达数千篇的作品时,丁心仪的文章让我眼前一亮,她的文字有着少见的清亮感觉,细腻且不乏深邃,有着她这个年纪少有的沉淀感。她的初赛作品理所当然被选入,参加复赛环节。至于接踵而来的,她接到大赛组委会的要求赴上海参加现场决赛,并最终获得一等奖,我一点意外都没有,但对于她如何练就这样的文字和气场,我却有一探究竟的欲望。于是有了如下的访谈以及她的同学、她的语文老师对她的印象文字。(西西)

与丁心仪的访谈

平时喜欢看哪一类型的作品,喜欢哪些作家?

我喜欢有故事性的作品,喜欢看小说。短小、哲理性的杂志也常用来消遣,像《意林》《青年文摘》,有时还会看批判性、议论性的文字,比如龙应台的《野火集》我也蛮喜欢的。漫画我也常常看,像宫崎骏的、庸的、卜劳恩的,这类能放松心情的漫画, 我觉得是最能触动人心的,它们往往蕴含哲理却不难嚼。名著还是比较喜欢《红楼梦》。

你觉得阅读对你写作有什么作用?

阅读对写作的帮助是毋庸置疑的。浅层的阅读后,我会有意识地模仿阅读时遇到的好词句,或略加修改,把好句变成有自己特色的词句;而深度的阅读,就该是能读懂文章的内涵,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形成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阅读对写作有帮助,但从来没有人能保证你读了书作文就能增几分,阅读是要靠积累的,要靠多样化涉猎,再加精读。我的语文老师说过:“读一本名著远比读一本满分作文书有用。”作文书的确能使考场作文多几分,但却不能使写作能力有很大提升,就好比竭泽而渔不是长久之计。

“两点一线”的校园生活,如何收集写作题材?

只要细心观察,总能发现校园中的大大小小、细碎的事,它可能是最贴近你的生活题材,它们可能就是你作文的主角。比如,回家乘坐的公交车就是很好的观察点,车上各色各样的人,他们的对话、穿着,你都可以尝试着描写。选一个靠窗的位置,那些一闪而过的风景有时会激发你的灵感,我的一些作文就是在公交车上构思的。一年中总要旅行吧,肯定会遇到奇怪的人、有趣的事,不一定要写游记,只要把事记下来就好了,字数少一点有什么关系?只要多观察多记录就好了。

平时怎么练笔,如何培养自己的写作习惯?

以前,我只写自己想写的东西,有心情、有感触才落笔。现在遇到好的素材,认为能有好文章产生,我还是很愿意尝试一下的。我讨厌写作如同挤牙膏的感觉,这种情况,我就干脆不写。所以我往往有周五构思作文,周日落笔的习惯。

(本刊记者:西西)

同学眼中的丁心仪

我觉得她是一个洒脱、坚强的女生,记忆当中她从未掉过眼泪。短头发的她看上去像是一个男孩子,也有男孩子一样的脾性,可看她写出来的文字,却不会有这种感觉。爱骑单车出去玩,尤其是当她写不出文章的时候,她说她会去公园走走,这样说来,她也算是一个“爱小情调,会小文艺”的人。

(同班同学:舒渊文)

她有个外号叫“大仪”,就是因为她平时性格大大咧咧的缘故。她很乐观,喜欢跟别人开玩笑,跟她相处你不会有压力。大仪热爱看书,不管是名著还是杂志,一拿到手她就要一口气看完,什么都阻挡不了。也正因如此,我每次跟她去书城做作业都备感压力:我正写着呢,不知何时身边空了——她又看书去了。我经常说她“毫无自制力”,她听了后哈哈一笑,略带点不好意思,但下一次仍旧我行我素。

(同班同学:袁欣晨)

老师眼中的丁心仪

她文静,像低飞的鹭鸶,却总能在要害处发表点睛之见,顿时教室的湖面鳞波荡漾,更宽广的天地出现了。之后更是惊喜连连,谈及名家,翻看随笔,总是能看到她清丽摇曳的文字和不断深入的思考。丰厚的积累令人感叹不已,是源于从小的家庭熏陶,还是因为博览群书时的兴趣使然?

她读龙应台的各种风格的作品,分析她的笔触和色调:“我觉得她文章的成功如同气势磅礴的瀑布,周围的悬崖峭壁都是衬托,最初靠的是源头,而源头即是观察与感触。……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她爱龙应台的杂文《野火集》,也喜她的亲子书信《亲爱的安德烈》,还爱她的散文集《目送》,她读出:“她告诉我们生与死的中隔线薄弱、混沌,而且,一扯就会断。”其实,在别人的笔端,读出的恰恰是自己的内心。

她读,更写,听从内心而写。

她用柔和似羽的眼逡巡童年的岁月,深思生活。就如这次鲁迅青少年文学奖的初赛作品《遗失的美好》,就是平常周末的随笔。文字清新亮丽,犹如透明而斑斓的水晶,却又不乏沉淀后的理性思考。很难得在一个初中女生身上看到,将对生活的细腻感悟和对生命的深邃体察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而复试环节的命题作文,她选择了难度较大的《生活的味道》。令人欣喜地看到,在她细腻的文字基本功之上,将审美之境、理性之思结合得如此相得益彰。她开篇即写孩子眼里的傍晚:“明晃晃的太阳照了一整个白天。清澄的蓝天没有一丝云翳。晚了,蓝色渐渐变为苹果的颜色,再变成橙子的颜色,最后掉进了那片四合的葡萄色中。”她用节制的语句描述亲人:“此后的每天,他(爷爷——笔者注)都会准时把早饭喂给奶奶,然后招呼我去吃饭,且菜肴常变。今天白粥,明天馒头、咸菜,后天茶叶蛋、豆浆,从不重复。可是因为自己年少的倔强,还是不怎么亲近他。只觉得有一种说不清的东西在我心里生根发芽,日后坚定地长成遮天蔽日的模样。”她写亲情不矫情,在笔端的冷静中却富有张力。爷爷病去,她在结尾尝试描述时间的味道:“时间是柠檬糖的味道,没吃过的人觉得它是酸的,真的品尝过的人才知道,它入口是甜的。”这样的哲思,带着同龄人的特质,她还在文中如此过渡:“时间像不停翻滚的浪潮,把最初的温情冲走,几度轮回,再次席卷而来,露出一地金沙”。用以引出写于爷爷去世前几天的下文,如此拂去喧嚣的沉淀,铺出温暖与刺痛夹杂的去世,有一种文字回忆时的淡定和力度。

如果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决定其精神史,那么其精神史决定了其文章的格调,而文章的格调与其为人的静气浩然,更是如出一辙了。成人身上都可能浮躁的心,在她的写作上没有。面对荣誉和采访,成人都可能难免的激动和功利,她没有。

于是,她的笔和她的心,都能云飞霞走。

(语文老师:贺秀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