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探访侗戏之乡 感受艺术原生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探访侗戏之乡 感受艺术原生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少数民族服装服饰是生活的重要物质资料,由于它不可缺少的实用价值和日益增长的欣赏价值,使其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人们一般都把风格不同的民族服饰看做是不同民族的重要标志。发现各个地区民族服饰就是迈出了保护传承发展它们的第一步。

茅贡乡位于贵州省黎平县城西部41公里,西连九潮、榕江县裁麻乡,南接口江乡,北接榕江县寨蒿乡,地处珠江水系的亚热带。面积达172平方公里,境内居住着汉、苗、侗等多个民族,其中侗族人口占96%。茅贡乡是享誉海内外侗戏的发祥地,腊洞村吴文彩是侗族人公认的侗戏鼻祖。乡内侗族风情浓郁,斗牛、吹芦笙、踩歌堂等习俗别具风格。侗寨的鼓楼、花桥、戏台和侗族民居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如高近侗寨的田间风雨桥、古戏台和腊洞吴文彩墓被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扪侗寨的花桥群、鼓楼群、寨门、侗族生态埔物馆,登岑村中日友谊鼓楼等建筑是侗族建筑的精华,是民族建筑的瑰宝;独具风格的侗戏、侗歌更是民族文艺花园里一枝绽放的奇葩。全乡村村有鼓楼花桥,寨寨有侗戏班子,人人爱看侗戏,个个会唱侗歌。被命名为“侗戏之乡”。

地扪侗寨位于黎平县西部45公里,距茅贡乡以北4公里。这个寨子地处宽谷中的小坝子上,一条带子似的小溪穿流而过,有林区公路与锦屏至榕江的公路线相接,全寨有近520户,是侗戏的起源地。地扪在侗语里是“原生地”的意思,是“千三”总根,人们为了纪念这个发源地,故侗语取名“地扪”。汉语的意思是说这个地方像泉水一样,源源不断。寨内分为5个大房族,也就是5个小的居住范围,分别叫围寨、芒寨、模寨、母寨和寅寨。最早的地扪侗寨中有5座鼓楼、5座花桥,现仅保存了3座鼓楼和3座花桥。模寨鼓楼为 “千三”之根,建寨之源。据老人们祖辈相传,是侗族祖先落寨定居这里后,人丁发达,不久发展到了1300户,后分到茅贡700户,腊洞200户,罗大100户。地扪的民间艺术十分丰富,堪称“海洋”。作为一块在历史与未来交叉点上的民族文化宝地,地扪的风采独树一帜,因此有人将她称之为“艺术原生地”。这里有古老的传说和历史文物而且保存得较为完好。最具代表性的是塘公,相传他是护佑“千三”一带民众的神。千百年来,代代敬仰,直至今日。

独具特色的童帽种类与结构

帽是头衣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保暖与装饰功能比较显著,同时也有着原始崇拜和宗教色彩的功能。地扪侗寨的童帽工艺精湛,装饰精美,是侗族服饰文化中的精华。

鸡冠帽

贵州侗族儿童鸡冠帽是童帽中的一种,其造型类似鸡冠而得名。鸡冠帽主要流行于黎平的黄岗、地扪、登岑等侗寨。但造型和装饰有一定的区别。款式设计上主要模拟了公鸡的主要形态,地扪侗寨的鸡冠帽设计则强调整个公鸡的形态,加入了鸡尾的设计,前立鸡冠,中 有鸡身、后有鸡尾,侧官酷似一只公鸡,造型逼真具象,儿童戴此帽情趣横生,显得稚趣可爱。

地扪鸡冠帽结构由帽脸、帽身和帽顶三部分组成,帽脸是帽前鸡冠的造型,由一块山字形的绣片组成,纹样主要以龙凤、太阳花的纹样为主,一般在秋冬季节作为儿童平常带的便帽。工艺上采取完全手工缝制,绣花工艺主要采用了平绣、锁绣的刺绣滚边等。而黄岗侗寨鸡冠帽装饰性较强,一般作为儿童夏季的便帽。帽脸上面刺绣处各种纹样,如蝴蝶纹,各种野花纹样,枝子花纹样等,现在也有很多在上面镶嵌各色的亮片。同时在帽脸底边上镶嵌8或10个银菩萨。帽顶处缀毛线绒球,像鸡冠花一样五彩斑斓,使帽子的前片更高,二者组合成鸡冠形帽脸。

菩萨帽

在贵州地扪侗寨幼童一般常戴菩萨帽,也叫“罗汉帽”, 其款式可分为两种,一种为船型,一种为圆形。船型菩萨帽整个外观造型类似一艘小船,由帽脸、帽身、帽顶三部分组成,帽脸由一块造型为山型的花纹绣片、帽子从左至右钉有一排11或13个银罗汉、一排13-15个半圆形银泡构成,中间是三尊戴冠的大菩萨,将头围了半圈。帽身由高13厘米,长为50厘米的椭圆形布片构成,在帽身两侧边缘镶嵌宽约5厘米的花纹绣片。帽身后半部两侧各缝制上一条蓝色或绿色棉布条,并在尾部交叉拖至后背。并在两边布带上各钉上三个圆形银片,上面刻有太阳花纹。帽身尾部吊有一串层叠的古代铜贯钱。帽顶由六片三角形的布片缝合而成,在每片上都镶嵌一块鱼形绣片,中间用一个大的红色的同心结作为帽顶的装饰,形成一个放射状的太阳纹样作为幼童的保护神。并在其上悬挂一条蝴蝶造型的装饰挂件垂直脑后。整个菩萨帽内外两层,多以红、黑缎面作底,红色作底色为女幼童,黑色作底为男幼童的色彩。

圆形菩萨帽主要由帽脸、帽身、帽顶、帽尾四部分组成。帽脸由一块山形的绣片、9-11个银菩萨、13个半圆银泡组成。先将绣片顶在帽身前沿,在绣片底边镶嵌一排银泡和银菩萨。帽身是一块高约15厘米,长等于幼童头围的长方形布做成一个圆环,内外两层。在圆环的底边缝制一圈彩色侗锦。帽身的色彩为两种,一种为女幼童戴的红色,一种为男幼童戴的黑色。帽顶是一块半圆形的绣片,绣片中间绣着太阳纹,周围绣有凤纹。与帽脸相接的一边做成狗牙形的边缘。在帽顶的一圈悬挂着由五彩丝线做成的正方形小挂件和古铜贯钱。帽尾是将一个梯形的绣片的上边线固定在帽顶和帽身的结合出,悬垂织帽沿。绣片上刺绣有太阳纹,蝴蝶纹等,在绣片上镶嵌着一块月亮花银片,并在其上悬垂下三个银铃铛,并在帽尾底部悬挂着古铜贯钱、银响铃、四方印、仙桃、鹰爪、葫芦、金色等吉祥物。每当小孩走动或摆头时,银链自然摆动,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清脆悦耳。

龙角帽

龙角帽主要是在贵州地扪和尚重等侗寨的儿童冬季所戴的童帽。主要以帽顶的六个角来命名。该帽主要由帽脸、帽身、帽顶三部分组成,帽脸结构与菩萨帽相似,只是在纹样上有些区别,龙角帽的帽脸主要以二龙戏珠的纹样为主。帽身在长方形的结构上在两侧向下增加了两个三角形耳盖,在冬季可以保护儿童的耳朵。在帽身的左右和后面三个方向均钉一块月亮花纹的银片,帽身边缘镶嵌盘筋绣的绣片。帽顶由两个四角绣片和两个三角绣片组成,每个绣片均用盘筋绣绣着龙纹,凤纹、蝴蝶纹、葫芦纹等纹样,将四角绣片放在前后、三角绣片放在两侧进行组合缝制起来,形成六角龙角帽。并在龙角帽顶的每一面钉上一个圆形银铃铛和一个鱼形银铃铛。

除此之外,贵州地区的儿童帽款式很多,如百花帽,圆顶便帽等等。儿童帽在儿童服饰中是最为精美的一种。从中可以看出侗族母亲们的心灵手巧与勤劳善良,给儿童戴上精美的充满美好祝愿的帽子,以祈求神灵保佑,保佑自己的儿女逢凶化吉、吉祥平安、健康成长之意。“菩萨帽”承载着侗族人幸福美满的寓意,包含着对、原始图腾的自然崇拜,也表达侗族人民对儿女倾注的深情。

帽中蕴涵丰富的文化观念

侗族童帽有着实用、装饰两方面的功能,冬天戴帽用来保暖,夏天戴则是为了让孩子更加可爱、乖巧,具有装饰性;同时也包含着其。主要是对龙凤的图腾崇拜与生命意识以及对佛教的崇拜与信仰。

千百年来,人们把龙凤视为带神秘色彩的吉祥物,《说文解字》在解释“龙”字时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凤是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具有鲜艳羽毛和优美体型,与神话中的凰相联系,作为好运的象征,有人认为它就是眼斑冠雉(青鸾)。在侗族的服饰中,龙凤的造型也常常被用在服饰中。在何光岳《百越源流史》一书中提到:“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分支出来的一个人数众多的氏族团体,他们吸收和继承了炎黄的龙蛇图腾与吴的凤鸟图腾,形成了兼有蛇、鸟图腾崇拜习俗”。鸡冠帽是侗族人们对凤的图腾崇拜而形成的一种帽饰造型,龙角帽在造型上则体现了侗族人对龙的崇拜与信仰。普列汉诺夫曾经说:“图腾的特点就是相信人们的某一血缘体和某一种之间存在着血缘关系。”人们拟形为饰,往往是为了“以同致同”的心理,期望获得所拟之物的“灵气”保护。龙是由12种动物的各个部位组合而成的,它兼有牛的憨直勤劳,蛇的神性等。幼童戴着龙凤造型的帽饰,象征其是龙凤的后代,也象征了幼童如同在龙凤的护佑下健康成长的文化寓意。

菩萨与十八罗汉是童帽中的主要装饰之一,其含义是:“十八罗汉护身,鬼神不能近身,观音菩萨坐殿,佑尔长命富贵。”这是受汉文化的的影响。侗族先民在长期的迁徙的过程中,融合了不同的文化,特别是汉文化,使得佛教文化能够在侗族占有一席之地。童帽中的菩萨与罗汉、古代的铜贯钱等也说明侗族人们对佛教的信仰与崇拜。

贵州侗族童帽在工艺上完全是手工缝制,帽脸、帽顶的绣片均衬了一层自制的硬衬,其目的是使其造型外观上挺括、美观。童帽的刺绣工艺包括了拼贴镶嵌绣、锁绣、辫绣等,一般由家里的老人给幼童制作,图案完全是运用手缝针将各种弧线、曲线、斜线等均匀流畅地绣在童帽上,一针一线都寄托了母亲对子女的祝福和期盼。童帽作为吉祥护身符连同古老的侗族大歌一起伴随着她们的子孙长大,饱含了民族特色与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