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所谓学生个性化阅读,是指学生个体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 存在着个体差异,它是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心理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因此,它是一种个性化行为。那么,怎么引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呢?一、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二、学生的自主性是个性化阅读的关键;三、教师的主导性是正确的个性化阅读的保证;四、课内阅读向课外延伸是个性化阅读永不枯竭的动力。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教师主导自主

1.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主要的学习内容,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不仅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来培养,而且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依赖于阅读教学来奠定基础。长久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在相当程度上把阅读教学课上成了文章内容或人物思想性格分析课,对课文内容进行繁琐的分析,把理解课文内容当作终极目标,把“阅读教学”等同于“内容阅读”,教师长篇累牍地解释,学生被动地抄背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和阅读解释。如此教学的结果是投入产出比太低,教师及学生积极性降低,长久下去造成双方在心理上的疲惫不堪。

2.我的“四步法”

当前小语界针对阅读教学提出了很多的理论,有的理论相当复杂,不利于教师很好的进行课程设计。对于十岁左右的小学生,有时候简简单单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方法。结合作者自身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通俗易懂的“四步法”,即: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学生体会-教师拓展。实践证明,“四步法”具有学生易接受、教师易操作、教学效果易考察等特点。

2.1教师引导。教师新颖自然的引导,亲切幽默的语言,可以使学生较快入情入境,进入到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来。课题的引入,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出现头重脚轻、立足不稳。应当设计巧妙、点到为止地对学生阅读前进行恰当的引导。例如学习第五册《师生情》一课,在理解“她们多么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啊”一句时,渗透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①她们为什么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并划出有关语句,谈谈体会。思考此问,学生必然联系下文王老师“和蔼可亲”、“日夜操劳”来理解。②你从哪儿看出她们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划出有关的重点词语,谈谈体会。学生又必然联系上文中“冒雨”“急匆匆”等词语来理解,最后达到对师生之间情感的深刻认识。这样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指导学生读书要翻前看后,读后想前,上下联系,整体感知,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逐步掌握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

2.2学生阅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我认为:阅读教学应当坚持六个字:读读-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朗读课文,读懂意思,读出形象,读出情感,读出韵味;评评-引导学生就课文某些语句段落进行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喜欢,或不满,提高其评判能力,学习初步的鉴赏;背背-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背一背、记一记。教学实践证明,把读书的时间和权利真正还给学生,丰厚文化积淀,是治愈学生语文“营养不良症”的一剂良方。如教学第八册《桂林山水》时,优美生动的语言只有在学生多读、背诵的基础上才能更加深刻的体会。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不但让学生饶有兴趣,更加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2.3学生体会。在理解课文内容及思想的基础上,让学生品读,或者说美读课文,是十分必要的。对于精美、典范的课文或段落,我经常要求学生进行有层次的诵读训练,从中领悟言外之意,体悟言中之情,感悟言语规律,学生既积累了语言材料,又培养了语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如在教学《生命 生命》这课,学生初读时对“我可以好好的使用它,也可以白白的糟蹋它。”这句话理解的很肤浅,可在经过反复的阅读、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才深入的领悟其中的含义。

3.阅读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1了解你的学生。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因素有直接关系,由于年龄、阅历、知识、能力的不同,阅读理解上也会产生差异性。黑格尔曾形象地表述这种情况:“正像一句格言,从年轻人(即使他对这句格言理解得完全正确)的口中说出来时,总没有那种饱经风霜的成年人的智慧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广袤性,后者能够表达这句格言所饮食的内容和全部力量。”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要对阅读主体的个性特点为充分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针对各自差异性,有的放矢,做好阅读教学的指导工作。努力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取合适的阅读方式,选好符合自己口味的阅读材料,搞好阅读、提高效率,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为自我的和谐发展打好基础。

3.2摆正师生关系。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过去的阅读教学中,师生之间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的、主动与被动的不平等关系,他们之间没有真正的对话,有的只是在教师的牵引下,为迎合老师的言不由衷的答问。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牢固树立学生是阅读教学主体的思想。对话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但学生是主角。在对话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更应该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3注重教学相长。长久以来,语文阅读教学中强调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在阅读教学中主体是学生。但是,另外一个角色却往往被大家所忽略,那就是教师本身。

教师是阅读教学中的主导方,作用在于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经过数年的教学工作,教师本身容易对同一篇课文产生所谓的“阅读疲劳”。如何长久保持兴趣,需要教师不断改进其教学方法,进一步挖掘课文本身内涵,力求做到精益求精,将自己对课文本身的深刻体会通过一种简单而又不失有效的途径传递给自己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教学相长,达到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双赢局面。

4.我们还应该做到的

4.1注重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结合。兴趣是力求深入地认识某种事物或乐于参与某种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长期以来,小学的各科教学无不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为首要任务来抓。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不例外,但一直只是停留在“空洞说教”这一层次,手段单一,方法老套,教具不多,色彩单调,画面缺乏活力,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阅读教学收不到好的效果。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色彩、动画及表现手段上比其它教学手段更加形象、生动,立体感强,特别是声音、图像给人以极大的震撼,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课本提供的至多只是一幅彩色的画面,产生的视觉效果差,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在信息技术参与下的阅读教学则不然,它可以利用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产生生动有趣的画面,再配上音乐,视听感觉新,使学生大开眼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良好的视听效果。例如执教《生命 生命》一文时,使用信息技术设计课件,在学生面前展示出飞蛾扑火、小瓜苗在砖缝中茁壮成长、静听自己心跳的画面,配上抒情的音乐、有感情的朗诵,图文并茂,这样能给学生带来一种心灵的震撼,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这样所产生的教学效果生动有趣,让学生在美中享受,在兴趣中全身心投入学习,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果。

4.2鼓励创新性阅读。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求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要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如果对某位老师很亲近、很喜欢,对这位老师的课就会感兴趣,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好这一学科的知识,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因此,创新性阅读首先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境。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谁最聪明?”、“谁最棒?”、“谁的答案更好?”、“谁能把老师问倒了……”、“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小朋友,你认为这句话应该怎样读?请你给大家读一读行吗?”。

4.3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21世纪是知识竞争的社会,单靠课本与课堂教学是远不能满足发展中学生的需求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并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生活经验,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吸收时代信息,收集阅读资料,来扩展或更替教材,使教学内容更丰富生动。所以,阅读教学也要打破课堂和校园的围墙,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向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开放,引导学生将教材里的一些课文与生活的观察实践结合起来,这比教师在教室里用口述,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要更直接,更生动。比如第三册的《秋天》一文,教师就可让学生自己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感悟、体会秋天的景色和韵味,使阅读课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而且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规律,并与学过的内容相结合,以加强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创新精神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