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青龙宝剑降瘟魔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青龙宝剑降瘟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唐代大诗人王维那首著名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的是诗人在重阳节那天思念亲人的情景。这首诗提到了重阳节的两个主要习俗:登高和插茱萸。你知道重阳节登高和插茱萸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吗?

相传,东汉的时候,汝南县有一个叫桓景的小伙子。他上有双亲,下有儿女,日子虽然不算富裕,但也幸福和睦。然而有一年,不幸的事发生了,可怕的瘟疫来了。家家户户都有人病倒,很多人病死后尸首放在荒郊野外没人掩埋。在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为什么会发生这么严重的瘟疫呢?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过:“有一个瘟魔住在汝河里,它每年都要出来走走,它走到哪儿就会把瘟疫带到哪儿。”桓景在伤心过后,决定拜师学艺,用自己的力量替乡亲们除害。他听说费长房大仙就住在东南山中,于是他就启程去东南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收下了这个徒弟,并送给他一把青龙降妖剑。桓景很高兴,拿到剑就不分昼夜地练习。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过来对他说:“今年九月九日,汝河的瘟魔又要出来了。你快回家为民除害去吧,这里是一包茱萸叶子和一瓶酒,一定要让你的乡亲父老登上高山去,这样才能躲过瘟魔。”费长房说完话,一挥手,就有一只仙鹤展翅飞来,桓景坐在仙鹤上归心似箭地向家乡奔去。

九月九日那天到了,桓景带领着妻儿和乡亲们登上附近的一座高山,一人发给一片茱萸叶子,说随身带着这片叶子,瘟魔就不敢靠近了。他还让每人喝了一口费长房给的酒,说喝了酒,就不会染上瘟疫了。桓景把这一切安排好后,就提着他的青龙降妖剑回到家,等待着瘟魔的到来。

没过多久,汝河河水翻滚,刮起一阵阵旋风。丑陋的瘟魔上岸了,它走啊走,走了好久好久也没看到一个人影。它正觉得奇怪,抬头一看,原来他们都躲在高高的山上。它兴奋地窜到山脚下,可一阵刺鼻的酒气传来,茱萸的味道很重,它不敢再上前了,只好灰溜溜地回到村子里。它睁大了眼睛,终于发现一间屋子里坐着一个人,就大吼一声扑了过去。

这个人可不是一般人,而是手拿青龙降妖剑的桓景。桓景看瘟魔扑过来了,立即起身迎战。打了几个回合后,瘟魔感到这人太厉害了,自己不是对手,赶紧拔腿就跑。桓景可不能放过它,只见桓景“嗖”的一声抛出青龙降妖剑,那宝剑闪着寒光直指瘟魔,一剑就把它刺倒在地。

乡亲们知道瘟魔被杀死后,个个欢欣鼓舞,他们再也不会遭到瘟魔的危害了。他们非常感谢桓景,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故事一代一代地讲给后人听。而且,从那时起,人们就开始过重阳节,在重阳节那天会登高、佩戴茱萸、喝酒。

【博闻馆】

重阳节的古与今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国传统的节日――重阳节。在古老的《易经》中,“六”是阴数,“九”是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日月并阳,所以叫“重阳”,也叫“重九”。

中国人很早就开始过重阳节了。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的《九日与钟繇(yóu)书》中,已经写到人们在重阳那天宴饮。晋代陶渊明在《九日闲居》一诗的序中提到和酒,说明在魏晋时期,已经有了重阳节饮酒、赏菊的习俗了。到了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为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姿多彩,有登高、插茱萸、吃重阳糕、赏、喝酒、出游观光等。因为重阳节那天人们都随身佩戴茱萸,所以重阳节也被称作“茱萸节”。重阳节也是农民庆祝丰收的节日,农历九月正值秋收,而且“九”与“久”谐音,所以人们欢度重阳节也有祈求“宜于长久”“年年丰收”之意。

而现在的重阳节,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含义。因为“九九”与“久久”谐音,含有健康长寿、长长久久的美好寓意,1989年我国把每年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这样重阳节和老人节就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了,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在这一天,全国各机关单位、团体和街道等,都组织那些已退休的老人一起登山,外出秋游。在家中,晚辈也会为家里的老年人准备可口的饮食,或者带他们去郊外活动。

(以上五篇均选自《中华民俗故事》,黄盼盼编著,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