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红外谎言 第5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红外谎言 第5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红外摄影是影像猎奇还是思路的拓展?是编织的影像谎言还是在揭示现象的本质?是唯美的表达还是思悟的升腾?

我们无法以简短的回答,就能说清红外摄影的作用和它在喜爱红外摄影的人心中的意义。本期嘉宾范霖,自己有佳能1Ds MARK Ⅱ,却很少去用,只喜欢一款价格为2000多可拍红外的“玩具”。我不确定我同时拥有这两台相机时,不会去选择使用前者,但我很赞赏作者选择拍红外的创作方向。创意,无论是思想上还是技巧上,都需要我们去选择与“众”不同。

说到红外,总让人联想到透视,甚至我最先想问作者的就是,是否会像摄影记者一样内心充满着职业的好奇;而在海边拍摄时,半按下的快门是否总是在等待微风撩动裙边,等待衣着少女变为光鲜的美人鱼。

其实,红外拍摄,并非总是我们想象中的只为影像猎奇,虽然有着丰富红外创作经验的作者,也依然没有正面回答出我提出的关于“当红外面对纪实”的尴尬问题。红外摄影作品表现的可能是一种“失真”假相。但指向的却可能是一种真实。这种指向是作者的拍摄立意,也应是作品最大的存在意义。

看红外作品,甚觉怪异,像这种白天里的暗夜,夏日里的冰天雪地。我更愿意理解为红外摄影表现出的对“视觉真实”的批判。如果是普通的数码相机拍摄而得,那作品只能是经过了多底合成才可能达到此效果。但这种怪异不是后期合成的那种情境冲突的表露,而是表现一种视觉上很少见的真实场境,有些梦幻,但比梦来得真实。日有所思。梦有所想,通常梦是有所指的。同样“佳作天成,妙手偶得”,佳作的前提,是要有思想潜意识的寻觅。作者对作品无论是前期拍摄的构图把握,还是后期制作时的元素增减,都要向画龙点睛那一点靠拢,“那一点”,就是所谓的作品的题目所要表达的内容,比如说去表现一个关键词――怪异。

相对于灰度的和谐,作者更多地喜欢作品中的亮白高调的明快,因为“可以将红外摄影的长处发挥得淋漓尽致”。而绿色是在红外摄影与普通方式拍摄黑白作品中“变化最大的颜色”,叶绿素可以大量反射红外线而发白,以此来达到超乎现实的意境。于此,红外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一样的生活,不一样的浪漫。这就是创意!

什么是创意?你尝试过在充满阻碍的前进路途中停下来另辟捷径吗,拐个弯或许柳暗花明――这,就是创意的开始!

红外摄影小知识

公元1666年,牛顿发现光谱并测量出400nm~700nm是可见光的波长。1800年4月24日,英国伦敦皇家学院的Sir Witliarn Herschel发表太阳光在可见光谱的红光之外还有一种不可见的延伸光谱,具有热效应。他所使用的方法很简单,用一支温度计测量经过棱镜分光后的各色光线温度,由紫到红,发现温度逐渐增加,可是当温度计放到红光以外的部份,温度仍持续上升,因而断定有红外线的存在。

红外线摄影原理

数码相机用的CCD或CMOS本身就可感应到红外线,只是在一般的状况下,由于可见光的光量远大于红外光,所以看不出红外线效应,另一个原因是许多数码相机都装有IR cuf filter镜片(低通滤镜,用来挡住红外线)。

选购一片合适的红外线滤镜

红外线滤镜(Infrared Filter)的作用是阻挡可见光而让红外光顺利通过。在镜头前加装红外线滤镜后,CCD或CMOS便只感知到红外光。一般情况下进行红外线摄影可选用“雷登25”红镜,也可产生较比明显的红外效果。“雷登87C”滤镜几乎可以阻挡全部可见光,以产生较纯的红外摄影效果,这种滤镜肉眼看去几乎不透明,具体操作时应先调好焦后再加滤镜,另外需要试拍以取得正常的曝光量。入门用的Hoya R72或B+W 092的50%cut Dff在720mm刚好合格,但R72仍可允许部分可见光通过是一个缺点,更好的选择如Tifeen 87及B+W 093,红外线效果更纯正,但也更贵。

镜头上的“R”标记

在大部分单反传统镜头上都刻有红色的“R”字或红点,它就是红外线对焦标志。红外线光波长,通过相机镜头后折射率比可见光小,这样就使得汇聚点偏向正常点的后面,如何将它拉回到正常聚焦点呢?操作方法是先按正常情况调好焦距后,再将对焦线稍转动向前以对准“R”处,如果被摄物体较远,则可以忽略。当然使用手动对焦相机进行红外摄影比较合适。

《数码摄影》:红外摄影常让人联想到透视,你有偷拍的欲望?

范霖:坦率地说没有,因为摄影是个享受大自然的过程,如果那样倒有点像狗仔队,那不是我喜欢的职业。我喜欢用红外线拍一些风光或风情作品,夏日能拍到类似雪景一样的东西着实令人兴奋。

《数码摄影》:你认为红外摄影可以拿来纪实吗?

范霖:其实“透视”并非那么容易实现,要具备很多条件才能完成,正常情况下在街上拍透视照片几乎不可能。红外摄影像黑白摄影一样可以用来纪实,我知道国内已经有几个人在这样做。

《数码摄影》:那红外摄影的优势在哪里?红外作品与常规黑白设定的作品区别在哪?

范霖:红外作品的优势在于:1 可以营造很特别的气氛;2 视觉冲击力增强;3 使画面更加简洁有序;4 有利于形式上的创新。

《数码摄影》:这是生活中美的另类追求,你感觉最难实现的是哪一环节?

范霖:预见拍摄的效果,因为红外有极大的各种可能性,最终的效果往往会出乎预料。

《数码摄影》:怎样实现红外摄影?

范霖:红外摄影分为半彩色红外和黑白红外摄影。本身具备红外摄影功能的相机只有富士和索尼的个别相机。其他相机要具备红外摄影功能则需要改机,也就是把相机原有的低通滤镜换成红外滤镜,并由所换滤镜波长的不同实现半彩到黑白的效果。外挂滤镜也可以实现红外摄影,但取景和曝光时间有局限性,影像的锐度和清晰度要差很多。

《数码摄影》:本文题图拍的是晚上吗?现场情况用普通数码方式吗、能拍出这种效果吗?

范霖:是在傍晚时分拍的,用索尼H50的夜拍模式加外挂滤镜完成的。普通相机在拍植物方面的细节表现要差很多。

《数码摄影》:红外与普通摄影黑白设置相比,变化最大的是哪个颜色?

范霖:变化最大的是绿色,变得最好看的还是绿色。

《数码摄影》:红外要掌握灰阶的节奏,像题图,明的云与暗的水之间的不同灰阶便构成了明快的节奏。而右上角在华山拍的图却是一种亮灰的和谐。你更喜欢哪一种风格,为什么?

范霖:一般来讲我会根据题材的不同,分别采取不同的手法来营造一种更能适合表现主题的气氛。就这两幅作品而言我会更喜欢后者,因为这种风格使华山显得更加高洁、空灵和晶莹剔透,也使得红外摄影的长处发挥得淋漓尽致。

《数码摄影》:如何将作品表现得更具

通透感呢?

范霖:黑白灰的对比明快、恰当。当然,空气质量也是很重要的外部原因之一。光照好的时候效果更好些。

《数码摄影》:看你海边那张云天拍得也不错,人物的通透感表现得也特别好,明暗分阶,灰而有度。红外拍人物有何特殊性?

范霖:由于红外摄影的特点是穿透第一层颜色,反射第二层颜色,因此其特殊性为 首先是服饰有种通透感,颜色也与普通摄影不尽相同,其次是人物眼珠呈现的是灰色,显得诡秘而又怪异;再则是染发和静脉一目了然。另外,半红外摄影由于允许部分可见光的参与曝光呈现的是缺色,可以选择通过后期红蓝通道互换,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数码摄影》:看来还真需要了解了技术原理,掌握些技巧才能用好红外!像121页小女孩在跑那张作品更像是一幅观念作品,作品人物背对观者,像是要逃离视线。身体也融合在背景虚假的白色里,如不是红外摄影,展现给读者的将是另一种视觉体验了。

范霖:这是一个金发女孩,非常的可爱。她实际上就是在逃离,因为她的美丽让我不顾一切地想抓住这美丽的瞬间。

《数码摄影》:摄影特别是红外,作为一种表达,或一种情绪的发泄,你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想法了吗?

范霖:我已经从红外摄影中得到了很多的快乐,这种拍摄过程中的激动,兴奋是以前不常感受到的,但是我也深知我还有许多未知的东西需要探索。在这个探索过程中,我想我应该能控制好自己的想法和节奏。

《数码摄影》:有光斑的这幅作品,光斑是后期加的还是直接拍摄出来的?

范霖:是利用红外线逆光产生眩光和光斑的特性直接拍摄出来的。后期加的会有不自然感,也没直接拍出来的生动。

《数码摄影》:思绪随着光怪陆离的眩光和光斑,穿透历史时空,去寻觅遗失了的梦幻记忆。我注意到了一个细节,建筑物顶层角塔的阴影,就像月光下神出鬼没的女巫。我相信如果当时控制光柱以引导人们的视线更多地突出这一细节,作品就更完美了。

范霖:很遗憾,当时并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或许再偏移一点,这个女巫就消失了!你描述的比我拍的好,这或许就是文字的力量。

《数码摄影》:佳作天成,妙手偶得。要成就一幅好的作品,基本功确实要非常扎实。从你的作品中,我也感受到了你对构图和色彩(灰度)的把握能力。

范霖:我从小喜爱油画,是绘画的功底帮助了我。

《数码摄影》:你的作品很出色,但个人感觉作品还有些有深度的东西可以去更细化。比如说情感,比如说对时间消失概念的表现,作品里有,但部分作品中没有作为主体来突出表现。就感觉作品总还没有做完,是不是你后期调得太匆忙了?

范霖:是,关键的最后一脚没踢住球,作品是需要个性的张扬。

《数码摄影》:最后形成作者的风格更为重要!

范霖:你所说的也恰恰是最难做到的!

《数码摄影》:艺术的本质应该是一种极致。极致了便成了艺术,当然这也不能概定论。

范霖:对,我很赞同这观点。我也是个唯美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