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28例临床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28例临床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总结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并探讨感染在其发病中的作用。结论: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多发于女性,腹泻型多见。

关键词 胃肠道感染 肠易激综合征

本文拟对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分析。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07年6~7月间肠道门诊感染性腹泻病人116例,6个月后经罗马III标准确诊的28例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病人,收集其临床资料。

方法6个月前急性感染性腹泻病史,感染前排便习惯正常。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并除外其他原因导致的肠功能紊乱。

IBS罗马Ⅲ诊断标准 在最近的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天出现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症状,并具有下列中的2项或2项以上:①排便后症状改善。②伴随排便频率的改变:每周>3次排便,或每天>3次排便。③伴随粪便性状的改变:块状便/硬便,或松散便/稀水便。

诊断标准 患者至少在诊断前的6个月内出现症状,并在最近的3个月持续存在,在观察期间疼痛(不适)症状的频率至少1周2天。

依据粪便的性状分为以下亚型:①IBS便秘型(IBS-C);②IBS腹泻型(IBS-D);⑧混合型IBS(IBS-M);④不确定型IBS,粪便的性状不符合上述IBS―C、D、M之中的任一标准。

结果

发病率 在116例病人中28例符合诊断,发病率为24.1%。

一般情况 28例病人中男8例(28.6%),女20例(71.4%),男女比例为1:2.5,年龄16~63岁,平均39.2岁。

临床表现 腹痛13例(46.4%),腹部不适15例(53.6%),排便后症状改善22例(78.6%),伴有大便频率改变26例(92.9%),其中每天>3次排便19例(67.9%),每周

化验检查 28例行1~3次便常规及隐血检查,均阴性。

辅助检查13例行肠镜检查,2例伴多发肠腺瘤肉并钳净,其余未见异常。2例外院钡灌肠检查未见异常。讨论

在普通人群中IBS比较常见,在有急性胃肠道感染史病人中发病率为4%~32%,本组资料PI―IBS采用罗马Ⅲ诊断标准,发病率为24.1%,与目前报道一致。肠易激综合征的具体发病机理尚不明确,一些研究认为以下因素在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中起作用:①肠黏膜内肥大细胞增多,被抗原诱导后分泌组胺、前列腺素、5-羟色胺、白三烯等,影响消化道运动、分泌及感觉。②肠道黏膜持续存在的低度炎症是使外周神经末梢致敏的重要原因。除了先期有肠道感染外,遗传因素、未明确的食物过敏以及肠道菌群的紊乱都可导致IBS患者肠道黏膜存在低度炎症。③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IL-1β水平较高,说明炎症机制参与肠道感染后IBS的发病机制。

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与一般IBS一样呈现出女性易患的倾向,本组病例女性20例(71.4%)。

在临床表现方面,大多表现为腹泻型(57.1%),未确定型中4例仅有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并伴随排便频率的改变,而不伴随粪便性状的改变,或偶有大便性状改变且性状不定。腹胀也是常见的症状(75%),有些IBS病人伴有小肠细菌过度繁殖,腹胀是由细菌异常发酵产气增多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