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乌鲁木齐国际旅游产业结构优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乌鲁木齐国际旅游产业结构优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乌鲁木齐作为新疆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大力发展旅游业是努力建设全国重点旅游城市的推动力,是推进城市现代化,提升首府中心城市地位的战略重点,也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扩大就业消费的重要抓手。本文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对乌鲁木齐国际旅游产业结构内部相关部类进行分析,对其进行测算分析和验证,最后提出优化乌鲁木齐国际旅游产业结构的对策及建议。

乌鲁木齐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是全疆社会经济发展的引擎,在实现国家在新疆的战略目标中担当重要角色,旅游业作为促进其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力之一,对其提升国际地位,促进城市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国家和自治区相关政策的支持下,乌鲁木齐旅游业虽已取得快速发展,但与国内其他国际城市,例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其所具有的比邻中亚,远携欧洲的交通区位优势相比,乌鲁木齐的优势和潜力还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如何加快其国际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其国际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使其成为中国西部中心城市、西部国际旅游集散中心之一是目前急需研究的课题之一。

然而,从国内已有文献看,学者们较多对新疆产业结构效益和新疆国际旅游产业结构进行分析研究,专门针对乌鲁木齐的国际旅游产业结构的研究非常缺乏。刘月兰、李豫新采用比较劳动生产率、就业产业结构偏离度和偏离―份额分析模型,从不同角度分析1978――2007年新疆产业结构效益,并指出区域衰退及夕阳产业的比重过大,产业结构层次低、效益较差,有待进一步调整、优化。陈智慧运用静态分析法、效益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对新疆旅游产业内部结构之间及与其他产业间的关系进行测算和分析,最后对优化新疆旅游产业结构提出了对策和建议。楚新正、李艳红、靳万贵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新疆国际旅游产业结构效益分析,并对新疆国际旅游产业结构中的游览、交通、住宿、餐饮、娱乐、邮电通讯等部门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疆国际旅游产业结构效益增效的对策。陈治国,李红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新疆乌鲁木齐市的1979――2008年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进行了量化分析,提出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对乌鲁木齐市的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前人的研究对本文在方法论上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然而,由于研究重点、研究方法以及统计数据等方面的制约,我们对乌鲁木齐国际旅游产业结构方面的认识还存在欠缺。鉴于此,本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2006――2010年新疆和乌鲁木齐的国际旅游收入统计资料为依据,从狭义的旅游产业结构为出发点,分为长途交通费、市内交通、游览、住宿、餐饮、商品销售、娱乐、邮电通信、其他服务九个产业,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乌鲁木齐国际旅游产业结构进行分析,提出结构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对优化其国际旅游产业结构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期对乌鲁木齐今后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一、乌鲁木齐国际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乌鲁木齐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城市,早在2000多年前,就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是新疆境内不用翻越山岭而穿越天山、由南坡转向北坡的唯一通路,在中亚地区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和交通枢纽地位,乌鲁木齐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成为经济的主要引擎。同时,国际旅游业也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具体表现在:国际旅游人数从2006年的19.18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26.42万人,国际旅游产业外汇收入从2006年的44720元增长到2010年的61662元,见图2.1、2.2。

本文以狭义的旅游产业结构――旅游行业结构作为切入点,以旅游产业和乌鲁木齐的实际情况和国家旅游局对旅游外汇收人统计数据时划分的方法,将旅游产业部门划分为长途交通、住宿、餐饮、商品销售等9个部门,而其他的不便于详细归属的效益统归于其他服务这一部门,如此即可避免数据的遗漏或重复计算。乌鲁木齐市2006――2010年国际旅游产业现状如表2.1、2.2所示:

从2006――2010年的数据分析可得:乌鲁木齐市国际旅游产业结构中长途交通业所占的份额最大,均保持在50%左右,这与乌鲁木齐所处的地理位置具有较大的关系,其次是住宿业,除了2009年外,其他年份均保持在20%左右,然而,市内交通在9个部门中所占的份额最低,这与乌鲁木齐的省会城市有关。

二、乌鲁木齐国际旅游产业结构效益分析

针对上述对乌鲁木齐国际旅游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本文利用偏离―份额法,选取2006―2010年乌鲁木齐国际旅游收入的数据,对乌鲁木齐的旅游产业结构效益进行分析。

(一)偏离―份额法

偏离―份额法(Shift-sharedMethod,缩写为SSM)是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在大区或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三个分量,即份额分量、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进而可以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针对本文研究的问题,以2006年乌鲁木齐的旅游产业年增长率为基准,分别测算乌鲁木齐按照全疆平均增长率可能形成的假定份额,并将其同全疆实际增长额进行比较,从而分析乌鲁木齐旅游产业结构相对于全疆平均水平的偏离状况,进而分析和评价其旅游产业结构的效益状况。旅游经济增长率公式如下:

Rvi=Ui+Vi+Wi

Ui=(Gt-G0)/G0×100%

Vi=((Git/Gi0)-(Gt/G0))×100%

Wi=((Yit/Yi0)-(Git/Gi0))×100%

式中:Rvi=乌鲁木齐旅游产业i行业经济增长率

Ui=全疆旅游产业(经济)t年对基期增长率

Vi=全疆旅游产业结构i行业分量增长率

Wi=乌鲁木齐市相对于全疆i行业分量增长率

G0=全疆旅游产业基期收入

Gt=全疆旅游产业t期收入

Git=全疆旅游产业i行业在t期的收入

Gi0=全疆旅游产业i行业在基期的收入

Yit=乌鲁木齐市旅游产业i行业在t期的收入

Yi0=乌鲁木齐市旅游产业i行业在基期的收入

根据以上公式计算,在某地区旅游产业i行业经济增长率中,若Ui相对不变,则通过对Vi和Wi值的变动,可以看出旅游产业内各行业相对于全疆的偏离状况,进而可分析和评价某地区旅游业内各行业的结构效益。Vi反映产业部门相对产业的效益状况,Vi>0的产业部门,其增长速度超过了产业的增长速度,部门效益相对较优。Wi表示乌鲁木齐市旅游产业i部门较全疆旅游产业i部门的比较优势,当Wi>0时,其值越大,则说明乌鲁木齐市旅游产业相应i部门竞争优势越大;当Wi

(二)计算结果分析

由于有些年份部分数据缺乏,在此选取2006年为基期,根据统计数据,计算2010年乌鲁木齐市国际旅游产业各产业部门的Ui、Vi、Wi:结果如(表3―1)所示,根据表中数据所反映的乌鲁木齐市国际旅游的发展状况,可以明确其部门结构的实际状况,并按照Vi、Wi的正负性得出如下分析结果:

1、Vi、Wi值均为负的住宿、购物部门,其外汇收入增长速度低于全疆国际旅游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很明显其部门结构效益相对较劣,且不具备竞争优势。

2、Vi值为正而Wi值为负的交通、游览、餐饮、邮电、市内交通、其他服务部门,说明其外汇增长高于全疆的国际旅游产业的增长速度,但此部门却不具有竞争力,处于劣势状态。其产业结构效益不仅落后于全疆水平,也远远落后与整个旅游产业的结构效益,因而该行业部门与全疆相比缺乏竞争力和优势。

3、Vi值为负而Wi值为正的娱乐部门,说明其结构效益严重落后于全疆国际旅游产业的整体效益发展,其外汇增长速度低于全疆国际旅游产业的增长速度。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乌鲁木齐市作为推动新疆国际旅游产业发展的先行者,推行的是超前发展的战略方针,虽然相对于全疆而言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相对于整个旅游产业竞争优势较弱。因而乌鲁木齐市旅游基础产业部门的结构调整和优化是关系乌鲁木齐市国际旅游产业结构效益的重要问题。

乌鲁木齐国际旅游产业结构存在问题及优化建议

(一)存在问题

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乌鲁木齐国际旅游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如下:

与全疆国际旅游产业结构相比,长途交通、游览、餐饮、邮电、市内交通、其他服务部门虽然效益较优,但不具备竞争优势;住宿、购物部门效益状况差又不具备竞争优势;娱乐部门效益状况较差,但对其他要素而言具有竞争优势。

(二)优化建议

加强政府主导,加强乌鲁木齐旅游促销宣传,贯彻适度超前的方针政策,大力开发国际旅游市场,努力实现乌鲁木齐国际旅游客源的持续发展。

乌鲁木齐国际旅游产业发展应与区域旅游发展统一考虑,整合周边城市的旅游资源,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旅游路线,延长游客在乌鲁木齐市的逗留时间,逐步扭转乌鲁木齐作为旅游中转站的局面,提升其旅游竞争力。

突出优势资源,大力发展乌鲁木齐国际旅游支柱行业,包括会展业、餐饮业、娱乐业等部门,形成能拉动产业升级并向高度化发展的支柱产业部门群。例如娱乐业,虽然基础设施较好,但在全疆并不具备竞争优势,结构效益大大落后与全疆平均水平,因此建议丰富市内娱乐活动,消除活动的同质性,与全疆的娱乐活动形成差异性。引进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加强旅游行政管理干部和旅游职业经理人的培养,同时加强少数民族旅游人才培养,以人才促发展,促进乌鲁木齐国际旅游产业各部门的平衡发展。

以国际化的标准为游客提供卓越的旅游服务,改变以观光的一次性客源为主的现状,提高区域旅游的信誉度和美誉度,在作为全疆旅游集散地和接待服务基地同时,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

(作者单位:1新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2新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