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长文短教和文本细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长文短教和文本细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前高中语文教材选取的课文大多篇幅较长,因而长文短教是提升课堂效率、落实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长文短教可从落实生本对话、注重师本对话、寻找“最佳景点”、确定核心价值四个层面予以落实。长文固然需要短教,但在长文短教的过程中也需要文本细读,文本细读则可从关注矛盾冲突、关注文本细节、重视用情朗读、凸显“自我阅读”四个方面予以落实,文本细读和长文短教看似相互矛盾,实则相辅相成。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是法国著名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的经典著作《巴黎圣母院》的节选,主要内容是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在看到美丽的吉普寨姑娘爱斯梅拉达之后,被禁欲主义压抑的蠢动起来,疯狂地想占有她,便唆使其养子——丑陋的敲钟人伽西莫多拦路劫走爱斯梅拉达,结果伽西莫多被官兵抓住,判受鞭刑,在群众的嘲笑声中,伽西莫多忍受着干渴,受其伤害的爱斯梅拉达却拿着水葫芦给他水喝。这篇文章放在苏教版的必修四课本中,七八千字的一篇课文占了近九页的篇幅。

前不久,市里举行了一次《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的同课异构教学的教研活动。开课老师充分挖掘教材,各有特色,呈现给听课老师完全不同的视听效果。

听完课后笔者就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像《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这样的课文内容多,篇幅长,而且还是名著的节选,老师由于自身素养的差异,教材切入点选择的不同,教材重难点选择的不同,最终所获得的教学效果必定有着明显的差异;有些教师唯恐出现知识点的遗漏,努力做到“面面俱到”,致使课堂变得毫无生气。类似篇幅的课文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不少,尤其到了高二下学期,人教版的《外国小说欣赏》中,几乎每篇课文都在五千字以上。因此,在课堂时间及课时安排有限的前提下,如何才能有效处理这类篇幅较长的文本呢?

文本长了,在处理教材时我们就必须学会“化长为短”,对“长文”进行合理的“短教”。长文短教,顾名思义,就是针对篇幅长的课文,教师要在较短的教学时间内抓住其重点段落或文本的核心价值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长文短教早已不是新鲜的概念,只不过新课改后语文课本中的“长文”比例明显提升。因此,我们必须充分予以重视。长文短教的重点在于如何短教,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就“长文短教”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无论怎样处理,无论运用什么手法,长文短教都重在一个‘短’字,这个‘短’字,又主要表现在‘点’上。长文短教的主要技巧在‘选点’。”这一观点阐明了教师在教材处理上的正确做法。而课堂教学涵盖教师、文本、学生诸多方面。因此,要想真正实现长文短教,除了处理好教师与文本的关系之外,还必须处理好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等多种关系。

那么,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长文短教呢?

一、落实生本对话

姚斯这样评价读者与作品的关系:“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的,它向每一个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让学生多读文本,是落实自主的、独立的、创造性的阅读的基本条件,也是对话、交流的基础。面对一篇“长文”,学生在课前就应该有自主性的解读,这也是落实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试想,学生若没有与文本的前期对话,语文课堂上任凭老师讲得天花乱坠,也只能听得云里雾里。而像《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如果学生在课前就对文本进行了阅读,甚至进而阅读过完整的《巴黎圣母院》,那么教师在施行长文短教的过程中呈现给学生的即使仅仅是一棵“树木”,学生也会由此联系到整片“树林”。

二、注重师本对话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作为最重要的文本对话者,教师要全方位地了解课文,挖掘课文,充分做好课前预设。教师只有“闻道在先”,与文本的对话产生积极强烈的反应,才能传道授业解惑,才具有发言权,具有宏观的把握能力,也才有可能在课堂上引领好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和提升;教师只有站到了一定的文本高度,才有能力去处理长文短教,对“长文”进行合理的剪裁,去其枝桠,留其根本。

以《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为例,教师若能拥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对整部《巴黎圣母院》了如指掌,便可闲庭信步般地轻松驾驭课堂。

三、寻找“最佳景点”

黄山美景无数,七十二峰各具特色,奇松、怪石、云海、温泉更是神妙莫测,让人流连忘返,但是,时间有限,仅一日游的你又该选择哪些景点呢?好的导游能尽可能地让你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更美的感官享受。阅读一篇长文就好比是这黄山一日游,到处是美景,到处可欣赏,但是时间不允许。因此,长文短教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担负起优秀导游的角色,寻找其中的风景绝佳处供学生驻足欣赏。以《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为例,文本中的重中之重无疑是两个情节:主教克洛德骑着骡子走近伽西莫多结果又狼狈逃离前后伽西莫多的表情变化以及爱斯梅拉达拿着水葫芦给伽西莫多喂水的场景。因为这高度契合了该文本所在的单元的主题——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和美与丑的看台。教师抓住这两个情节深挖下去,既能“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又能通过提纲挈领,做到纲举目张,领略绝佳美景。

四、确定核心价值

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并非为了单纯学习某篇课文而去学习该篇课文,课文本身仅仅是一个例子,教师需要借助于课文这一个体,带领学生抓住该篇文章的内核,从而以点带面,由此及彼,获得解读文章的钥匙,通过这把钥匙去开启其他诸多类似的文章。这把钥匙便是语文的核心价值。事实上,教材的编排也正体现了编者对语文知识、能力体系安排上的良苦用心。华东师范大学郑桂华教师从四个方面来定义一篇课文的“语文核心价值”:具有人文特点,具有明显的特征或代表性,具有统领性,便于上升为“类概念”。在多数情况下,语文核心价值等同于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即“教学点”)。因此,教师在进行长文短教时必须在把握课标精神、知晓单元目标的基础上确定核心价值。在《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对文本核心价值的挖掘就应该着眼于对爱斯梅拉达的人性之美与克洛德的人性之丑以及这两种力量的相互对抗的充分挖掘上。

长文固然需要短教,但教材选取的“长文”一般都具有文本内容的丰富性和隐秘性,具备多重性的教学价值,因而我们又要学会充分挖掘文本的核心价值,学会“小题大做”。也正因为如此,真正的长文短教并不仅仅局限于把文本化长为短,作物理层面的切割,真正善于长文短教的老师会在化长为短的基础上就某一片断延展出一片新的天地,从而真正达到一粒沙里看到一个世界的效果:一言以蔽之,教师必须拥有“文本细读”的意识和能力。

文本细读源于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语义学,这一流派将语义分析作为文学批评的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其中文本细读是语义学对文本进行解读的重要方法和显著特征。文本细读还将文本解读重点聚焦到文本内部的组织结构上。韦勒克认为,对文学背景、环境和外因的研究绝不可能解决对作品这一对象的描述、分析和评价等问题。他强调作品就是一个隐含着并需要意义和价值的符号结构,主张解读就应该以具有这样的符号结构的作品为主要对象。

只有建立在文本细读基础上的长文短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长文短教。文本细读和长文短教的关系,看似相互矛盾,实则相辅相成。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有效的文本细读呢?

一、关注矛盾冲突

本末倒置、舍本逐末这两个成语,说的是人们在处理问题时主次颠倒或放弃了重要的而去追逐那些细枝末节;提纲挈领、纲举目张这两个成语,说的是在处理问题时如果抓住了重点,一切便会迎刃而解。对文本的解读也有这样的讲究。文本中的语言往往只是一种表象的存在,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或情感隐藏在语言里面。因此,文本中存在着大量的“末”,“本”隐藏其中,文本细读,就是让我们追本溯源,去找寻到“本”,从而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精彩点应该是克洛德的伪善冷酷与爱斯梅拉达的善良温柔之间强有力的对抗,而真正的“本”则是这两种力量相互对抗作用于伽西莫多而使其产生的反差巨大的表情、心理变化。抓住了伽西莫多前后的表情变化,便可由此及彼,串联起整个文本。

二、关注文本细节

细节是文艺作品中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自然景物、社会环境等最小的组成单位。细节描写要求真实、生动,并服从主题思想的表达。文学作品的动人魅力大多隐藏于细节之中,文本细读,必然要从细处着眼。以《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为例,文中多处描写了围观群众的笑,“场内爆发了一阵笑声和喊声”,“群众大笑起来,小孩们和姑娘们笑得格外厉害”,“他奇丑的脸上忽然显出的蠢笨的表情更加引起了群众一阵哄笑”……作者如此多地描写群众的笑,似乎是想表现出中世纪的人们仍“长久停留在原始的无知状态里,停留在道德与智力的幼稚阶段”,但毫无疑问,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表现爱斯梅拉达给伽西莫多喂水之后群众的态度变化,从而有力地说明了美感化丑这一主题。再如伽西莫多看到其养父克洛德前后的表情变化,在看到了克洛德骑着骡子经过的时候,伽西莫多的脸色就“温和起来,一直控制着他的那种愤怒变成了奇特的充满了难以形容的甜蜜宽厚而温和的微笑。那神甫愈走进他,他的笑容就愈加明显,愈加清晰,愈加光辉灿烂,简直像是不幸的人所崇敬的救主降临了似的”,但是等到的却是神甫的落荒而逃,于是,“伽西莫多的脸色又黯淡起来了。微笑还在一片阴云间停留了一会,但那是痛苦的、无力的、带着深深悲哀的微笑”,单纯得接近自然状态的伽西莫多经历了从天堂到地狱的心路历程。关注到了这些细节,学生就能深层次地感悟到爱斯梅拉达给伽西莫多喂的水会是多么甘甜啊。

三、重视用情朗读

文本细读,当然逃不了“读”字,而且这个“读”最好还是朗读。《语文课程标准》无论是针对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在朗读上作了明确的要求,在必修课程的学习上,强调“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而在选修课程中,则强调了要通过“朗诵小说或表演剧本的精彩片段,品味语言,深入领会作品内涵,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只有发自内心地阅读,才能情动而辞发,从而披文以入情,真正进入作者创设的文本的世界。理解没有朗读的参与就不会获得进一步的扩展和深化,朗读越是到位,理解就越深刻,情感也就越强烈。在“长文”中,我们无需全文朗读,只抓重点段落,主旨便会凸显出来。以《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为例,文章前面花了大量的篇幅描写面对人们的打骂嘲笑和养父的置之不理,受刑的伽西莫多唯有愤怒和失望,却没有掉一滴泪,但是在文章结尾处“这时他看见人群里闪开一条路,走出了一位装束奇特的姑娘,身边带着一只金色犄角的雪白的小山羊,手里拿着一面小鼓”,“这时,人们看见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直到“观众也被感动了,大家拍着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对于这部分,如果能够做到深情朗读的话,伽西莫多的单纯、爱斯梅拉达的善良以及“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的主题都能清晰地把握住。

四、凸显“自我阅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个文本,不同的读者自然会有不同的解读。要想真正落实文本细读,教师就不能一味地跟着教参,跟着别人的教学思路教授。语言是感性的自然界,教师的文本细读首先来自教师的内心,教师只有主体潜入文本,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本细读。在教材编排上,《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置于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这一主题的“美与丑的看台”这一环节,既然是看台,美与丑就必然不是孤立呈现的,它们之间存在矛盾,也必定存在着交锋,在交锋中美与丑的对比才会更鲜明。教师若能在这方面进行深入的“自我阅读”式的文本细读,必能领着学生进入文学世界,从而真正走入作者内心,达到文学解读的新高度。在《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同课异构的上课过程中,几位老师都抓住了文本的关键语段进行分析,也总结出了人物的性格,课堂生成也与课堂预设达成了一致,但总的感觉还是因为受限于教参的解读方向而欠缺了一些教师个性化的解读。解读出来的爱斯梅拉达、伽西莫多、克洛德的人物形象之间缺少内在的联系,缺少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丰富性、动态性。其实,爱斯梅拉达和克洛德作为善与恶、美与丑的代表存在着潜在的交锋,伽西莫多便是他们交锋的战场,伽西莫多的不同反应也暗示着这场交锋的胜负。在文中,面对克洛德的无情离去,原本充满期待的伽西莫多黯然不语,但却未曾流泪;而在爱斯梅拉达的善良面前,伽西莫多流下了一大颗眼泪,眼泪中满怀感激与愧疚,美的出现使得丑无处遁形,美的出现还感化了另一层面的丑——观众,原本愚昧无知只知嘲笑的观众都被感动了,这些都是文章的精华所在,而含英咀华的前提必然是教师充分的“自我阅读”。

古语有云:“有无相生,长短相形,高下相较,成败相随。”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存在着长与短、粗与细的辩证统一关系,文本本身如此,对文本的解读更是如此。这种辩证的观点要求我们在处理文本时,努力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既要在宏观层面有快刀斩乱麻的果敢,实现长文短教;也要在微观层面有一沙一世界的细致,进行文本细读。只有处理好“大处”与“小处”的关系,才能“积学以储宝”,才能“厚积而薄发”。

参考文献:

[1]杜艳红.语文课堂中文本细读的方法[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0,(11).

[2]吴贤义.文本细读与外国文学教学改革[J].教育探索,2007,(7).

[3]王阳阳.刍议文本细读在外国小说欣赏中的应用[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0,(12) .

[4]赖日明.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长文短教”艺术[J].阅读与鉴赏,2011,(12).

[5]张宏军.取舍之间彰显智慧——对新课程背景下长文短教的再思考[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0,(4).

[6][德]汉斯·罗伯特·姚斯著,顾建光译.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王建君 浙江海盐元济高级中学 31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