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艺坛“多面手”杨忠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The traditional purple sand teapots carry the memories of old Shanghai and Yang Zhongming’s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art, which are injected with Shanghai-style culture factor to enrich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purple sand art. Yang Zhongming also try carving Buddha statue seals which are also highly sought after by many seal cutters in the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Mr. Yang not only makes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but also forms his own style features.
上海人对动手能力强的人多有赞誉,称之为“多面手”,语近戏谑的则是“三脚猫”,而对博闻强记、视野开阔的人也有比喻:“万宝全书缺只角”。在获取常识主要靠百度、打听小道消息主要靠微信,动手能力全面下降而购买商品主要靠淘宝的当下, 杨忠明完全有资格承当这样的夸赞,也绝对是个稀缺人才。
时,上海有不少老作家、老艺术家受到狂风暴雨般的冲击,含冤忍辱,斯文扫地,不是被驱赶到干校就是被边缘化,亲朋老友之间也不便走动,独居寒舍孤苦清寂,生活上也有诸多困难,青春年少的杨忠明却不惧嫌疑,经常去“遗老遗少” 们家中嘘寒问暖,递递消息,顺便请教学问,也可纾解老前辈的郁结心情,给予一番慰藉。他与陈巨来来往,不仅得窥篆刻门径,还听他畅谈旧上海文坛的奇闻遗事,回家后就记在小本子上,关键之处常用暗语,以防不测。他刻印钮是向陆明良学的, 同时还参考汉晋的石刻艺术,无论避邪还是螭首,都能刻得栩栩如生,凛凛威风,虽不足方寸而聚集风云,呈现盛世气象。不少篆刻家以为是雕虫小技,不屑染指,他却刻得不亦乐乎,甘当印坛方家的绿叶。陈巨来在大气候有所回暖时便主动为文艺界朋友治印,出手相当慷慨,需要有钮式的印石就嘱杨忠明加工,一刻就是十多方,这说明陈巨来对杨忠明是非常认可的。后来,刘旦宅还为杨忠明题了“二杨并举”的匾额,等于把他与康熙年间的寿山石雕艺人杨玉璇并列,但杨忠明处世为人素来低调,从不对外自夸。
事实上,杨忠明在传统书画艺术被视作“四旧”的荒唐年代里,刻印钮不仅要避人耳目,而且费时费力,在经济上的收入几乎等同于卖炭翁,远不及今天篆刻家那般潇洒。“但我觉得蛮开心,也不会跟人家讨价还价,自视为练把式的极佳机会。画坛大家谢之光在后期,白石素餐而洒脱从容,凡求画者上门, 有求必应,题材自定,当场泼墨,毫无架子,当时他也认为求画者带宣纸来,就是买来炮仗给他放。前辈大师如此心态,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他说。
杨忠明向年龄相近的陆康、陆大同伯仲学书法绘画,结为莫逆,情同手足,还经常去陆澹安、郑逸梅、钱君、陈左高、朱大可、叶露渊、魏绍昌、苏局仙等老前辈府上请教艺事,关起门来听他们畅谈旧上海的故事,感受他们身上的儒雅与睿智。日积月累,杨忠明也装了一肚皮旧上海轶闻趣事,近年来经常在新民晚报撰写饶有情趣的文饭小品,上海的前尘往事与风云际会,前辈文人的风范与市民阶层的智慧,如涓涓细流滋润着读者心田。2011年,锦绣文章出版社推出一套老上海丛书,其中有他的掌故随笔集《雅玩》和管继平兄市井风俗文化随笔集《游嬉》,我的美食随笔集《风味》忝列其中,与两位的大作组成一辑,着实借光不少。丛书既出,在上海书展上亮相,签售当天读者相当踊跃,规定的签名时间飞一样过去,而读者不愿散去, 主办方不得不更换地方继续操练。而忠明兄的大作受欢迎程度为最,据编辑信息反馈,许多年轻读者看了《雅玩》后大呼过瘾, 想不到旧上海的文人这么会玩,玩出了情调,玩出了文化。
突然,又闻说杨忠明刻起了紫砂壶。我对紫砂壶也是钟爱已久了,与沪上紫砂大师许四海交往很久,对紫砂艺术及发展历史略有所知。以紫砂壶为载体表现书画艺术,由陈曼生开先河, 由此文人介入越来越深,紫砂壶的艺术价值也水涨船高。但一般而言,彼时文人匠师大多仅画些花鸟鱼虫小品,题一两行清丽诗词或佛家偈语,成为情志与趣味的寄托。而杨忠明身处大上海的文化环境,旨在体现时代特征与都市文化,故而别出机杼,参照香烟牌子、老照片、广告画、月份牌、旧报刊杂志所表现的题材,锁定老上海生活场景,删繁就简,巧妙布局,以线描手段摹写并刻划出弄堂游戏、风味美食、市井风情、老街剪影、以及老茶馆、老饭店等世象百态。
2 0 1 2年春上,杨忠明创作的第一批共2 2把紫砂壶欣然问世,它们有个总题目——《上海老风俗》,这是根据画家戴逸如先生提议命名的,选择的紫砂壶也是井栏、半月、龙蛋、乳钉、牛盖莲子、洋筒壶等素面素心、表现空间稍广的款式。把玩掌心,我看到了一幕幕老上海市民社会的生态,活灵活现展示在五色土上。
这样一来,传统的紫砂茗壶,因为承载了老上海的记忆和杨忠明的书画艺术,就注入了海派文化的因子,丰富了紫砂艺术的文化内涵,更堪把玩啦。
杨忠明当然不会在紫砂艺术上止步的,他还尝试篆刻佛像印。刻佛像印,也是古今不少篆刻家属意而专注的题材,忠明兄也早就有不俗的成绩,而且形成自己的风格特征,据我有限的艺术经验来考察,至少有三个特点。其一,体现了中国艺术家一贯的世俗趣味。忠明兄在方寸之间传神地表现了菩萨的各种姿态, 或三曲而立,或交脚而坐,或半跏而坐,或施以含义丰富的手印,一点一滴,源远流长,将中国民间版画的思路体现在精心安排中。其二,构图美观,丽姿典雅。忠明兄根据印面的长短宽窄布局菩萨的姿态,并饰以菩提或须弥座,还能通过衣纹和缨络体现吴带当风的动感,使整个画面更加空灵活泛。其三,体现了民族化的追求。同样是因为芥子之微的局限,一般人难以精细刻划菩萨的宝相,但忠明兄却把握住了中国佛像艺术的精髓,采取头顶肉髻,饰以背光及面容的正侧转势等手段以简胜繁,以静制动,并以慈爱妩媚的笑容和妖娆婀娜的身段来表现“菩萨如宫娃”的美学观念。特别是观音大士的立像,因为赋予了鲜明的女性特征,在中国民众中能够获得更大的认同。我有幸从忠明兄处迎回一方佛像印,供养于城南寄庐,与忠明兄共沐无边佛光,诚为无上喜悦。
尔后有一次,我意外地欣赏到忠明篆刻在大尺幅寿山石或鸡血石上的十八尊罗汉,每枚足有掌心之巨,不仅布局妥帖,相互照顾,而且罗汉各具表情,姿态生动,背面则由著名书法篆刻家陆康篆刻一首诗。每叶如石版画一般,有很强的表现力。每方罗汉像经忠明兄精心蜕成印花,精心装裱成二十册分赠友好,我又有幸获赠一册。沐手焚香静心瞻阅时,室内似有宝光从窗外射进,令我心灵腾飞于祥云之间。后来忠明还将罗汉像的印谱敬献于玉佛禅寺,经大和尚觉醒法师及书法篆刻家刘一闻先生、画家戴逸如先生题词祝贺,以遂夙愿。
最后我还要提及的是,忠明兄在篆刻佛像印的同时,还用余力为多位朋友刻肖像印。这一路功夫少有人染指,而忠明兄似乎倚马可待,往往在喝茶时一口承诺,次日一早,鲜红的印蜕就晒在博客上了。朋友的笑容如春花绽放一般灿烂,那也是对忠明兄的艺术人生表示由衷的感佩与惊喜吧。